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三年的秋风,似乎格外顺畅,将一份份墨香未干的《大唐民报》吹遍了帝国的每一个角落。从长安、洛阳的繁华街市,到岭南、黔中的偏远村落,驿马和信使们带着朝廷的谕令和那份特殊的“增刊”,日夜兼程。
报纸的头版,用醒目的粗体字刊印着一条震动天下的消息:朝廷倾力推出《大唐富民养殖宝典》,由龙首原书局承印,售价仅二十二文,于各州府县大唐书局发售。下列详单,密密麻麻,惊爆眼球:
科学养猪、快速养鸡、高产养羊、肥牛育犊、战马驯养、家兔繁殖、鱼塘高产、蜜蜂新法取蜜……甚至还有养蛙(牛蛙、田鸡)、养犬(看家护院、狩猎助农)、养柞蚕、养桑蚕、山地种植草药、屋后发豆芽……林林总总,几乎囊括了农家所能接触的一切活物和生财之道。
消息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帝国最细微的神经末梢。
长安西市,大唐书局门口。
天刚蒙蒙亮,书局门前已排起长龙。有穿着粗布衣衫的农夫,有精明干练的商贩,甚至还有几个穿着体面、像是大户人家管事模样的人。
“前面的快点儿!给我来一本!”
“二十二文?当真只要二十二文?这书怕不是纸糊的吧?”
“你懂什么!朝廷和秦王出的宝书,能是假的?听说龙首原的纸便宜!”
“俺就要那养鱼的法子!俺家那口塘,年年养不出几斤鱼!”
“我要养蜂的!蜂蜜金贵啊!”
书局伙计忙得脚不沾地,收钱递书,声音嘶哑:“都有都有!别挤!按顺序来!书多的是!”
岭南道,一个靠近溪峒的汉夷杂居村落。
识字的乡老戴着老花镜,在村口大榕树下,一字一句地读着官府差人送来的《民报》摘要全本宝典需去州城购买。围观的村民越来越多,有汉人,也有被吸引过来的俚人、僚人。
“……书中言,山中可圈地养‘香猪’,皮薄肉嫩,专吃林间野果草药,其味甚美,价值千金?”一个猎户打扮的汉子眼睛亮了。
“快看这里!说水田埂上可挖沟养‘禾花鲤’,鱼吃稻花虫,粪肥田,稻鱼双收!”老农激动地拍大腿。
几个俚人首领低声用土语交谈,眼神惊疑不定。朝廷这次给的,不是刀剑,而是实实在在的、能让他们吃饱穿暖的法子?这比任何招抚谕令都更有力。
契丹新村,塞外安置地。
曾经的长老窟哥,如今的大唐朝请大夫,召集了部落里识得几个汉字的年轻人。
“都听好了!朝廷给了天大的恩典!这是让我们过上好日子的天书!”他挥舞着派人从幽州快马加鞭买回的《养殖宝典》,“里面说了,咱们这草原,最适合养羊、养马!
还有新法养牛,能多得奶,制奶酪!比咱们以前靠天养畜,强了百倍!”
契丹青年们围着炭火,传阅着宝书,看着上面清晰的图画,议论纷纷,眼中充满了希望。更关注养蜂和草药种植,觉得这与部落女子擅长采集的传统能结合。
江南水乡,一个破旧的农家小院。
一个面黄肌瘦的妇人,拿着丈夫咬牙用卖鸡蛋攒下的二十二文钱买回的宝典,手都在抖。她不识字,让隔壁念过几天蒙学的半大小子读。
“……豆,清水浸泡,一日三换,置阴凉处,数日可得豆芽,鲜嫩可食……”小子磕磕绊绊地念。
妇人愣住了,看着墙角那袋去年收获、一直舍不得吃的绿豆,眼泪忽然就下来了。
“豆芽……豆子……能生出菜来?”她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那年春天,青黄不接时,若早知道这法子,她刚夭折的小女儿,或许就能多一口吃食……
河东道,一个濒临倒闭的药铺。
老郎中捧着宝典的“药材种植篇”,如获至宝。“原来三七喜阴,需搭棚遮光?怪不得老夫以前种的总活不成!
还有这金银花扦插之法……妙啊!若能量产,寻常百姓也吃得起清热解暑的药了!”他立刻吩咐儿子去收拾后山那块荒地。
各地茶楼酒肆,说书先生找到了最新的素材。
醒木一拍,满堂寂静。
“各位乡亲父老!老少爷们儿!今日不说前朝旧事,也不讲江湖侠义,单表一表当朝圣天子与我大唐的活圣人——秦王殿下,赐予咱们穷苦人的一场大造化!”
“想当年,咱们为啥苦?为啥穷?为的是肚里无食,身上无衣!为的是看天吃饭,一场瘟病就能让圈里的牲口死绝,让一年的指望落空!”
“可现在呢?朝廷有了土豆、红薯,饿不死人了!如今,又送来这《养殖宝典》!这意味着啥?意味着咱们以后,不光要琢磨咋吃饱,更得琢磨咋吃好!”
“酒楼收咱们养的鸡鸭鱼肉!医馆收咱们种的草药!这书里写的,不是字,是活路,是钱财,是盼头啊!圣人与秦王,这是手把手教咱们把日子往富里过!这才是真正的天恩浩荡!”
底下听众,无论贫富,皆动容。有老者抹泪,有壮汉握拳,有妇人暗暗记下发豆芽的法子。
贫困之家,视其为救命稻草,尝试着用绿豆生发出第一茬嫩绿的豆芽。
小有积蓄的农户,开始按图索骥,改造破旧的猪圈鸡舍,计算着来年的光景。
乡间郎中,对照书籍,在屋后开辟小小的药圃。
甚至一些心思活络的士子,也放下“君子远庖厨”的架子,研读起来,觉得这或许是条“耕读传家”之外的新出路。
《大唐富民养殖宝典》以其惊人的实用性和低廉的价格,如同一股强劲的春风,吹活了沉寂的乡野。
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颗火种,点燃了万千黎民对更好生活的渴望与信心。
酒楼的后厨开始期待新的食材,医馆的药柜盼着更多廉价的药材,而整个大唐的民间经济脉络,似乎也随着这股养殖种植的热潮,开始更蓬勃地跳动起来。
然而,在这股席卷全国的热潮之下,一些细微的暗流也开始涌动。某些地方豪强,冷眼旁观,觉得朝廷此举是在动摇他们控制佃户的根本。
一些传统的畜牧大户,对书中所谓的“新法”将信将疑,甚至嗤之以鼻。而如何将书中的知识,真正转化为千家万户实实在在的收益,还需要时间、耐心,乃至更多自上而下的引导与支持。
盛世的热闹背后,新的挑战已然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