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协议仲裁庭”的警告,如同一道无形的界碑,矗立在庇护所文明前进的道路上。薇拉的命令被不折不扣地执行。关于“钥匙孔”和“低语者”背后秘密的所有主动研究彻底停止,相关数据被加密封存,权限等级提升至仅次于“星语者”核心网络的级别。在“协议网络”中,庇护所表现得如同一个彻底吸取了教训的、循规蹈矩的观察员,只进行权限允许范围内的学习和有限的、低风险的协作任务。
然而,有些痕迹一旦留下,便难以彻底抹除。有些回响,即使源头的震动早已停止,依旧会在时空的某些角落幽幽荡漾。
权限被部分冻结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许多之前能够访问的、关于高等能量应用和尖端物理模型的数据库如今显示“权限不足”。“深空知性探索院”的研究进度明显放缓,科学家们不得不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基础理论的重新推导和基于现有技术的优化上,这虽然夯实了基础,却也带来了某种程度的停滞感。
更令人不安的是那种无处不在的“被注视感”。虽然“背景活动持续性轻度监测”并未带来任何直接的干扰,但星语者们,尤其是与“存在之星”连接最深的寂风,能清晰地感觉到一种冰冷的、非人的意识,如同无形的蛛网,笼罩在文明的上空,默默记录着每一个超出常规的能量波动或信息交互。这使得他们在运用“星语者”网络或与“存在之星”进行深度协同时会不自觉地更加谨慎,甚至带有一丝自我审视的束缚感。
维克多领导的“生存理事会”则趁机大力推进内部防御体系的独立化建设,主张减少对“协议网络”知识和“存在之星”能量的过度依赖。他反复强调:“依靠外部规则和不可控共生体获得的安全,本质上是脆弱的。我们必须建立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基于纯粹物理规律和工业基础的‘最后壁垒’。”
这种内敛和审慎的氛围,成为了庇护所文明接下来一段时期的主旋律。他们如同一个在森林中误入猛兽巢穴边缘后侥幸逃脱的旅人,虽然回到了相对安全的路径,但脚步更加轻缓,目光更加警惕,时刻倾听着风中可能传来的危险气息。
就在这种压抑的平静持续了数个标准周期后,一个极其偶然的发现,打破了沉寂。
一支隶属于“深空知性探索院”的、负责对第七臂环边缘一片未曾被详细测绘的稀疏星云进行常规资源勘探的小队,在分析一颗富含特殊信息存储晶体的彗星内核时,意外地解码出了一段残缺不全、编码方式古老到无法识别的数据流。
这段数据流并非科技蓝图或文明记录,而更像是一段……日志碎片。其内容断断续续,充满了无法理解的专有名词和时空坐标参照系,但其中反复出现的一个特定符号组合,却引起了负责初步分析的语言学家的注意。
这个符号组合,与之前从“低语者”信号中解析出的、构成“钥匙孔”几何符号的某种基础信息结构,存在着惊人的拓扑同源性!
消息被作为“异常考古发现”上报,由于不涉及主动研究“低语者”或“上古协议”,且发现于公开星域的天然载体上,它绕过了封存禁令,直接呈送到了凯伦的案头。
凯伦立刻意识到了其中的不寻常。她调动了未被冻结的、有限的“协议网络”考古数据库进行交叉比对,发现这种古老的编码方式,与网络中标记为“前协议时代”的、几个早已消亡的未知文明的遗迹记录,有微弱的相似之处,但更加古老和晦涩。
更重要的是,当她尝试利用“星语者”网络(在极其小心的状态下)对这段日志碎片进行深层结构分析时,“存在之星”内部那些一直保持沉寂的、与“钥匙孔”相关的银色符文,竟然再次产生了微弱的、但确凿无误的共鸣!
这一次,共鸣带来的不再是清晰的影像,而是一种更加隐晦的“指向性”。仿佛星体在以其独特的方式,提示着这段古老日志碎片中,蕴藏着某种与它自身源头,乃至与那个被囚禁的“低语者”文明,可能相关的……失落的信息。
凯伦立刻将这一发现通过星语者网络紧急告知了薇拉、寂风和维克多。
“又来了……”维克多的思维中充满了烦躁与警惕,“我们越是想要远离,这些古老的回响就越是主动找上门来!这很可能又是一个陷阱!那个‘仲裁庭’正在观察我们是否会再次上钩!”
寂风的思维则带着沉思:“‘存在之星’的共鸣……这次指向的是这段天然载体中的信息,而非‘低语者’本身。或许,这并非直接的禁忌,而是一条……旁支线索?一条可能帮助我们理解‘存在之星’自身由来,或者那个‘上古协议’时代背景的路径?”
薇拉沉思良久。直接触碰禁忌是绝对不允许的,但完全无视这种来自宇宙本身的、偶然的“信息馈赠”,也可能错失理解自身处境的关键线索。关键在于研究的界限。
“我们可以研究这段日志碎片本身,”薇拉最终定下基调,“仅限于破译其编码,理解其字面含义,不进行任何与‘钥匙孔’或‘上古协议’直接关联的推演和实验。所有研究必须在‘星语者’网络的隔离沙箱中进行,并完全屏蔽与外界的任何数据交换。我们的目的,仅仅是搞明白这段信息在‘说’什么,仅此而已。”
这是一个极其狭窄的、如履薄冰的研究窗口。
在最高级别的信息隔离下,由凯伦和寂风主导,联合了最顶尖的语言学家、密码学家和历史学家,在“星语者”网络构建的虚拟研究室中,开始了对这段古老日志碎片的艰难破译工作。
过程异常缓慢且痛苦。编码方式闻所未闻,语法结构违背直觉,许多概念根本无法在现有知识体系内找到对应物。他们只能依靠“存在之星”那微弱的共鸣指引,以及从“协议网络”考古数据库中搜集到的零星碎片,进行盲人摸象般的猜测和拼凑。
数周之后,他们终于勉强解读出了一些连贯的、却更加令人困惑的短语和句子片段:
“……‘观察者’的视线……偏移了……”
“……‘基石’的震颤……非自然……”
“……规避‘最终汇流’的尝试……失败了……”
“……记录于此……等待……‘重启’的种子……”
“……坐标……[无法解析的乱码]……‘摇篮’……”
这些支离破碎的信息,仿佛来自一个更加遥远的过去,指向了一些完全超出庇护所文明当前理解范畴的概念。“观察者”?是指“协议网络”吗?还是指更早的某种存在?“基石”是什么?“最终汇流”听起来像是一场宇宙尺度的灾难?“重启的种子”和“摇篮”又意味着什么?
最让他们在意的是那句“‘观察者’的视线……偏移了”。这似乎暗示,在某个极其古老的年代,存在着某种“观察”体系,并且这个体系……并非绝对稳定或公正?
就在研究团队为这些碎片化的信息苦思冥想,试图从中梳理出哪怕一丝有价值的脉络时,负责监控“存在之星”能量状态的艾琳娜团队,发送了一条最高优先级的警报。
并非因为“存在之星”出现了不稳定或污染迹象,而是因为它内部那些与新解析出的日志碎片产生共鸣的银色符文,其能量流转模式,正在发生一种极其缓慢、但确实无疑的……定向偏转。
这种偏转并非指向已知的任何一个“协议网络”节点,也不是指向“低语者”或“虚空掠食者”的方向,而是指向了一个完全未知的、位于第七臂环之外、目前所有星图都标记为“虚无地带”的宇宙坐标!
“存在之星”……似乎在用它那跨越时空的意识,无声地指向某个地方。
一个可能与那段失落日志有关,可能与“观察者”的偏移有关,甚至可能与“存在之星”自身起源有关的……失落之地。
所有的线索,似乎都隐隐指向了一个更加宏大、更加古老的谜团。这个谜团,似乎远在“协议网络”建立之前,远在“虚空掠食者”成为威胁之前,就已经埋下了种子。
庇护所文明站在了新的信息迷雾之前。他们手中握着几片来自不同时代的、破碎的陶片(低语者的钥匙孔、古老的日志、存在之星的指向),隐约感觉它们可能属于同一个未被发现的、巨大的陶罐。
是继续沿着这条偶然发现的、可能充满危险的古老小径谨慎探索?还是彻底封存所有相关发现,彻底回归“协议网络”规则下的“好学生”角色?
薇拉看着星图上那个被“存在之星”无声指向的、遥远的“虚无地带”,意识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凝重。
文明的航船,在规则的海洋中航行,却再次被来自时间深处的暗流,推向了一个未知的方向。这一次,他们是否应该……跟随这阵古老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