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一场关乎未来中国命运的战略决策正在这里激烈讨论。
一位领导同志敲着地图上那片土地:“东北的重要性,我不说大家也清楚,那里有全国最完整的工业基础,有铁路网,有港口,有丰富的资源,谁掌握了东北,谁就掌握了中国未来的工业命脉,谁就在战略上占据了绝对主动,”
“问题是,我们现在能抽调的部队和干部有限。”另一位领导眉头紧锁:“国民党在美国人的帮助下,正在疯狂向华北、东北运兵。我们必须抢时间,抢在他们在东北站稳脚跟之前,把我们最精锐的力量投送过去,”
主持会议的领导环视众人:“目前晋察冀军区,冀热辽军区都已经派了一部分人进入东北,但还不够,远远不够,我们需要一个能够统筹全局、独当一面的人,主持东北大局,这个人必须要有极强的军事指挥能力,要有创建和发展根据地的大局观,还要有与国民党、甚至苏联人周旋的政治智慧。”
窑洞里沉默了片刻,有人说出了那个大家心中反复权衡的名字:“张百川。”
这个名字一出口,立刻引发了更深入的讨论。
“百川同志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一位长期负责组织工作的领导开口:“从晋西北到晋中,再到河北、山东,他一路打过来,不仅仗打得好,根据地建设也搞得有声有色。华东军区六十万大军,就是他能力的最好证明。”
“但是,”立刻有人提出异议:“华东军区现在控制着山东、江苏苏北、苏中,皖北这么大一片区域,直接威胁着南京、上海。把百川调走,华东的局面谁来主持?谁能接替他稳住这六十万大军?”
“粟昱同志怎么样?他在苏中打得很有章法。”
“粟昱战术指挥上很有灵气,但统筹华东全局,特别是应对可能爆发的全面内战,他的资历和威望还稍显不足。华东那边百川是绝对的主心骨。”
“谢福治政委呢?他政治上很强,也懂军事。”
“福治同志是个好政委,但军事指挥并非他的专长。华东军区那么庞大的部队,需要一个像百川这样既能谋划战略,又能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统帅。”
争论持续着。每个人都明白,张百川是去东北的最佳人选,他敏锐的战略眼光、果决的指挥风格和强大的根据地建设能力,都是打开东北局面所急需的。
但另一方面,华东的战略地位同样极其重要,这里经济相对发达,人口稠密,部队经过长期经营,兵强马壮,是未来与国民党争夺华中、华东的绝对主力。抽走了张百川,就等于抽走了华东的顶梁柱,万一局势有变,后果不堪设想。
“再议吧。”主持会议的领导揉了揉眉心:“给华东局发个电报,听听百川同志自己的意见,也看看他们对华东接替人选有什么考虑。同时,我们也再想想,有没有其他可能的人选和方案。”
济南,华东军区指挥部。
张百川看着手中那份来自延安的电报,陷入了长时间的沉思。电报里虽然措辞委婉,但他清晰地感受到了中央在东北人选问题上的举棋不定,以及那份电报背后沉甸甸的期望与顾虑。
参谋长张运逸见他久久不语,忍不住问道:“司令员,中央的电报……是不是关于下一步的战略方向?”
张百川将电报递给张运逸和旁边的谢福治,沉声道:“你们看看。中央在为东北的人选发愁。”
谢福治快速浏览完电文:“东北……那是一盘大棋啊。中央考虑让你去,是看重你的能力。可咱们华东这一大摊子……”
张运逸也看完了电报,叹了口气:“是啊,司令员,咱们华东军区现在家大业大,十个纵队,六十万人枪,根据地刚连成一片,兵工厂也初具规模。你这一走,确实……”他没有把话说完,但意思不言而喻。
张百川走到作战地图前,目光从山东移到江苏,再越过广袤的华北平原,最终定格在那片形状如同雄鸡头部的东北地区。
“东北,必须拿下。那里有全中国最好的工业基础,有了东北,我们就能自己造枪造炮,造汽车坦克,就能支撑起一场现代化的战争。国民党也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们正在拼命往那里挤。”
他转过身,看着自己的两位老搭档:“中央的顾虑有道理。华东很重要,是我们经营多年的根本。但东北,关乎全局,关乎未来,如果因为华东暂时离不开我,就错过了经营东北的最佳时机,那我们将来可能会付出十倍、百倍的代价,”
“可是,司令员,”谢福治忧心忡忡,“你走了,华东怎么办?这么大一摊子,总得有个能压住阵脚的人。目前来看咱们华东军区除了你没有人能够统筹全局。其他人都欠缺些火候。我和运逸参谋长,搞搞政治工作和参谋业务还行,指挥这么大范围的作战,心里也没底啊。”
张运逸也点头附和:“最重要的是,这六十万部队,各级指挥员都是跟着你从枪林弹雨里拼杀出来的,对你的指挥风格和战略意图理解最深。换一个人来,光是磨合就需要时间,而我们现在最缺的就是时间,”
张百川沉默了。他深知战友们说的都是实情。华东军区突然更换主脑,确实存在风险。
但他更清楚东北的战略价值。那是一片足以决定中国命运的棋盘。
“给中央回电。”张百川终于开口:“首先,坚决拥护中央关于经营东北的战略决策。我认为,当前形势下,必须集中我最精锐的力量,以最快速度、最大决心抢占东北。”
“关于人选问题,我个人的去留完全服从组织安排。如果中央决定派我去东北,我请求中央尽快考虑并确定华东军区的接替人选,我愿意全力配合做好交接工作,确保华东大局稳定。”
“如果中央认为我留在华东更为有利,我也坚决服从,并将继续巩固和发展华东根据地,为我党我军提供坚实的后方保障。”
他停顿了一下,补充道:“在电报末尾加上一句,无论我在哪个岗位,都将竭尽全力,为夺取全国胜利奋斗到底,”
电报发出去了,但决策的难题,依旧悬在延安。张百川站在指挥部窗口,他知道,一个关乎数百万平方公里土地和数亿人民命运的重大抉择,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