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凡的决定像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招聘启事发出后,简历纷至沓来。经过几轮紧张的面试,团队迎来了两位新成员:话不多但技术扎实的后端工程师周毅,和声音甜美、极有耐心的客服姑娘陈小雨。
新人的加入,像在平静的湖面投下石子,激荡起新的涟漪。
铺面二楼原本三人略显拥挤的空间,现在更加局促。新添的工位、电脑、服务器,让空气里弥漫着新鲜感,也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孙浩和赵磊需要分神带新人,工作效率短期内不升反降。周毅性格内向,习惯埋头写代码,沟通略显被动;陈小雨热情有余,但对业务和摊主们的实际困难理解不深,常被一些“古怪”问题问住。
磨合期的阵痛,在所难免。
一次,因周毅对一个老版本接口理解偏差,导致部分用户数据同步出现混乱,引来几十个投诉电话。陈小雨急得直哭,孙浩一边安抚用户一边帮周毅排查问题,焦头烂额。林凡没有责怪,当晚组织了一次非正式的“复盘会”,点了烧烤外卖,大家围坐在一起,抛开职位,只谈问题。周毅红着脸承认了错误,孙浩分享了快速排查的经验,陈小雨记录了用户的高频疑问。氛围从紧张转为坦诚,团队的凝聚力在共同解决问题中悄然增强。
与此同时,与“清源创投”李明远的融资谈判,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李明远亲自带队来公司做了尽职调查,翻看了所有账目、用户数据、代码架构。过程严谨甚至苛刻,但态度专业而尊重。谈判桌上,李明远开门见山:“林总,团队有激情,产品有价值,用户数据真实。但我们担心两点:一是市场规模天花板,二是盈利模式单一。估值可能达不到你的预期。”
林凡早有准备。他没有夸大其词,而是展示了深入摊主群体调研后绘制的、潜在用户规模图谱,以及基于用户行为数据设计的、渐进式增值服务蓝图(如进阶数据分析、供应链信息对接等)。他强调:“我们不做to Vc的模型,只做对用户真正有用的增量服务。慢,但健康。”
几轮拉锯后,李明远松口了,但条件更加苛刻:投资额降低,估值打折,并要求签下严格的业绩对赌协议。孙浩觉得条款太狠,想争。林凡沉思良久,在会议室外的走廊里抽了根烟,看着楼下熙攘的菜市场。他想起那些摊主信任的眼神,想起家人支持的背影。他需要的不是一笔让公司“虚胖”的快钱,而是一个能理解并支持他们“慢生意”的长期伙伴。
回到谈判桌,林凡做出了让步,接受了估值调整,但坚决守住了两条底线:一是创始人团队控股,二是“小店宝”基础功能永久免费。 李明远审视他良久,最终伸出手:“成交。我看重的,就是你这份清醒和定力。”
融资协议签署的那一刻,林凡没有想象中的狂喜,反而有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 这笔钱是及时雨,能缓解燃眉之急,但也像一条鞭子,督促他们必须更快地证明自己的价值。
事业的齿轮加速运转,家庭的发条也绷得更紧。
林凡更忙了。融资后,团队扩张、业务拓展、系统升级,千头万绪。他回家越来越晚,即便在家,也电话会议不断。阿桂的“科技馆之约”一拖再拖,小家伙虽然不再哭闹,但眼神里的失望藏不住。苏晚晴默默承担了更多,接送孩子、辅导功课、照顾老人,但她眼下的青黑和偶尔的走神,透露着疲惫。
矛盾,在一个周末的清晨爆发。
林凡答应周六上午陪阿桂去参加幼儿园的亲子运动会。临出门,陈小雨打来电话,带着哭腔说新上线的一个功能引发大面积报错,孙浩和周毅搞不定。林凡脸色一变,必须立刻去公司。
“爸爸!你又要走!”阿桂扔下手里的小旗子,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阿桂乖,爸爸的系统出问题了,很多叔叔阿姨等着用,爸爸必须去……”林凡蹲下身,试图解释。
“骗人!你总是有事!别人的爸爸都去!”阿桂猛地推开他,跑回房间。
苏晚晴站在一旁,没有像往常一样打圆场,只是静静地看着林凡,眼神复杂。
林凡心如刀绞,但故障不等人。他看向苏晚晴,嘴唇动了动,最终只化为一句:“晚晴,对不起,我……”
“去吧。”苏晚晴打断他,声音平静,却带着一丝凉意,“工作重要。”
那天的故障处理到下午。 林凡筋疲力尽地回到家,家里静悄悄的。阿桂关着门,苏晚晴在阳台晾衣服,背影疏离。母亲悄悄把他拉到一边:“晚晴今天心情不好,你多哄哄。阿桂也委屈着呢。”
晚饭时,气氛沉闷。阿桂埋头吃饭,不看他。苏晚晴话很少。林凡试图活跃气氛,却像拳头打在棉花上。
深夜,林凡走进卧室,苏晚晴背对他躺着。 他在床边坐下,轻声说:“晚晴,我知道最近忽略了你和阿桂太多。对不起。”
苏晚晴没转身,声音闷闷的:“林凡,我不是怪你忙。我怪的是……你好像把家当成了旅馆,把我们当成了需要安抚的对象,而不是可以分担的家人。你总说‘对不起’,但下次还是一样。”
林凡愣住了。他从未想过,自己的“拼命”,在家人眼里,成了一种疏远和应付。
“融资成功了,公司上了轨道,是好事。”苏晚晴转过身,眼睛在黑暗中亮晶晶的,“但你能不能停下来想想,我们这个家,接下来要怎么走?阿桂在长大,需要爸爸的陪伴,不是物质补长。妈年纪大了,需要儿女在身边。我也……需要丈夫。”
她的话像一盆冷水,浇醒了林凡。他一直以为,拼命赚钱、事业成功,就是对家庭最好的回报。却忽略了,家人最需要的,是他这个“人”的在场和用心。
那一夜,林凡失眠了。 他回顾这大半年的疯狂节奏,意识到自己差点在“成功”的追逐中,迷失了最重要的东西。
第二天是周日。 林凡推掉了所有工作,手机关机。他带着阿桂去了科技馆,全程投入地陪他玩每一个项目,认真回答他每一个天马行空的问题。下午,他陪苏晚晴去逛了花市,买了很多她喜欢的绿植。晚上,一家人包饺子,他和面,母亲调馅,苏晚晴擀皮,阿桂像个小花猫一样帮忙。笑声重新回到了家里。
晚上,林凡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 他坦诚了自己的反思,和盘托出了公司未来的发展规划和可能持续的忙碌,但郑重承诺:每周至少保证两个“家庭日”,雷打不动;每天尽量回家吃晚饭;重要家庭活动优先安排。 他也邀请苏晚晴和母亲,在不增加负担的前提下,更多了解公司的事情,做他的“参谋”。
新的约定,像为高速行驶的列车设定了安全轨道。 生活重新找到了平衡的节奏。林凡依然忙碌,但更有规划,更注重陪伴的质量。苏晚晴感受到了他的改变,眉头舒展了许多。阿桂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周末,新团队成员周毅和陈小雨受邀来家吃饭。 母亲做了一桌拿手菜,气氛融洽。饭后,阿桂兴奋地拉着陈小雨看他画的“小店宝”新图标创意,周毅则和赵磊在阳台讨论技术问题。看着这一幕,林凡对苏晚晴轻声说:“看,我们的‘家’和‘业’,好像在慢慢融合了。”
苏晚晴微笑着点头:“嗯,这才是最好的样子。”
窗外,月朗星稀。窗内,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成长的烦恼依旧,前路的挑战仍在,但家的港湾,因为沟通与调整,变得更加坚固和温暖。林凡知道,只要根须紧紧缠绕,这棵家庭的树,就能在事业的风雨中,茁壮成长,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