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朴的皮卡驶上了通往内陆的公路,他决定拓展草原内部的业务。
车后斗里装着三套育雏箱模型,用帆布裹得严严实实,边角处露着金属的亮边。萨米坐在副驾,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地图,指尖在“阿鲁沙草原”的标记上反复摩挲:“老板,再往前就是马赛族的聚居地,手机没信号,路也难走。”
李朴踩下油门,皮卡碾过坑洼的路面,溅起一串尘土。窗外的景色渐渐变了,城市的高楼换成了低矮的茅草屋,公路两旁的凤凰花变成了耐旱的金合欢,树桠上挂着几个蜂巢,野蜂嗡嗡地飞。远处的草原像块巨大的绿毯,延伸到天际,几头长颈鹿正低着头啃食树叶,动作慢悠悠的。
“去年奥马尔说,草原深处的农场主都用土法养鸡,成活率不到三成。”李朴盯着前方的路,“咱们的设备要是能推出去,不仅能帮他们赚钱,咱们的市场也能扩大一倍。”他想起爱丽丝的有机食品店,要是能把草原的鸡蛋收上来,供应给高端市场,利润会更高。
中午时分,皮卡驶进一个援建项目的工地。
工地周围围着蓝色的铁皮墙,里面搭着活动板房,几个穿蓝色工装的中国人正蹲在门口吃饭。看见李朴的皮卡,一个戴安全帽的中年男人走过来,用中文喊:“老乡,要加水吗?”
李朴停下车,跟着男人走进工地。
活动板房的墙上挂着工程进度表,写着“坦桑尼亚乡村公路援建项目”。男人给李朴倒了杯凉白开:“我叫王强,是这个项目的工程师。你是来做什么的?”“我叫李朴,做养殖设备的,想往草原深处推广。”李朴喝了口水,“王工,这边的情况怎么样?农场主们能接受新设备吗?”
王强笑了,放下手里的搪瓷碗:“你可别抱太大希望。这边的人啊,靠天吃饭惯了。”他指着远处的茅草屋,“我给你编个顺口溜,你就知道了:吃饭一棵树,穿衣一块布,发展靠援助。”李朴皱了皱眉:“什么意思?”
“吃饭一棵树,就是靠猴面包树的果实活命,旱季没粮食了就摘果子吃;穿衣一块布,就是裹块坎嘎布裙,能遮羞就行;发展靠援助,就是等着政府和国际组织的援助,不想自己动手。”王强叹了口气,“我们修公路的时候,雇了几个本地工人,每天都要催着才干活,稍微累点就跑路。”
李朴心里一沉,想起自己在达市的工人,姆巴蒂和萨米都很勤快,以为本地工人都这样。
“就没有想改变的人吗?”李朴问。王强指了指工地外的一个小商贩:“有是有,但太少了。你看那个卖水果的,每天天不亮就去进货,算是这里最勤快的了。”
正说着,工地外传来自行车的铃铛声。
一个黑人商贩骑着辆破旧的自行车,车后座绑着两个大布包,布包鼓鼓囊囊的,不知道装着什么。他骑得很慢,自行车的链条发出“咔哒咔哒”的声响,额头上满是汗水,衣服都湿透了。
“这是卡姆,每天都往草原深处跑,做‘以物换物’的生意。”王强说,“他从镇上收衣服、鞋子,再去草原换牛羊、鸡蛋,赚点差价。”李朴来了兴趣,跟着王强走出工地,想看看卡姆到底换什么。
卡姆看见李朴和王强,笑着停下车,用生硬的中文打招呼:“你好!中国”他擦了擦汗,打开车后座的布包,里面装着各式各样的衣服和鞋子,有旧的也有新的,还有几双塑料凉鞋。“这些,换母鸡,换羊肉。”卡姆指了指布包,又指了指草原的方向。
“你要去草原深处?”李朴用斯瓦西里语问。
卡姆点点头:“去马赛村,要骑三个小时。那边的人没有钱,只用东西换。”他从布包里拿出一件蓝色的t恤,“这件衣服,换一只母鸡;这双鞋,能换两只。”李朴心里一惊,这和他小学历史课本里写的“以物换物”一模一样,没想到在坦桑的草原深处,还在沿用这种原始的交易方式。
“我能跟你一起去吗?”李朴问。
卡姆愣了愣,看了看王强,王强笑着说:“他是来推广养殖设备的,想看看草原的情况。”
卡姆点点头:“可以,但路不好走,很颠。”李朴赶紧让萨米把育雏箱模型搬下来,放在工地,自己则另外借了一辆自行车。
自行车驶进草原的小路,路面全是碎石和坑洼,颠得李朴骨头都快散了。
卡姆骑得很稳,时不时避开路上的石头和灌木丛。
草原上的风很大,带着青草的香气和泥土的腥味;远处的马赛村落隐约可见,茅草屋像一个个蘑菇,散落在草原上;几个马赛族的男人拿着长矛巡逻,看见卡姆就笑着打招呼。
骑了三个多小时,终于到达马赛村。
村落周围围着用树枝做的篱笆,防止野生动物闯入;茅草屋里黑乎乎的,看不清里面的情况;妇女们蹲在地上舂米,孩子们光着脚在篱笆外追逐打闹,身上只裹着块布;几只母鸡在地上啄食,羽毛乱糟糟的,瘦得只剩下骨头。
卡姆刚停下车,就有几个马赛族的妇女围了过来。
她们看着布包里的衣服和鞋子,眼睛亮了起来,用斯瓦西里语和卡姆讨价还价。一个妇女抱着一只瘦母鸡,指着一件红色的连衣裙:“这个,换我的鸡。”卡姆摇了摇头:“这件要两只鸡。”妇女犹豫了一下,转身跑进茅草屋,又抱出一只母鸡。
李朴站在一旁,看着她们交易。
妇女接过连衣裙,小心翼翼地摸了摸布料,脸上露出笑容;卡姆把两只母鸡吊绑在自行车后座,动作很熟练。
另一个老人拿着五个鸡蛋,想换一双塑料凉鞋,卡姆接过鸡蛋,数了数,递给老人一双凉鞋。
整个交易过程,没有用到一分钱,全是用物品交换。
“这里的人没有钱吗?”李朴问卡姆。
卡姆点点头:“他们很少去镇上,种的粮食够自己吃,养的牛羊够自己用,不需要钱。只有想买盐和糖的时候,才会用粮食换钱。”他指了指一个正在舂米的男人,“他是村长,有十只羊,算是这里最富有的人了。”
李朴走到村长身边,用斯瓦西里语打招呼:“村长先生,您好。我是来推广养殖设备的,能让鸡长得更快,下蛋更多。”村长抬起头,看了看李朴,又看了看远处的母鸡,摇了摇头:“我们的鸡够吃了,不需要设备。”李朴拿出育雏箱的宣传册,递给村长:“用这个设备,一只鸡三个月就能下蛋,产蛋率能提高五成。”
村长接过宣传册,看了看上面的图片,又递给身边的年轻人。
年轻人看了半天,也摇了摇头:“这个东西很贵吧?我们没有钱买。”李朴赶紧说:“可以用牛羊换,一套设备换五只羊就行。”村长笑了,指着地上的母鸡:“我们的鸡都是自己孵的,不需要这个。五只羊可以换很多衣服和粮食,比这个有用。”
李朴还想解释,卡姆拉了拉他的衣角:“别白费力气了,他们不会换的。”卡姆指着一个茅草屋:“去年有个商人来推广化肥,说能让粮食增产,想换他们的牛,他们都不换,说化肥有毒。”李朴叹了口气,看着村里瘦得可怜的母鸡,心里很着急——明明有更好的技术,却无法推广出去。
中午,村长留李朴和卡姆吃饭。
饭菜很简单,一碗玉米糊,几块烤羊肉,还有几个煮鸡蛋。
玉米糊没有味道,烤羊肉很柴,鸡蛋倒是很新鲜。
村长一边吃,一边说:“我们在草原上生活了几百年,靠天吃饭也能活下去。不需要新东西,新东西会带来麻烦。”
李朴看着村长,想起王强说的顺口溜。
“村长先生,您看您的鸡,很瘦,下蛋也少。要是用我的设备,鸡长得快,下蛋多,不仅够自己吃,还能换更多的衣服和粮食。”李朴说,“我可以免费给您一套设备,您试试,要是好用,再让其他村民换,怎么样?”
村长犹豫了,看了看身边的年轻人。
年轻人小声和村长说了几句,村长点了点头:“可以试试,但我们没有地方放设备,也不会用。”李朴心里一喜:“我可以帮您建一个简易的鸡舍,教您怎么用设备。”
他转头对卡姆说:“卡姆,麻烦你帮我回工地,把萨米和育雏箱模型接过来,我在这里等你们。”
卡姆点点头,骑着自行车离开了。
李朴跟着村长在村里转了转,了解村里的情况。
村里一共有三十多只鸡,都是散养的,没有固定的鸡舍,晚上就睡在茅草屋的屋檐下;饲料就是玉米和草籽,遇到旱季,连玉米都没有,鸡就只能饿着。
“去年旱季,死了十多只鸡,只剩下这些了。”村长说,语气里满是无奈。
下午四点多,卡姆、萨米和姆巴蒂带着育雏箱模型来了。
村民们都围了过来,好奇地看着模型,用斯瓦西里语议论纷纷。
李朴和姆巴蒂一起,用村里的树枝和茅草,搭了一个简易的鸡舍,然后把育雏箱模型安装好。“这个是控温器,能保证鸡舍的温度;这个是喂食器,能自动喂料;这个是饮水器,保证水是干净的。”李朴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村长和村民们看得很认真,时不时提出问题。“这个东西要用电吗?我们没有电。”一个年轻人问。
李朴点点头:“可以用太阳能板供电,我可以帮你们申请政府的太阳能援助项目,免费安装。”
村长眼睛亮了:“真的吗?不需要我们花钱?”“真的,政府鼓励推广农业技术,会有补贴。”李朴说。
演示完设备,李朴把带来的十只雏鸡放进育雏箱。
雏鸡在温暖的育雏箱里,欢快地叫着,啄食着饲料。
村长握着李朴的手:“李老板,要是这些雏鸡能长大,能下蛋,我们就换你的设备。”李朴点点头:“我一个月后再来,到时候雏鸡肯定能长很大,下蛋也多。”
离开马赛村时,夕阳已经把草原染成了橙红色。
卡姆的自行车后座,绑着换来的五只母鸡和十几个鸡蛋;李朴坐在萨米的皮卡里,看着窗外的草原,心里满是希望。
“老板,你真的要免费给他们设备?”萨米问。“免费一套,能打开市场,很划算。”李朴说,“只要村长的鸡养好了,其他村子的人肯定会跟着买。”
回到援建工地,王强正在门口等他们。
“怎么样?没白去吧?”王强笑着问。
李朴点点头:“有收获,村长同意试试我的设备,要是好用,就能打开草原市场。”他把申请太阳能援助的事告诉了王强,王强拍着他的肩:“这个我帮你联系,我们和当地政府的关系不错,申请应该没问题。”
晚上,李朴和援建项目的工人们一起吃饭。
工人们做了一大桌菜,有红烧肉、炒青菜、番茄炒蛋,都是地道的中国菜。
王强给李朴倒了杯白酒:“小李,你很有闯劲,比我们当年厉害多了。我们援建公路,是给他们铺路;你推广养殖技术,是给他们找活路,更有意义。”
“王工,你们才厉害,修的公路能让更多的人走出草原,接触外面的世界。”李朴说,“我只是做了点小事,希望能帮他们改善生活。”工人们纷纷举杯:“祝小李生意兴隆,早日打开草原市场!”李朴站起身,和大家碰杯:“谢谢大家,也祝你们工程顺利,早日回家和家人团聚!”
第二天一早,李朴和萨米、姆巴蒂返回达市。
路上,李朴给爱丽丝发了条微信,告诉她自己在草原的经历,还有收购草原鸡蛋的想法。
爱丽丝很快回复:“这个想法很好,有机草原鸡蛋在高端市场很受欢迎,我可以帮你推广。”李朴心里很开心,觉得这次草原之行,虽然遇到了困难,但也找到了新的商机。
回到达市后,李朴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政府申请太阳能援助项目。
负责项目的官员是个黑人中年男人迪克,和李朴在萨巴萨巴节上见过。“李老板,你的养殖技术推广得很好,部长很认可你。”迪克笑着说,“太阳能援助项目没问题,我马上给你办理手续,下周就能安排人去马赛村安装。”
解决了太阳能的问题,李朴又和小林商量设备店的扩张方案。
小林已经招聘了三个技术人员和两个销售,都是有经验的本地人。“老板,新的设备型号已经联系好了国内的厂家,下个月就能到货。”
小林说,“我们还做了新的宣传册,重点推广适合草原地区的设备。”
下午,爱丽丝来到李朴的设备店。
她带来了有机食品店的销售报表:“你的鸡蛋很受欢迎,这几天已经卖了两百多斤,很多客户都问什么时候有新货。”她看着李朴的新设备宣传册,“草原的有机鸡蛋要是能收上来,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李朴把草原的情况告诉了爱丽丝,还有收购鸡蛋的计划。
“我打算在草原建几个收购点,让当地的商贩帮我收鸡蛋,然后运到达市的有机食品店。”李朴说,“这样既能保证鸡蛋的新鲜,又能带动当地的商贩赚钱。”
爱丽丝点点头:“这个计划很好,我可以帮你联系当地的商贩协会,让他们配合你。”
晚上,李朴和张田、老陈、奥马尔一起吃饭,把草原推广设备和收购鸡蛋的计划告诉了他们。
张田拍着他的肩:“小李,你这个想法很大胆,也很有远见。草原的市场很大,要是能打开,你的生意肯定能再上一个台阶。”老陈说:“我可以帮你运输鸡蛋,我的货车经常去内陆,很方便。”
奥马尔也笑着说:“我认识很多草原的农场主,我可以帮你介绍。他们虽然习惯了以物换物,但只要能赚钱,肯定愿意改变。”
李朴心里很感动,举起酒杯:“谢谢大家的支持,这个计划离不开你们的帮助。等草原的市场打开了,我请大家去草原看马赛舞!”
回到宿舍后,李朴拿出笔记本,完善草原推广计划:月底带技术人员去培训村民,下个月在草原建三个鸡蛋收购点,下下个月举办草原地区的养殖技术培训班……每一个计划都写得很详细,每一个目标都很清晰。
窗外的达市已经安静下来,只有路灯还亮着,照得街道泛着银亮的光。
李朴知道,推广设备的路不会一帆风顺,改变当地人的观念需要时间,但他有耐心,也有信心——只要能帮他们改善生活,一切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