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五章:瓶瓶罐罐的生机
玻璃厂烟囱重新冒出的烟火,在南水县上空画出了一道倔强的痕迹。这烟不像李光明时期那样浓黑急促,而是带着几分生涩,时断时续,却执着地不肯散去。车间的机器声也重新响起,虽然远不如往日那般轰鸣有力,断断续续的,像是在大病初愈后的喘息。
王超站在车间门口,手里拿着刚出退火窑的玻璃瓶。瓶子还带着余温,瓶壁厚薄不均,里面还夹着几个气泡。这是恢复生产后第一批成品,粗糙,却来之不易。
厂长,这品相......雷师傅站在旁边,粗糙的大手在工装裤上擦了擦,脸上带着愧疚,炉温还是不稳,工人们手也生了。
能烧出来就是好事。王超把瓶子转了个圈,老雷,咱们得认清现实。现在这条件,想做回以前的平板玻璃是别想了。原料不够,技术也跟不上。
张涛从厂部匆匆走来,手里拿着账本:厂长,刚算过了,剩下的原料最多还能撑五天。要是再找不到销路,咱们又得停炉。
三个人站在车间门口,看着那缕时浓时淡的烟气。远处的厂区空地上,工人家属们正在给菜地浇水,那些刚冒头的菜苗青翠欲滴,可远水解不了近渴。
得换个思路。王超突然开口,咱们以前太死板,总想着做大单子。现在这光景,谁还买大宗的平板玻璃?
他举起手中的瓶子:要做,就做这些家家户户都用得着的小东西。酱油瓶、醋瓶、腌菜坛子,再不行,做几个煤油灯罩也好。
老刘刚好从外面回来,听到这话,愁容满面地说:我今早又跑了供销社,他们说要等县里拨款,现在没钱进货。
不等他们了。王超斩钉截铁,老刘,你带几个人,直接去集市上。把这些瓶子坛子摆出来,明码标价,可以用钱买,也可以用粮食换,用鸡蛋换,用任何能填饱肚子的东西换!
这话一出,众人都愣住了。国营工厂去集市摆摊?这成何体统?
厂长,这......这不合规矩吧?老刘搓着手,面露难色。
规矩?王超看着车间里正在忙碌的工人们,让这几百号人饿肚子,就是合规矩了?
他指着厂区里那些正在生长的菜苗:看见没有?咱们工人有力气,有手艺,只要能活下去,什么不能干?
第二天一早,老刘带着两个年轻科员,用板车拉着几筐刚出窑的玻璃器皿,硬着头皮来到了南水县最大的集市。他们在集市角落找了块空地,把瓶瓶罐罐一一摆开。
起初,路过的人只是好奇地看一眼,指指点点。这也难怪,几个穿着工装的人在这里摆摊卖瓶子,确实稀奇。
玻璃厂的?你们怎么跑这卖起瓶子来了?
这瓶子怎么卖?
能用鸡蛋换吗?我家母鸡刚下了几个蛋。
老刘红着脸,一一应答。他这辈子都在跟单位打交道,第一次这样直接面对老百姓,说话都有些结巴。
快到中午时,来了个提着菜篮的老太太。她在摊前看了半天,小心地拿起一个腌菜坛子,对着光看了又看。
同志,这个......真能用鸡蛋换?
能,大娘。老刘赶紧说,两个鸡蛋就行。
老太太眼睛一亮,连忙从篮子里摸出两个还带着体温的鸡蛋,小心地放在摊位上,然后把那个坛子紧紧抱在怀里,嘴里念叨着:这下可好了,今年腌菜不怕坛子漏了。
看着那两个温热的鸡蛋,老刘的手微微发抖。他小心地把鸡蛋收好,像是在捧着什么珍宝。
这笔交易像是个信号,陆续有人拿着家里的富余物资来换瓶子。有用一小袋红薯换酱油瓶的,有用几捆干柴换灯罩的,甚至有个老汉用自己编的两个竹篮子换了个泡菜坛子。
傍晚收摊时,板车上没剩下几个瓶子,却装满了各式各样的农产品。虽然不值什么钱,但都是实实在在能填饱肚子的东西。
消息传回厂里,工人们都沸腾了。当天的晚饭,食堂用换来的鸡蛋做了蛋花汤,每人碗里都能见到零星的蛋花。这点油水在往日不值一提,此刻却让整个食堂都弥漫着久违的香气。
周婶家的男人用厂里分到的两条小鱼熬了汤,孩子们围着锅台直咽口水。他在车间里对王超说:厂长,这鱼汤真香。咱们这么干,虽然不像个国营厂的样子,可心里踏实。
王超在车间里转悠,看着工人们忙碌的身影。他们的脸上不再是麻木和绝望,而是有了光彩。有个老工人正小心翼翼地调整着模具,嘴里还哼着不成调的小曲。
厂长,雷师傅走过来,手里拿着新改进的煤油灯罩样品,您看这个怎么样?我让徒弟们把边角料都利用起来了。
王超接过灯罩,对着光看了看。虽然还是粗糙,但比前几批已经好了很多。
好,明天都拿去集市。王超说,告诉老刘,价格再灵活点。现在最重要的是让东西流通起来,让大伙看见,咱们玻璃厂还活着,而且在想办法活下去。
夜幕降临,玻璃厂的烟囱依然在冒烟,虽然稀薄,却持续不断。车间里的灯火一直亮到深夜,工人们还在为第二天的忙碌着。
这些不起眼的瓶瓶罐罐,正在以一种最朴实的方式,为这个濒临死亡的工厂续命。它们或许登不上台面,却是这个特殊年代里,最真实的生机。
(第三百六十五章 修改版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