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楼一楼的一间屋子,是一片巨大的空间,墙壁上挂着一整圈环形屏幕,中央是一张巨大的、可以实时显示三维地形的电子沙盘。
王贲、卫青、樊哙、耿弇、张辽、关羽、秦琼、傅友德、阿桂……十余位来自不同朝代的顶级将帅,站在这沙盘前,神情专注。
他们的教官,是一位肩膀上扛着将星的退役老将军,姓龙。
龙将军头发花白,但腰杆笔直,眼神锐利如鹰。
“各位将军,欢迎来到战争模拟室。”龙将军的声音洪亮,“今天的第一个课题,我们不讲理论,我们复盘一场两千多年前的战役,长平之战。”
电子沙盘上,光影变幻,长平地区的地形被精准地还原出来,山川、河流、关隘,纤毫毕现。
屏幕上,出现了两军的详细数据。
“秦军,由武安君白起统帅,总兵力约五十五万,士气高昂,后勤线稳固。赵军,由马服君赵括统帅,总兵力约四十五万,粮道被断,军心浮动。”
“现在,我需要两位将军,分别扮演赵括与白起,来完成这场战役的最后阶段。”龙将军的目光扫过众人,“谁愿为赵括,挽此危局?”
在座的都是名将,谁都清楚,长平之局,对赵括而言,已是十死无生。
“我来。”一个沉稳的声音响起。
众人看去,是来自东汉的耿弇,他以善于绝境翻盘着称。
“好。”龙将军点点头,“那谁愿为白起,竟全功?”
“末将愿为武安君。”秦将王贲站了出来,声音铿锵有力,这是他大秦的荣耀之战,他责无旁贷。
“很好。”龙将军宣布,“推演开始。耿将军,现在你是赵括,你的四十万大军被围困四十六日,粮草断绝,军心涣散。你面前有三条路:一,固守待援;二,分兵突围;三,集结主力,向秦军壁垒发起决死冲击。你,如何选择?”
耿弇走到沙盘前,目光如炬,仔仔细细地审视着每一个细节。
“援军,是邯郸的五万新兵,杯水车薪,不足为恃。固守,是坐以待毙。”他缓缓开口,“分兵,则会被逐个击破。唯一的生路,只有死中求活。”
他伸出手指,在沙盘上划出一条决绝的线。
“我选三。但不是盲目冲击。”耿弇的声音变得斩钉截铁。
“我会将全军分为四队。第一队,由我亲领,为前锋,集结所有尚能战之精锐,不惜一切代价,直扑秦军中军壁垒!”
“第二、三队,为左右两翼,佯攻秦军侧翼,制造混乱,牵制其兵力。第四队,由老弱病卒组成,在后方擂鼓呐喊,虚张声势,让秦军摸不清我主攻方向与兵力。”
“此乃置之死地而后生之法!”一旁的卫青点头赞许,“集中优势兵力,于一点突破,或有一线生机。”
“哼,困兽之斗。”来自乾隆朝的阿桂却不以为然,“秦军壁垒坚固,以逸待劳,岂是疲敝之师能轻易攻破?”
“那你待如何?”刘邦麾下的樊哙瞪眼问道,他最瞧不上这种畏首畏尾的说法。
“当分兵多路,夜间突袭,或可侥幸逃脱一二。”阿桂答道。
“那是逃跑,不是打仗!”关羽抚着长髯,丹凤眼微闭,“丈夫死则死耳,岂能作鼠辈之散?”
“好,”龙将军打断了他们的争论,看向王贲,“王将军,你是白起,你当如何应对?”
王贲冷笑一声,走上前,大手一挥,在沙盘上调动着代表秦军的光点。
“赵括若真如此,正中我下怀。其军心已丧,此番冲击,不过是回光返照。”
“我只需命两翼坚守,不必出击,以强弓硬弩消耗其羽翼。再遣两支奇兵,各两万五千人,待其前锋与我中军胶着之时,从两侧谷道迂回,断其归路,合而围之。”
他的布置,与史书上白起的战法,几乎如出一辙。
“推演!”龙将军按下按钮。
沙盘上,红蓝两色的光点开始移动。
耿弇指挥的赵军主力,如同一支利箭,狠狠扎向秦军的中军,但秦军的壁垒如同坚韧的牛皮,任其冲撞,就是不破,而两翼的佯攻,则被秦军的箭雨死死压制。
就在赵军前锋锐气渐失之时,两支代表秦军奇兵的蓝色光点,从后方无声地包抄上来,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口袋阵。
屏幕上,代表赵军的红色光点,在蓝色的洪流中,被迅速吞噬,直至完全消失。
沙盘上,只剩下一片代表胜利的蓝色。
耿弇沉默地看着沙盘,良久,他长叹一声:“武安君之能,鬼神莫测。非战之罪也。”
“这不对!”卫青忽然开口,“赵括之败,非败于阵前,而是败于庙堂。若其早知秦军易帅,若其粮道有备,若其派出游骑,探明秦军动态,何至于此?”
“正是!”龙将军一拍手,“战争,从来不只是战场上的事!情报、后勤、政治,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这就是我们商量后给各位安排的第一课,现代战争的全维视角。”
他切换屏幕,上面出现了一幅卫星侦察图,“这是实时情报。”
又一幅图,显示着后勤补给线上的物资流量,“这是大数据后勤。”
看着这些闻所未闻的战争方式,在场的将星们,无不感到一种震撼。
原来,后世的战争已经是这种方式了。
而在另一边,材料学的实验室里,林逸和几位古代工匠,正经历着一场激动人心的创造。
他们正试图复原汉代的百炼钢工艺,汉代的工艺能够做出,但没有总结出一标准流程体系,他们现在的任务就是找到这套流程。
林逸通过现代仪器的分析,这是一种通过特定温度下的反复加热、折叠、锻打,并辅以特殊草木灰作为渗碳剂,才形成的复合钢材。
“关键在于温度控制!”林逸指着一台连接着电脑的电磁感应炉,“古代工匠靠观察火色,误差太大!我们用这个,可以将温度误差控制在正负五度之内!”
那位来自汉朝的徐夫人后人,看着那台神奇的炉子,眼神里充满了敬畏与渴望。
“还有锻打的力度和次数!”旁边一位明朝的御用铁匠补充道,“轻一分则不实,重一分则晶裂。全凭手感。”
“这个,我们也用机器解决!”林逸指向一台巨大的空气锤,“我们可以设定好每一次捶打的力度和频率!”
他们将一块上好的铁坯,按照分析出的古法流程,结合现代设备开始了复原工作。
加热到指定的赤红色,送入空气锤,按照特定的韵律捶打、折叠,再一次加热,裹上经过分析配比的草木灰,再次捶打、折叠……
整个过程,林逸和几位工匠配合得天衣无缝,工匠们提供关键的经验和手感判断,林逸则用精准的设备将这些经验量化、固化。
几个小时后,一块全新的钢锭,在众人的期待中,被淬火成型。
它的表面,呈现出一种细腻而奇异的云纹,与那把汉代古剑上的纹路,有七分神似。
“测试!”林逸的声音有些发紧。
钢锭被固定在万能材料试验机上,液压臂缓缓下压,巨大的压力施加在两块钢材上。
压力显示屏上的数值,开始飞速攀升。
“十吨……二十吨……”
“四十吨!五十吨!”
液压臂已经压到了极限,那块新钢,开始微微弯曲。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那位汉代工匠激动得老泪纵横。
林逸看着屏幕上最终定格的数值,整个人呆立当场,随即,他爆发出一阵狂热的大笑。
他冲到钢锭前,轻轻触摸着那冰冷而坚硬的表面,口中喃喃自语:“我们复活的,不是一块钢,是一段失落的文明!是科学与经验结合的奇迹!”
他猛地抬起头,也不管周墨在不在就大喊,“周墨!我要更多的人手!更多的设备!”
“我要把从秦到明的所有顶级工艺,全部复原出来!不!是超越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