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庭神域的云海之畔,坐落着一座宏伟而雅致的书院——“平衡书院”。书院由凌霄主持创立,百年间已成为三域生灵向往的圣地,无论是上界的神使、下界的修士,还是光明、黑暗神域的生灵,皆可在此学习平衡之道,领悟天地共生的真谛。
书院的讲堂内,凌霄正立于高台之上,手持一卷《平衡要论》,声音沉稳而平和:“天地之道,在于平衡——光明过盛则为灼,黑暗过浓则为寂,秩序过严则为僵,自由过纵则为乱。所谓平衡,非均等分配,乃动态调和,如四季更替,如昼夜轮回,顺势而为,方得长久。”
台下坐满了来自三域的学子,他们神情专注,认真聆听着凌霄的讲解。讲堂的墙壁上,没有刻板的规则条文,而是绘着三域共生的图景:光明的圣光滋养草木,黑暗的暗影庇护生灵,秩序的脉络贯穿天地,生灵在其间自由生长,一派和谐景象。
讲课间隙,一名身着光明神袍的少年起身提问:“凌霄先生,光明之力本为净化,若遇黑暗侵蚀,当如何调和?难道要放任黑暗蔓延吗?”
凌霄微微一笑,抬手示意少年坐下:“净化非根除,调和非放任。光明与黑暗,本是天地阴阳的两面,无黑暗则无光明的珍贵,无光明则无黑暗的安宁。遇黑暗侵蚀,当以光明引导,而非彻底湮灭——如同烈日过后需夜色休憩,光明过盛时,黑暗便是最好的调和。”
他抬手一挥,讲堂中央浮现出一道光影:光影中,一片被圣光过度滋养的土地逐渐荒芜,唯有融入暗影之力后,草木才重新焕发生机。学子们看得真切,眼中纷纷露出恍然之色。
另一名来自黑暗神域的少女起身问道:“先生,暗影生灵天生畏惧强光,如何能与光明共生?”
“畏惧非对立,适应非妥协。”凌霄语气温和,“暗影生灵可于晨光熹微时活动,于烈日当空时休憩,光明并非天敌,而是可借助的伙伴。就如黑暗神域的星影石,便是光明与暗影共生的见证——微光既能照亮前路,又不破坏暗影的本质。”
少女闻言,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眼中的迷茫渐渐消散。
讲堂之外,书院的庭院中,几名学子正围坐在一起,讨论着课上的内容。他们中有光明神使、暗影守卫,也有下界的修士,虽来自不同地域、拥有不同力量,却能平和交流,相互探讨平衡之道——这便是凌霄创办书院的初衷:让平衡之道融入生灵的认知,从根源上消除对立与冲突。
凌霄走出讲堂,望着庭院中和谐交流的学子们,眼中闪过一丝欣慰。百年前,他还是执着于“秩序至上”的投影,如今却已懂得,真正的秩序,是让生灵在规则中自由生长,而非被规则束缚。他走到庭院中央的“平衡碑”前,碑上刻着凌霁当年题写的四字——“共生为道”,字体苍劲有力,蕴含着平衡之道的真谛。
就在此时,一名书院的执事匆匆走来,神色略显凝重:“先生,下界传来消息,西部荒原出现‘规则失衡’,草木枯萎,生灵迁徙,疑似是秩序之力过度凝聚所致。”
凌霄眼神一凝,立刻随执事来到书院的“观星台”。观星台上摆放着一台由万域之心碎片制成的“平衡仪”,能实时监测三域的规则波动。此时,平衡仪上代表下界西部荒原的区域,正闪烁着刺眼的银白光芒——那是秩序之力过度凝聚的迹象,长期下去,会导致区域规则僵化,生灵难以生存。
“是当年修复下界规则时,秩序之力注入过多,如今出现了反噬。”凌霄沉声道,“秩序过严则为僵,果然如此。”
他立刻传讯给陆衡——陆衡常年行走下界,对下界的规则环境更为熟悉,且炎影之力兼具秩序与混沌的特质,能有效疏导过度凝聚的秩序之力。
不久后,一道红黑流光降临观星台,陆衡身形一闪,落在凌霄身旁:“情况如何?”
凌霄指着平衡仪上的银白区域:“西部荒原秩序之力过剩,规则僵化,需用柔和之力疏导,不可强行打散,否则会引发更大的失衡。”
陆衡点头,眼中闪过一丝了然:“我去看看,炎影之力能调和秩序与混沌,应该能化解此事。”
“多加小心,若有异动,及时传讯。”凌霄叮嘱道。
陆衡颔首,转身化作流光,朝着下界西部荒原飞去。凌霄望着他离去的方向,心中思索着:平衡之道,任重而道远,即便有万域之心维系,仍需时刻关注天地间的细微变化,稍有疏忽,便可能引发失衡。
几日后,陆衡传回消息:西部荒原的秩序之力已成功疏导,草木开始复苏,迁徙的生灵陆续返回。凌霄松了口气,再次来到讲堂,将此事作为案例,讲给学子们听:“平衡之道,在于‘适度’二字——过犹不及,物极必反,无论是光明、黑暗,还是秩序、自由,唯有把握分寸,方能长久。”
学子们认真聆听,将这番话深深记在心中。夕阳西下,书院的余晖洒在庭院中,平衡碑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如同平衡之道在天地间的延伸。凌霄立于碑前,望着漫天晚霞,心中清楚:书院的春秋流转,不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平衡、规则之道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