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恩希的指尖摩挲着裙裾边缘,目光忽然凝在案头那方松烟墨上。墨香混着宣纸气息漫上来时,她忽地想起王羲之吃墨的典故——那个把墨汁当蒜泥蘸的书圣,此刻竟与记忆里某个人的轮廓重叠。笔杆在指间转了两圈,她望着窗外摇曳的竹影怔忡,眼底泛起薄雾般的迷茫:写出翩若惊鸿的手,真能握住屠刀吗?风骨卓然的人,究竟是被岁月磨去棱角,还是皮囊下本就藏着另一副心肠?
庄菲立在廊下,看着书房透出的灯火,指尖轻轻拂过衣服褶皱。她原以为王棣该是浮浪子弟模样,却不想连续三夜见他挑灯批注《武经总要》,袖口磨出毛边的青衫下,指节因握笔用力泛着青白。夜风卷着墨香扑来,她望着那人垂首时蹙起的眉峰,忽然想起史书中通敌叛国四字旁模糊的朱砂批注。根深蒂固的偏见像冰面裂开细缝,她望着案头堆叠的简牍,看他蘸墨时手腕微抖的弧度,唇角不自觉抿起——原来史书里的,也会在漏壶滴答声中反复推敲战术,会为一句兵书批注写满三页笺纸。烛芯爆响时,她才惊觉自己竟站了半个时辰,心中翻涌的不知是震撼,还是某种不可名状的酸涩。
王棣在演武厅的青石板上展卷细读《尉缭子》,指尖抚过兵者,凶器也几字时,廊下兵器架的霜刃忽然晃了晃。他握枪的手掌还留着晨练时磨出的薄茧,枪缨上沾着两三片未及拂去的槐树叶——这是他每日卯时便着人清扫的演武场,连砖缝里都不见半粒浮尘。狼毫在二字旁勾出重笔,忽有北风卷着枯叶扑在窗纸上,发出细碎的沙沙声,像某种不祥的预兆在挠动人心。
这样晨读兵书、暮练枪法的日子,终于还是被彻底撕裂。第一缕烽火掠过城西山头的那晚,王棣正对着《六韬》批注用兵图,案头烛火突然被风扑得骤明骤暗。檐角铜铃碎成一片清响,他握笔的手顿在势因于敌四字上,墨迹在宣纸上洇开小团阴影。远处传来闷雷般的蹄声,惊起檐下寒鸦扑棱棱掠过月亮,他忽然想起演武场那株老槐,今晨看时已有虫蛀的裂痕,只是阳光正好,衬着新抽的嫩芽,倒像给谁的伤口糊了层金箔。
世道乱起来的模样,比兵书里写的更狰狞十倍。当得知金军灭辽的进程愈发顺利时,王棣正在擦拭祖父留下的雁翎刀,刀锋映出他紧抿的唇角——刀鞘内侧还刻着保家卫国四字,是他十三岁开蒙时亲手描的朱砂。他望着刀身里晃动的烛火,忽然想起这些日子批注兵书时,总觉得字里行间藏着暗流,如今才惊觉,那不是墨香,是迟早要漫上来的血色。
宣和四年正月,朔风卷着细雪如钢针般刮过燕云大地。金军的铁蹄踏碎残雪的轰鸣里,高州城堞上的「辽」字大旗已被撕成血缕,旗杆斜插在女墙旁,冻得发紫的手指攥不住刀柄,辽军士兵的呼号混着箭矢破空声,被城头断裂的冰棱一起摔成碎末。
攻城槌第八次撞击城门时,王棣正在演武厅校勘《武经总要》,墨笔在「备边」篇划出的着重线突然抖出歪扭的弧度——那声音像极了去年冬日演武场老槐被雷劈中的闷响。他抬头望向窗外,只见北方天际被火光染成暗红,宛如有人持巨笔在铅灰色天幕上洇开朱砂。
高州城破的那一刻,护城河结的冰面被逃亡的人群踩出无数裂缝。金军黑色鳞甲在火光中泛着冷铁的青灰,如潮水漫过坍塌的瓮城缺口,长刀起落间溅起的血珠冻成冰晶,落在城门口“归仁门”的匾额上,将“仁”字最后一捺染成猩红。某个抱着襁褓的妇人被人流撞倒时,金军士兵恍惚看见她怀里掉出半块辽国通行的“会同通宝”,钱币滚过青石板,停在血泊里,背面的星月纹被血渍浸得发亮。
浓烟裹着焦糊味混着血腥味灌进鼻腔,街角老猎户的茅草屋腾起火舌,那老人上个月才刚做完两张鞣制精美的狐皮。火焰舔舐房梁的噼啪声中,不知谁家孩童的哭嚎刺破夜空,像支断了弦的胡笳,在凛冽的风里扯出破碎的尾音。远处恩州方向又腾起新的烽烟,与高州的火光遥相呼应,恍若天幕被戳出千疮百孔,漏下地狱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