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曦在深度睡眠中漂浮了将近十八个小时,她的脑电图显示大脑正在进行异常活跃的整理和修复过程,仿佛在消化那场超越维度的信息盛宴。当她最终醒来时,眼神中少了几分之前的锐利,多了几分深邃与沉淀,如同窥见了宇宙奥秘后带来的宁静与沉重。
医疗团队确认她的身体指标基本稳定,除了极度的精神疲劳和轻微的感官错位感(例如偶尔会觉得墙壁的“深度”不对劲),并没有出现不可逆的神经损伤。这无疑是个巨大的鼓舞。
随后进行的任务汇报,持续了整整一天。南曦的叙述断断续续,时常陷入寻找合适词语的困境,因为人类的语言体系,本就是为描述三维世界和经验而构建的,对于高维体验,语言显得苍白而笨拙。
她详细描述了那种超越五官的“统一感知场”,空间时间的交织,信息与能量的同一性。她讲述了如何通过意识聚焦来导航,如何识别稳定的能量结构和危险的混乱区域。她特别强调了意识锚点发生器和精神专注在维持自我、抵御信息同化中的关键作用。
“就像……在一片由思想和感知构成的海洋中游泳,”她努力地比喻,“你必须非常清楚自己是‘谁’,紧紧抓住那个‘自我’的救生圈,否则就会被海洋吞没。但同时,你又必须放松,去感受洋流的方向,才能移动。”
顾渊和王大锤如饥似渴地记录着每一个细节,将这些主观体验与之前测量的物理数据、神话隐喻相互印证。南曦的体验,完美地解释了AI和动物失败的原因,也证实了顾渊关于“意识技术”和“精神纯粹”的猜想。
“也就是说,”顾渊总结道,“成功的升维体验,需要三个关键要素:一是正确的‘坐标’或‘密钥’(由神话模型和共振器提供),二是稳定的‘载体’(经过训练的高度聚焦的人类意识),三是有效的‘导航与防护’(意识锚点和专注力)。”
南曦点了点头,补充道:“而且,我感觉……这次我进入的深度和广度还很有限。气泡本身是由我们创造的,它的规则虽然异化,但依然受到‘奇点锻炉’输入参数的限制。一个真正自然存在的高维空间,或者一个规模更大的‘门户’,其信息密度和复杂程度可能远超我们的想象。”
这次成功的(尽管极其艰难)意识潜航,极大地增强了团队的信心。他们不仅验证了理论,更获得了一个无比珍贵的、拥有第一手经验的“升维者”。接下来的目标很明确:在南曦恢复后,进行第二次,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主动、受控的载人升维。
这次,南曦将不再仅仅作为被动的观察者,而是要尝试进行简单的交互和更深层次的探索。
准备工作更加周密。基于南曦的反馈,王大锤对“奇点锻炉”和意识潜航舱进行了数十项改进:优化了能量输入的谐波纯度,增强了潜航舱的信息屏蔽层,改进了生命维持和生理监测系统,并设计了一套简化的、基于意识焦点变化的“控制界面”,允许南曦在气泡内部微调潜航舱的位置(相对于气泡内部坐标)。
顾渊则与南曦一起,深入研究那些神话中关于“神域”内部探索的记载,寻找可能存在的“地标”、“规则”或“禁忌”。他们特别关注那些描述英雄在异界获取知识或宝物的故事,分析其行为模式背后的隐喻。
南曦自己也进行了高强度的意识恢复和强化训练。她反复模拟在信息洪流中保持定力的状态,练习快速切换意识焦点,并尝试与意识锚点发生器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使其不仅能稳定自我,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放大她的意识“输出”,用于可能的交互。
七天后,南曦感觉自己恢复到了可以进行第二次尝试的状态。她的眼神更加沉静,对自身意识的掌控力似乎也因之前的极限体验而有所提升。
第二次意识潜航在同样紧张的氛围中开始。流程与第一次类似,但这一次,南曦的心中少了几分未知的恐惧,多了几分明确的目标感。
进入气泡的瞬间,那熟悉的信息洪流再次涌来,但这一次,南曦没有经历最初的崩溃边缘。她立刻进入了高度专注的状态,意识锚点发生器稳定运行,她像一个熟练的潜水员,迅速适应了水压,开始观察周围的环境。
她首先执行了预定任务一:空间结构测绘。她将意识焦点如同扫描雷达般,沿着不同的“维度方向”移动,试图在心中构建这个微小气泡内部的空间模型。她“看”到能量输入点如同一个明亮的节点,辐射出维持气泡结构的力场线条,这些线条交织成复杂的、动态变化的网格。气泡的边界也并非光滑的球面,而是呈现出一种细微的、不断起伏的“膜结构”,与外部宇宙的真空进行着持续的能量和信息交换。
任务二:信息环境分析。她主动将意识聚焦于那些背景的“低语”,尝试进行区分。她屏蔽掉那些宇宙背景的“噪音”,专注于那些带有结构和意图的信息片段。她捕捉到了几段相对清晰的“信号”:一段似乎蕴含着某种复杂的几何定理,其优美和简洁让她心醉;另一段则带有一种冰冷的、非生命的观测感,仿佛某个自动探测器留下的印记;还有一段……让她感到极其轻微的不安,其波动模式与导致恐龙灭绝的“引力涟漪”的深层结构,有某种遥远的相似性。她谨慎地避开了最后一种。
任务三:尝试微观干预。这是最大胆的一步。在王大锤的设计中,潜航舱携带了一个微型能量发射器,可以释放极其微弱的、特定模式的能量脉冲。南曦锁定了一个远离气泡核心和边界的、相对稳定的区域,按照预定指令,发射了一次短暂的脉冲。
效果立竿见影。脉冲触及的区域,时空结构如同被投入石子的水面,泛起了清晰的“涟漪”。周围的“信息密度”瞬间升高,物理规则发生了短暂的、局部的增强波动。更重要的是,南曦感觉到,这次干预本身,也成了一种新的“信息”,被记录在了气泡内部的信息场中,并向更深层的背景传递出去,虽然微弱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我们……留下了脚印。”这个念头让她既感到成就,又心生警惕。
完成了主要任务后,南曦决定进行一项计划外的探索。她将意识聚焦于气泡与外部宇宙连接的“接口”处,也就是“奇点锻炉”能量输入的位置。她想知道,从这个内部视角,能否更好地理解这个人工维度的本质。
她“看”向了那束贯穿维度壁垒的能量流。景象让她屏息(如果在这个空间里还有呼吸的概念的话)。那不再是简单的能量束,而是一条由无数闪耀的数学符号、物理定律片段和纯粹信息构成的“光之河”,从三维宇宙流淌而出,注入这个气泡,为其提供存在的基础。她能看到外部宇宙的物理常数如何在这条河的源头被“设定”,又如何在流入气泡后开始“松绑”和“演化”。
就在她全神贯注地观察时,一种极其微妙的感觉攫住了她。她感觉到,在这条“光之河”的更上游,在超越她此刻感知范围的维度深处,似乎有……其他的“目光”,也投注在这条河上。那并非具体的实体,更像是一种遥远的、非人的“关注”,如同天文台望远镜偶然扫过一颗遥远的恒星。
这种感觉转瞬即逝,无法捕捉,却在她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并非唯一的探索者。这片高维的海洋中,可能存在着其他航行者,甚至是……这片海洋的原住民。
预定时间即将结束,南曦果断地开始撤离程序。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回归过程相对顺利,尽管那种从广阔到狭窄的“压缩感”依然强烈。
当她再次在潜航舱中睁开双眼,回到熟悉的三维世界时,剧烈的疲惫感再次袭来,但精神却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她带回来的,不仅仅是更深入的环境数据,还有第一次主动干预的成功经验,以及那个关于“其他目光”的、令人不安的直觉。
“我们成功了!”王大锤看着初步下载的数据,兴奋地挥舞着拳头,“能量脉冲引起了可测量的时空涟漪!我们证明了在高维空间可以进行受控的交互!”
顾渊则更关注南曦关于“信息低语”和“其他目光”的描述。“我们必须更加谨慎,”他警告道,“我们的每一次探索,可能都暴露在某种……‘背景监视’之下。主动升维,意味着我们从暗处走到了明处。”
第一次主动升维,标志着人类真正从一个被动的观察者,转变为了一个主动的、 albeit 极其弱小的,高维空间探索者。他们撬动了维度的大门,留下了一个微小的脚印,但也隐约感知到了门外那片无垠黑暗中,可能存在的其他存在。
探索的步伐无法停止,但前方的道路,注定充满了更多的未知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