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他们一家,平常就在这和平社区夜市支起“百味仙”馄饨摊。张哥负责揉面、擀皮、调馅(那馅料里可有他老丈人家传的秘方),妻子(当年的说书姑娘)招呼客人、打理琐事,老岳父则在家门口辟出个“一披水”的小门面,专门售卖手工馄饨皮和独家秘制的多味馄饨馅料。白天守着小店,照看着上小学的外孙女外孙,夜晚张哥张嫂经营摊档,虽然忙碌,但比起以往风霜雨雪、漂泊无定的日子,不知要惬意、安稳多少倍。
更难得的是,他们并未完全忘却过去的江湖。每年正月,一家人必定会雷打不动地关闭小店几天,风尘仆仆地赶回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杨庄镇马街村,赴那场北应河岸边麦田里的民间曲艺盛会——“十三马街会”。在那里,老岳父或许会技痒,亮嗓唱上一段古老的曲牌,张哥虽不能再翻跟头叠罗汉,但帮忙撑撑场面、会会旧日江湖上的朋友,感受那弥漫在空气中的、熟悉的说唱艺术气息,便觉得浑身舒坦,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处处炉火映天红,书鼓阵阵唱太平”的热闹场景。这份融入骨子里的江湖情怀,是他们平淡生活中最鲜活的调味料。
此刻,牛大力和梁栩嫣坐在摊前,碗中升腾的热气,不仅温暖了他们的肠胃,也仿佛氤氲着一段从惊险舞台到市井烟火、从江湖卖艺到安稳度日的传奇人生。
夜色深沉,寒意更浓。牛大力看着梁栩嫣身上那件在秋夜里显得过于单薄的针织衫,眉头不自觉地微微蹙起。他搓了搓因长时间劳作而有些粗糙的大手,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关切,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笨拙:
“梁……梁妹子,这天儿越来越冷了,你穿这点可不行。我这儿都是大老爷们的糙衣服,也没件能给你披上保暖的。”他顿了顿,目光落在她脸上,带着真诚的担忧,“你明天一早还得赶去丹尼斯超市忙活,辛苦。不像我,收完摊还能偷懒睡个懒觉。赶紧把这碗馄饨吃了,热乎热乎身子,然后就先回去休息吧,别冻着了。”
他的关心直白而朴实,没有太多花哨的言辞,却像这冬夜里的炭火,实实在在透着暖意。
梁栩嫣心里一暖,轻轻“嗯”了一声,低下头,开始小口小口地品尝面前那碗特别的馄饨。她吃得仔细,像是在鉴赏一件艺术品。这碗馄饨,确实与众不同。
精致的品着不同口味的混沌,那是张嫂特意的混在一起好几个她摊位上卖得开叫得响的口味。
一般来张哥摊子上吃馄饨,一碗就是一种馅料,荠菜鲜肉的鲜美,香菇鸡肉的醇厚,虾仁三鲜的清爽,各有各的拥趸。味道混了,容易串味,反而压了各自的鲜灵。但梁栩嫣眼前这碗,汤勺舀起,竟能同时吃到两三种不同的馅料。荠菜的清香、香菇的浓郁、甚至还能尝到一颗完整的虾仁,几种味道层次分明地交织在舌尖,非但没有相互干扰,反而奇妙地融合出一种更复合、更丰富的鲜味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