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六章:转机
玻璃厂在集市上“摆摊”换粮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在南水县传开了。各种议论都有,有夸王超脑子活、能放下身段救厂的,也有摇头叹气觉得国营厂沦落至此实在不像话的。这些风言风语,自然也传到了县委县政府领导的耳朵里。
这天下午,王超正在车间和雷师傅一起调试一个新改进的煤油灯罩的模具,厂部通讯员气喘吁吁地跑进来:“王厂长!县委办公室来电话,让您马上过去一趟,常县长要见您!”
王超心里咯噔一下。常旺县长在这个节骨眼上召见,是为了集市摆摊的事?是批评还是另有安排?他不敢怠慢,拍了拍手上的灰,对雷师傅交代了几句,便快步走出车间。
来到县委大院,走进常县长那间陈设简朴的办公室,王超发现里面不止常县长一人,新任工业局局长吴海涛也在,另外还有一个戴着工人帽、面色有些焦急的中年人。
“王超同志来了,坐。”常旺指了指旁边的木椅子,脸上看不出喜怒。
“常县长,吴局长。”王超打了个招呼,端正地坐下。
常旺没有绕圈子,直接指向那个中年人:“这位是县药品厂的副厂长老赵。他们厂最近遇到点麻烦。”
老赵连忙接过话头,语气急切:“王厂长,久仰了。是我们遇到大麻烦了!地区卫生局突然给我们下达了一批防疫药品的紧急生产任务,数量不小,要求一个月内完成。可我们厂库存的药用玻璃瓶根本不够,联系了地区那边的玻璃厂,他们排期都满了,根本顾不上我们这小订单。这下可抓瞎了!药品生产出来没瓶子装,这不是要命吗!”
常旺看着王超,沉声道:“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药品生产是政治任务,耽误不得。我听说你们玻璃厂最近恢复了生产,虽然主要在做些日常家什,但毕竟底子还在。怎么样,这个任务,你们玻璃厂能不能接?能不能在半个月内,先赶制出一批合格的药瓶来?”
王超的心猛地跳快了。药瓶!这可是玻璃厂的老本行!相比起技术要求高、市场需求饱和的平板玻璃,药瓶生产他们更有经验,而且这订单来自兄弟单位,是实实在在的、能换来现金的正式订单!这无疑是让玻璃厂走出困境、重回正轨的天赐良机!
但他没有立刻拍胸脯保证,而是冷静地问道:“赵厂长,请问药瓶的规格、数量要求是多少?对玻璃材质、清洁度、密封性有什么特殊标准吗?”
老赵见王超问得专业,心里踏实了几分,赶紧从随身带的挎包里拿出几张图纸和一份文件:“规格和要求都在这上面,主要是两种规格的棕色试剂瓶和一种口服液瓶。数量第一批先要五万个。材质就是普通的钠钙玻璃,关键是无杂质、无气泡,瓶口要圆润平整,能确保密封。”
王超接过图纸仔细看了看,又递给闻讯赶来的雷师傅。雷师傅眯着眼睛,用手指细细摩挲着图纸上的参数,半晌,抬头对王超郑重地点了点头:“厂长,工艺上问题不大,咱们的设备调整一下就能做。就是这产量……半个月五万个,得开足马力,原料也得跟上。”
王超心里有底了,他转向常旺和老赵,语气沉稳而坚定:“常县长,赵厂长,这个任务我们玻璃厂接了!保证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好!”常旺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要的就是这句话!王超,这可是县里交给你们的政治任务,也是你们厂打翻身仗的好机会!一定要干漂亮!”
吴海涛也在一旁嘱咐道:“王超同志,有什么困难,及时向局里反映。原料方面,县里会尽量协调优先保障你们。”
老赵更是激动地握住王超的手:“王厂长,太感谢了!这可真是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定金我们回头就送过来!”
送走千恩万谢的赵厂长,王超和雷师傅立刻返回玻璃厂,召开了紧急生产会议。当工人们听说厂里接到了药品厂的大订单,还是县长亲自交代的任务,整个厂子都沸腾了!
“药瓶!咱们的老本行啊!”
“太好了!总算能干回正经活了!”
“县长都发话了,咱们可得争口气!”
王超压了压手,让激动的人群安静下来:“工友们!机会来了!但任务也很重!半个月,五万个合格药瓶!这意味着我们的熔炉不能停,生产线要全力运转!从今天起,所有人取消轮休,三班倒!技术科立刻按照图纸调整模具和工艺参数!原料保障组盯紧库存,及时补充!质检组给我把眼睛擦亮,一个不合格的瓶子都不能流出去!”
“保证完成任务!”震天的回应声响彻车间。
这一刻,玻璃厂仿佛一头沉睡的雄狮被唤醒了。集市摊点暂时撤了回来,全部人力物力都投入到药瓶的生产中。车间里灯火彻夜通明,熔炉燃烧得前所未有的旺盛,机器轰鸣声沉稳而有力。工人们虽然疲惫,但眼神里充满了光彩和干劲。他们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份订单,更是玻璃厂的尊严和未来!
王超和雷师傅几乎住在了车间,时刻关注着生产的每一个环节。调整配方确保玻璃液满足药用的纯净要求;严格控制炉温和退火曲线,减少气泡和内应力;反复调试模具,确保瓶口光滑规整……
几天后,第一批试生产的药瓶下线了。王超拿起一个,对着灯光仔细检查。棕色的玻璃瓶壁均匀透亮,几乎没有可见杂质和气孔,瓶口光滑平整。他递给早就等在旁边的药品厂质检员。
质检员拿着放大镜,一个个仔细检查,又测试了密封性,最后满意地点了点头:“王厂长,没问题!完全符合我们的要求!就按这个标准来!”
消息传开,车间里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原料在县里的协调和张胜利的努力下,也得到了比较稳定的供应。生产线开始全速运转,一板板合格的药瓶如同列队的士兵,源源不断地从生产线上下来,被打包、装箱。
半个月后,当最后一批药瓶按时交付给望眼欲穿的药品厂时,老赵握着王超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很快,一笔数额可观的货款也打到了玻璃厂的账上。这是玻璃厂陷入困境以来,第一笔真正意义上的、干净的销售收入!
看着财务科长老吴那激动得泛泪花的眼睛,看着工人们领到久违的、虽然不多但却是全额发放的工资时那欣喜若狂的表情,王超站在车间门口,望着那稳定燃烧的熔炉和笔直的烟柱,长长地、舒心地吐出了一口气。
药瓶订单,像一把钥匙,为玻璃厂打开了通往重生的大门。它证明了王超和工人们的努力没有白费,证明了玻璃厂的价值和能力。虽然前路依然漫长,但至少,他们终于走出了那片令人绝望的泥沼,踏上了充满希望的坚实土地。
(第三百六十六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