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ào,可泊船的水湾。《宋史·河渠志六》:“镇江府傍临大江,无港澳以容舟楫。”
我们来到“隩”字家族中与今日“港澳”一词直接相关的用法。这句出自《宋史·河渠志》的记载,将我们带入了中国古代水利与航运工程的实践领域。
故事原文与上下文
这句话并非一个独立的故事,而是《宋史·河渠志》中一段关于长江下游港口状况及治理建议的纪实性文字。其上下文是关于南宋时期,如何改善镇江府一带航运与防御条件的讨论。
《宋史·河渠志六·东南诸水下》载:
“镇江府傍临大江,无港澳以容舟楫。
(镇江府紧靠着长江,但没有可以停泊船只的港湾。)
三国时,自瓜步江渠,运粮通漕。今河道湮塞。
(三国时期,曾从瓜步开凿江渠,用来运粮通航。如今河道已经堵塞废弃。)
乞令有司,开浚故道,免风涛之患,以济公私之利。”
(请求命令有关部门,疏浚开通旧有的河道,以避免风浪的危险,从而方便公家和私人的航运。)
注释及翻译
· 镇江府: 南宋时期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江苏省镇江市,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是历史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
· 傍临: 紧靠,临近。
· 大江: 特指长江。
· 无: 没有。
· 港澳: 此处的“澳”与“港”同义,均指可以停泊船只的弯曲港湾、避风塘。 “港”指可供船只进出的水道或停泊处;“澳”则强调水湾深曲处,可供船只避风停泊。这是“香港”、“澳门”地名中“港”与“澳”的本义。
· 以: 用来。
· 容: 容纳,停泊。
· 舟楫: 船只。楫,船桨。
翻译:
镇江府紧靠长江,却没有可以安全停泊船只的港湾。
着作介绍
·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由元朝宰相脱脱等人主持编修,记载了北宋和南宋共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是研究宋朝历史最全面、最系统的基本文献。
· 《河渠志》:是《宋史》中的“志”书之一,专门记录与江河、运河、水利工程、水患治理等相关的史实。它不仅是水利工程技术史,更是了解古代国家如何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来管理经济、运输和农业的重要窗口。
典故背景
1. 南宋的生存命脉:南宋偏安江南,其政治中心(临安,今杭州)与经济命脉(太湖流域、长江流域)严重依赖水路交通。长江和贯穿南北的大运河是其物资输送、军队调动的生命线。
2. 镇江的战略地位:镇江地处长江南岸,是大运河通往长江的咽喉要道,号称“天下第一江山”。所有经大运河南下北上的漕粮、货物,以及长江中上游来的船只,大多在此交汇。
3. 航运的风险与需求:长江江面开阔,风大浪急,尤其是在没有现代动力的古代,船只遭遇风暴极易倾覆。因此,在关键枢纽附近建设“港澳”——即人工或天然的避风港,是保障航运安全、提升运输效率的刚性需求。镇江“无港澳”的状况,意味着大量船只无处避风,只能冒险停靠在开阔的江边,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和运输瓶颈。
寓意
1. 基础设施是发展的基石:这句记载深刻地揭示了基础设施(如港口、道路、水利)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与战略安全具有决定性意义。一个地理位置再优越的地方,如果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其潜力也无法发挥。
2. 安全与效率并重:“港澳”的核心功能是提供安全。它寓意着任何系统(无论是运输系统、经济系统还是社会组织)的稳健运行,都必须有能够抵御风险、提供缓冲的“安全港”机制。
3. 古今问题的延续性:它反映了一个跨越时空的普遍问题:如何通过人为的规划和建设,来弥补自然条件的不足,化天险为通途。
结合现实论述
这个看似简单的历史记载,其蕴含的智慧在当今社会各个层面依然回响:
1. 国家战略与“一带一路”:
· 现代版的“开浚故道,以济公私之利”正是诸如 “一带一路”倡议 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在陆上,修建铁路、公路;在海上,投资建设现代化的深水港(如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正是为了给国际贸易创造更安全、高效的“港澳”。这些现代“港澳”不仅容纳“舟楫”(巨轮),更容纳了资本、技术和产业链,打通了全球经济交流的脉络。
2. 经济发展与营商环境:
· 对于一个地区或国家而言,其营商环境就是现代的“港澳”。透明的法律、高效的行政、完善的产业链、公平的市场环境,共同构成了一个能够“容纳”和“庇护”企业,让其安心发展、避免“风涛之患”(如政策突变、不正当竞争)的软性港湾。哪里有这样的“港澳”,资本和人才的“舟楫”就会驶向哪里。
3. 个人发展与心理建设:
· 对个人而言,我们也需要为自己的人生建造“港澳”。
· 硬技能与软技能:我们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是我们在职场海洋中航行的“舟楫”。而持续学习,不断“开浚故道”(提升自己),就是确保这艘船不会“湮塞”。
· 支持系统:我们的家庭、挚友、健康的兴趣爱好,则是我们心灵的“避风港”。当我们在外界的“风涛”(工作压力、人生挫折)中拼搏后,可以回到这个港湾获得休整、慰藉和力量,从而再次出发。
4. 危机管理与风险防控:
· 从2008年金融危机到新冠疫情,任何复杂的系统都需要“港澳”机制。国家的战略物资储备、金融系统的存款保险、企业的应急预案、家庭的紧急备用金,这些都是为了在“风涛之患”(系统性风险)来临时,能够提供缓冲和保护,避免“舟楫”倾覆的安全设计。
总结而言,“镇江府傍临大江,无港澳以容舟楫”这句近千年前的忧思,穿越时空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真理:无论是国家发展、经济繁荣还是个人幸福,都不能仅仅依靠表面的位置优势,必须未雨绸缪,主动构建起能够抵御风险、提供支撑的“基础设施”和“安全港湾”。 这一古老的治理智慧,在今天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显得尤为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