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势稍歇。土地庙前的老槐树上,夜枭忽然发出一两声怪叫,却被整齐的马蹄声碾得粉碎。王棣立于庙门,只见远处山道上浮动着点点火光,如一条蜿蜒的赤练蛇,在雨后的青灰色山峦间游走。待队伍行近,才看清最前方的杨再兴。
“末将幸不辱命。”杨再兴滚鞍下马,身后部曲同时收缰,马蹄踏碎积水的声音,竟比寺庙的暮鼓还要齐整。
供桌上的烛火忽然爆了个灯花,王棣伸手接住杨再兴递来的酒囊,拔开塞子时,闻到一股浓烈的艾草味——这是杨再兴等人自酿的驱寒酒,此刻却混着焦木味,在夜风中酿成了新的江湖。他仰头灌了一口,辣意从喉间烧到心口,忽听杨再兴在旁低声道:“末将已遣人将山寨存粮人马尽数运来。”话音未落,远处山寨的火光又腾起数丈,照得众人脸上一片通红,恰似被朝阳提前染透的晨霜。
王棣抚掌大笑,眼中似有星火跳动,袍袖拂过烛台时带起一缕风,将军旗吹得猎猎作响:“待入了真定城,某必叫酒肆搬空三缸梨花白,叫厨子杀尽二十只太行黄羊!”他这话惊得梁间栖鸟扑棱棱飞起,烛火在他笑意里晃成金箔,映得廊下整装备马的汉子们甲胄生辉,竟似提前镀了层凯旋的荣光。
甲胄铿锵,烛影摇红。王棣与郭药师并坐在供桌前,狼毫在宣纸上洇开墨花,将杨再兴部曲姓名逐一录进新制的兵籍册。当先一名铁塔般的汉子踏前半步,抱拳时甲胄鳞片相撞出声:“俺张铁牛要学杨大哥,杀辽兵时教他们知道马王爷三只眼!”话音未落,身后哄笑一片,却见他脖颈处新刺的虎头图腾还渗着血珠,在烛光里泛着野性的光。王棣抬头时,正看见杨再兴倚着廊柱抱臂而笑。
对于不愿从戎的兄弟,王棣早命人在庙外设了施银处。檐角残雪尚未化尽,他却亲手将银锭按进老猎户掌心,指尖触到对方虎口的老茧时,忽想起自己初握枪杆时磨出的血泡:“老丈返乡后,若见着青壮子弟,便说王棣的兵营永远留着空位。”那猎户接过银锭时,粗粝的指腹擦过王棣手背,惊觉这将军的手竟与自己一般,都生着握惯兵器的厚茧。身后几个少年郎望着银锭眼红,却被老猎户反手拍了脑袋:“怂货!真当银锭比长枪称手?”
登记毕时,忽有夜风卷着细雪扑入庙门,却被堂中炭火烘得化作薄雾。王棣望着兵籍册上渐渐填满的名字,墨字里混着雪水,竟似开了满纸墨梅——那是杨再兴部曲里的猎户、铁匠、樵夫们,用各自的前尘作墨,在这乱世里重新画下的命途。他伸手拨亮烛芯,火舌腾起时,照见杨再兴正替伤兵裹扎手臂,布条缠到第三圈时,忽从怀里摸出块硬饼掰作两半,递到那少年手中,饼屑落在血污里,竟似撒了把星星。
王棣解下披风盖在堆叠的兵籍册上,却见墨迹未干的纸页上,“张铁牛”三字的最后一笔拖得老长,竟像杆斜指苍穹的长枪。看着廊下或坐或站的汉子们,他们腰间别着的不再是草莽的短刀,而是新发的腰牌,铜制的“宋”字在雪光里冷得发亮——或许这就是变数的开端,是千万个“张铁牛”们,用掌心的茧和眼底的光,在史书的空白处,硬生生拓出的一条报国新路。
檐角铜铃在夜风中轻晃,李恩希摸出袖中早已湿透的现代地图,那些标着高速公路的蓝线正在火光中蜷曲、褪色,最终化作供桌上香灰里的一个焦点。她抬头望向杨再兴,见他正与王棣指点着粮草车的部署,侧脸的轮廓被火光勾勒得锋利如刀,忽然明白所谓蝴蝶效应,从来不是轻巧的振翅——而是有人用枪尖挑断旧纸页的墨线,在漫天火雨里,重新写下一个“义”字的起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