第三百四十二章:玻璃厂新厂长
春日的南水县,本该是草长莺飞、暖意融融的季节,但一九五八年的这个春天,空气里却弥漫着一种不同寻常的焦灼和亢奋。墙上的标语又换了一茬,新刷的石灰水还没干透,“一天等于二十年,超英赶美放心间”、“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黑色大字在阳光下格外刺眼。街上的行人步履匆匆,脸上少了往年春闲时的惬意,多了几分被无形鞭子驱赶的紧迫。
王超在家“闲居”已有些时日。每日里,他或是帮着母亲李秀兰侍弄屋后的小菜园,或是指导弟妹王刚、王玥的功课,偶尔去陈守义处坐坐,听听县里的风吹草动,表面看来甚是平静。但他心里清楚,玻璃厂的那场风波,绝不会就此平息。父亲王建国下班回家的脸色一日比一日凝重,钢铁厂的指标层层加码,催逼甚紧,原材料却供应不上,老师傅们怨声载道,这些都是不祥的预兆。
这天清晨,王超刚喝完一碗母亲熬的梗米粥,就着爽脆的腌萝卜,院门外就传来了张涛略显急促的声音。
“王厂长!王厂长在家吗?”
王超放下碗筷,迎了出去。只见张涛额上见汗,神色复杂,既有不安,又带着点如释重负。
“张副厂长,怎么了?厂里出事了?”王超将他让进院中。
“不是出事,是……是上面派的新厂长到了。”张涛压低声音,“叫李光明,地区工业局直接指派的,今天一早就来厂里宣布了任命。”
王超闻言,脸上并无太多意外之色,只是微微点头:“哦,来了就好。厂里总要有人主事。”
张涛看着他平静的样子,有些着急:“您就不去看看?这位李厂长……一来就召集所有人开会,说话……口气很大,把您之前的调整方案全盘否定了。”
王超笑了笑,伸手摘掉沾在张涛肩头的一片柳絮:“否了就否了,现在他是厂长,自然按他的思路来。我如今是停职检查的人,不方便去厂里。”
“可是……”张涛还想说什么,却被王超打断。
“张副厂长,”王超神色认真起来,“你如今是厂里的实际负责人,要配合好李厂长的工作。厂子三百多号人的饭碗,是第一位的。”
张涛看着王超清澈而沉静的目光,心头躁动莫名地平复了些,他重重叹了口气:“我明白。只是……唉,李厂长要求立刻全力恢复平板玻璃的生产,指标还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再提高一成。这……这仓库都快堆不下了啊!”
两人正说着,巷口又传来一阵自行车铃声。一个穿着中山装,胸前别着钢笔的年轻人骑车来到院门外,扬声问道:“请问是王超同志家吗?李厂长请王超同志到厂里谈话。”
该来的总会来。王超对张涛点点头,转身对屋里说了声:“妈,我出去一趟。”便跟着那年轻人走出了小巷。
再次踏入南水县玻璃厂,王超明显感觉到气氛的变化。厂区里贴着不少新的红色标语,“反对右倾保守,力争生产翻番”、“学习李厂长敢想敢干精神”的字样随处可见。工人们看到他,眼神中都流露出复杂的神色,有人想打招呼,却被身边人悄悄拉住,只能投来关切的一瞥。机器轰鸣声似乎比往日更急促,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焦躁的气息。
厂长办公室里,原本属于王超的位置上,此刻坐着一个三十多岁、梳着整齐分头、脸色严肃的中年人。他穿着一身崭新的蓝色工装,风纪扣扣得一丝不苟,正是新任厂长李光明。他正伏案疾书,面前摊着厚厚的生产计划和报表。
带路的年轻人在门口报告:“李厂长,王超同志来了。”
李光明抬起头,扶了扶鼻梁上的黑框眼镜,打量了王超一眼,目光锐利,带着一种审视的味道。他没有立刻说话,而是继续在文件上签了几个字,方才放下笔,指了指对面的椅子。
“王超同志,坐。”
语气平淡,带着公事公办的疏离。
王超依言坐下,神色坦然。
李光明身体微微前倾,双手交叉放在桌上,开门见山:“王超同志,你的情况,组织上已经跟我介绍过了。你之前擅自调整生产计划,削减国家下达的平板玻璃指标,这是严重的无组织无纪律行为,是右倾保守思想在作祟!地区计委对你的处理决定是正确的,你要深刻反省!”
他的声音不高,但语气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王超没有辩解,只是平静地看着他。
李光明见他不语,似乎觉得自己的威严得到了确立,语气稍缓,但内容依旧尖锐:“我知道,你可能觉得委屈,觉得我是外来干部,不了解情况。但我告诉你,王超同志,全国的跃进形势一片大好,兄弟省份、兄弟单位都在创造奇迹,日产翻番甚至翻几番的报道天天见报!我们南水县玻璃厂,难道就要甘于人后,抱着你那套‘市场饱和’、‘稳妥为上’的陈旧观念不放吗?”
他拿起桌上的一份文件,用力点了点:“上级给我们下达的任务,是政治任务!是考验我们党性觉悟的任务!完不成任务,就是对不起党的培养,就是拖社会主义建设的后腿!设备老化?原料紧张?这些都是借口!人是决定性的因素,只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他越说越激动,脸上泛起红潮:“我看了你这几个月的生产记录,太保守了!太慢了!从今天起,玻璃厂必须打破常规,开足马力,不仅要完成指标,还要超额完成!我已经要求各车间,立刻制定新的跃进计划,产量要在现有基础上提高百分之五十!不,百分之八十!”
王超终于开口,声音依旧平稳:“李厂长,提高产量是好事。但现有的库存……”
“库存问题不用你操心!”李光明一挥手打断他,“我已经联系了地区建筑公司,他们很快会来拉货。销路是可以创造的!关键是我们要拿出足够的产品!你当初想着减产转产,就是思想右倾,缺乏闯劲的表现!”
他盯着王超,语气带着几分教训和几分看似推心置腹的诱导:“王超同志,你还年轻,要跟上形势。现在全国都在大跃进,我们搞工业的,就是要‘以钢为纲’,带动其他产业大发展。玻璃是重要建材,必须保证供应!你那套顾虑重重的做法,已经过时了!我希望你好好反省,转变思想,将来还是可以为厂里做贡献的嘛。”
王超听着这番慷慨激昂又脱离实际的言论,看着李光明那双因激动而有些发亮的眼睛,心里最后一丝侥幸也消失了。他知道,任何关于市场规律、关于设备承受能力、关于工人疲劳程度的理性分析,在此刻都是“右倾”的论调,说了不仅无益,反而会引来更大的麻烦。
他忽然笑了笑,那笑容很淡,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嘲讽,更多的是一种了然和疏离。
“李厂长的指示,我听到了。”王超站起身,“如果没别的事,我就不打扰您工作了。”
李光明被他这突如其来的笑容和干脆的告辞弄得一愣。他准备了满肚子的话,打算好好“教育”一下这个前任厂长,没想到对方竟是这种反应——不争辩,不附和,甚至没有什么情绪波动,只是这么轻描淡写地就要离开。
他张了张嘴,还想再说点什么,最终只是板着脸挥挥手:“嗯,你去吧。记住,要深刻反省!”
王超点了点头,转身走出了办公室,轻轻带上了门。
门外,张涛和雷师傅等几个老骨干正忧心忡忡地等在那里,见他出来,立刻围了上来。
“王厂长,他……他没为难你吧?”雷师傅急切地问。
王超看着他们担忧的面孔,摇了摇头,依旧是那副平静的样子:“没事。李厂长有他的工作思路,你们……配合就好。”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声音低沉了些,“不过,有些底线要守住。设备不能超负荷连轴转,该检修一定要检修,安全操作规程不能废。这些都是血的教训,记住了。”
几人面面相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无奈和忧虑。张涛重重地点了点头:“我们明白。”
王超不再多言,拍了拍雷师傅的肩膀,独自一人走出了厂区大门。
春日暖阳照在身上,他却感觉不到多少暖意。身后,工厂的喇叭里正播放着激昂的进行曲和李光明刚刚录制的动员讲话,那高亢的声音在厂区上空回荡,与机器沉闷的轰鸣、与墙角尚未化尽的冻雨痕迹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奇异而矛盾的图景。
他知道,一场违背经济规律的狂热竞赛已经开场,而由此种下的苦果,恐怕不久之后就要由这片土地和其上的人们共同吞咽。他个人的得失荣辱,在即将到来的更大风暴面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王超抬头看了看天色,云层正在积聚,似乎又要变天了。他整理了一下衣领,迈开步子,稳稳地朝着家的方向走去。嘴角那丝若有若无的笑意早已敛去,眼神里只剩下深沉的平静,以及一份在惊涛骇浪中保全家人、等待时机的坚定。
(第三百四十二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