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干冷空气像无形的细针,刺得人脸生疼,与南方缠绵入骨的湿冷截然不同。周延显然做足了功课,他的行李箱简直像个移动的补给站,里面整齐码放着充足的暖宝宝、一个便携保温杯、一支高效防冻伤膏,甚至还有加厚发热袜,每一样都精准预判了南方人在北方的生存需求。
抵达后的第一天,团队刚集合完毕,趁着间隙,周延便很自然地找到林南笙,递过去一个沉甸甸的袋子,语气轻松得像在分享多余的文具:“公司行政准备的物资,好像多了一份,放我这儿也是浪费。这边干冷得厉害,你拿着备用,千万别冻着了。”
袋子里正是那些他精心挑选的防寒物品。林南笙有些意外,但北方的寒冷是实实在在的,这份“多余的”物资来得太及时,她心里一暖,并未深想,只觉得他们公司行政真是贴心周到到了极点,便感激地收下:“谢谢啊,太及时了,你们公司真人性化。”
到了北方,两人线上的联系变得频繁起来。除了偶尔交流工作,更多的是周延每日不变的问候:「今天降温了,围巾戴了吗?」「这边空气干,多喝热水,保温杯用起来。」他依旧习惯性地称呼她“林老师”,带着一点戏谑的尊重。
一次闲聊时,林南笙终于忍不住说:「周延,你别总叫我林老师了,挺奇怪的。你都让我叫你周延了。」 周延在手机那头眼睛一亮,立刻从善如流,手指飞快:「好啊,那以后就叫你南笙。南笙?」 林南笙:「嗯。」 周延看着屏幕,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她微微点头应允的样子,嘴角控制不住地上扬,回复道:「乐意之至。」 简单的四个字,藏着他满心的雀跃与得寸进尺的成功感。
尽管同在一城,甚至下榻的酒店相距不远,但白日里各自奔波于不同的项目点,真正的“偶遇”难得一见。周延多数的“巧遇”,实则都是他掐算好时间地点、精心策划后的“专门寻找”。
第一周的一个晚上,刚过九点。北方的夜晚寒气更重,窗外是漆黑寂静的冬夜。周延估摸着林南笙该结束一天奔波回到酒店了,便提着一袋刚才特意去附近特色小店买的各式坚果和果脯,来到了她的房门前。
他深吸一口气,调整了一下表情,让自己看起来尽可能自然随意,然后抬手轻轻敲了敲门。
门开了,林南笙果然刚回来不久,脸上带着些许疲惫,头发松松地挽着,身上还穿着外出时的毛衣。“周延?”她看到门外的他,有些惊讶。
周延举起手里的袋子,笑容温和,语气轻松得像在谈论天气:“刚在外面闲逛,看到这家店挺有意思的,就买了点当地的坚果和果脯。感觉味道你应该会喜欢,就买了点。尝尝?放我那儿也是浪费。” 理由充分又自然,仿佛真的只是顺手多买了一份。
林南笙看着那袋看起来就很诱人的零食,又看了看周延真诚的脸,确实很难拒绝。她笑了笑,侧身让开一点:“谢谢啊,进来坐吗?”
“不了不了,”周延连忙摆手,指了指走廊,“就站这儿聊两句就行,不打扰你休息。你也累了一天了。” 他体贴地保持了距离,反而让林南笙更放松。
于是,两人就靠在酒店走廊温暖的光线下,隔着一点恰当的距离,分享着那袋零食。周延细心地把袋子撑开,方便她拿取。
“怎么样,还习惯吗?这边干冷干冷的,比南方难受吧?”周延一边挑出一颗饱满的榛子捏开,一边自然地开启话题。
林南笙小口咬着一块杏脯,点点头,又摇摇头:“是挺干的,鼻子都不太舒服。不过也挺有意思的,今天去考察那个市场,看到好多没见过的冻货,整条的大鱼硬得像石头,还有堆成山的冻梨冻柿子,南方根本见不到。” 她说着,眼睛微微亮起来,分享着新鲜见闻。
“是啊,北方冬天就是这样,天然大冰柜。”周延笑着附和,“你看到卖冰糖葫芦的了吗?那才叫一个壮观,各种水果都能冻上然后裹糖浆,扛在肩上像武器似的。”
“看到了!那个大哥还让我试吃了一颗,酸酸甜甜的,牙都快冰掉了,但是很好吃。”林南笙忍不住笑起来,比划了一下。
周延看着她笑,心里也跟着高兴,又递给她一块苹果干:“喜欢就好。工作上呢?还顺利吗?北方人性格直,沟通起来有没有不习惯?”
“还好,王哥他们很有经验,带着我们。就是喝酒太吓人了……”林南笙小声吐槽了一句,随即意识到失言,赶紧抿了抿嘴。
周延了然地点点头,语气带着关切:“能不喝就尽量推掉,身体要紧。”
“嗯,我知道。”
就这样,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周延引导着话题,多是关心她的适应情况和分享趣事,绝不过多打探工作细节,也不会让话题冷场。林南笙也渐渐放松下来,偶尔还会主动说两句遇到的趣事。
大约过了半小时,周延注意到她悄悄掩口打了个小哈欠,虽然很快掩饰过去,但他还是敏锐地捕捉到了。他立刻站直身体,非常自然地将剩下的零食袋子递到她手里,语气体贴:
“时间不早了,你累了一天,早点休息吧。这些零嘴你拿着,晚上饿了可以垫垫肚子。”
林南笙确实也有些困了,便没有推辞,接过袋子:“好,谢谢你的零食。你也早点休息。”
“晚安,南笙。”周延看着她,温声道。 “晚安,周延。”
看着林南笙关上房门,周延才心情颇好地转身离开。这半小时的走廊闲聊,像寒冷冬夜里一杯恰到好处的温水,舒适而熨帖,成功地让他们的关系又自然而然地靠近了一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