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贞观年间最让人羡慕的“职场组合”,那得数房玄龄和杜如晦这两位。一个脑子活泛,满肚子都是治国的好点子;一个眼光精准,拿主意从来快准狠。俩人凑一块儿,愣是把大唐的朝政打理得井井有条,连唐太宗李世民都常说:“有这俩爱卿在,我当皇帝都省劲儿多了。”
先说说房玄龄。这人打小就聪明,肚子里的学问能装好几车,更难得的是,他不光懂文,还懂政务。当年李世民刚登基,朝堂上一堆烂摊子:前朝的制度乱糟糟的,官员选拔也没个章法,百姓刚经历战乱,日子还没安稳下来。房玄龄一接手,就跟收拾自家院子似的,慢慢捋顺。
他先把前朝的规章制度翻出来,逐字逐句地看,哪些能用,哪些得改,哪些必须废掉,列得清清楚楚。比如之前官员考核,全凭上司一句话,难免有猫腻。房玄龄就琢磨出一套新法子:看政绩、听民意、查品行,三项都过关才算合格。这么一改,那些混日子的官员立马就慌了,都开始好好干活。
而且房玄龄特别会看人。有回吏部举荐了个叫李大亮的官员,说他打仗厉害。房玄龄见了李大亮,没先问打仗的事,反倒问他怎么看待百姓种地的事。李大亮说:“百姓是根本,就算打仗,也不能误了农时,得让他们有饭吃才行。”房玄龄一听就乐了,赶紧推荐给李世民,后来李大亮果然成了既能打仗又能安抚百姓的好官。
不过房玄龄有个“小毛病”——主意多是多,可到了拿定主意的时候,总爱琢磨来琢磨去。比如有次商议怎么减轻百姓赋税,他一下子想出三个法子:一个是减少人头税,一个是延迟交粮时间,还有一个是给种粮多的百姓发奖励。三个法子各有各的好处,他左思右想,觉得这个也不错,那个也可行,愣是没个准主意。
这时候,就该杜如晦出场了。杜如晦这人,性子比房玄龄利落,眼光也毒。不管多少复杂的事,到他这儿,总能一眼看出关键。他听房玄龄把三个法子说完,手指头在案上敲了敲,说:“减少人头税能让百姓直接得好处,但朝廷收入会少;延迟交粮时间能解百姓燃眉之急,可容易乱了调度;给种粮多的发奖励,既能鼓励百姓种地,又不影响朝廷收入,这个最稳妥。”
房玄龄一听,拍着大腿说:“我就是没想透这一层!还是你看得准。”后来朝廷就用了第三个法子,百姓积极性果然高了,当年的粮食收成比往年多了三成。
久而久之,俩人就形成了默契:不管遇上什么事,先让房玄龄把所有可能的法子都想出来,哪怕多绕几个弯子也没关系;等杜如晦来了,再从这些法子里挑出最管用的,一锤定音。李世民也摸清了他俩的脾气,每次议事,只要房玄龄开口说“这事还得等克明(杜如晦字)来定”,李世民就笑着说:“行,那咱们就等杜爱卿来。”
有一回,朝廷要制定新的律法,涉及到刑罚轻重的问题。房玄龄牵头琢磨了半个月,拿出了五套方案,每套方案里,对盗窃、斗殴这些罪名的处罚都不一样。有的方案严,偷一文钱就判刑;有的方案宽,只有偷得多了才重罚。房玄龄自己拿不定主意,就把方案都呈给李世民,说:“陛下,这些方案各有考量,还是等杜如晦回来一起商议吧。”
那会儿杜如晦正好去地方巡查了,李世民就特意等了他十天。杜如晦一回来,没歇口气就去看方案。他先问房玄龄:“制定律法的目的,是让百姓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还是为了惩罚人?”房玄龄说:“当然是让百姓懂规矩,少犯错。”杜如晦点点头,指着其中一套方案说:“这套好。轻罪轻罚,重罪重罚,既不苛待百姓,也能震慑坏人。比如偷一文钱就判刑,太苛刻了,容易让百姓反感;偷多了才重罚,能让百姓知道底线在哪里。”
李世民听了,当场就拍板用这套方案。后来这套律法推行下去,百姓都说“朝廷的规矩讲道理”,犯罪的人也比以前少了不少。
俩人不光在朝堂上配合得好,私下里也跟兄弟似的。房玄龄身子弱,一到冬天就容易咳嗽,杜如晦就特意让人从老家捎来润肺的草药;杜如晦家里孩子多,有时候忙不过来,房玄龄就帮他照看家里的事。有大臣私下里说:“房大人和杜大人,好得跟一个人似的。”
李世民也常跟人夸他俩:“房玄龄替我想办法,杜如晦替我拿主意,他俩一个‘谋’,一个‘断’,缺了谁都不行。有这样的贤臣,是大唐的福气啊!”后来人们就把他俩称作“房谋杜断”,成了朝堂上的一段佳话。
司马光说
房玄龄之谋,杜如晦之断,非独二人之能也,亦太宗善用之故也。玄龄善思,能穷究事之利弊;如晦善决,能洞见事之关键。二人同心,不相猜忌,不相争功,故能成治世之业。夫国之兴,在得人;人之用,在尽其长。太宗知玄龄之短在不决,如晦之短在少谋,故使二人互补,此其所以为明君也。
作者说
“房谋杜断”的佳话,从来不是简单的“两个人很厉害”,而是藏着一套高明的“职场协作哲学”。房玄龄不是不会决断,而是他习惯把所有可能性都考虑周全,怕漏掉关键;杜如晦也不是不会谋划,而是他更擅长从复杂的信息里抓核心,不浪费时间在细枝末节上。俩人最聪明的地方,是懂得“藏己之短,扬人之长”——房玄龄不硬撑着做自己不擅长的决断,杜如晦也不勉强自己去想所有的细节,反而把彼此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更难得的是,他们没有“同行相轻”的毛病,不抢功、不猜忌,眼里只有“把事做好”这一个目标。放到今天看,这种“互补不互斥,同心不同谋”的协作模式,比任何单打独斗的“能人”都更有力量。而李世民的角色也很关键,他没有因为俩人“一个慢一个快”就苛责,反而给他们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发挥,这才让“房谋杜断”的组合真正发光发热。
本章金句:好的协作,从不是两个人变成“一个人”,而是两个人凑成“最完整的团队”。
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房玄龄,当你想出多个政务方案却难以决断时,除了等杜如晦来,你还会用什么办法筛选出最优方案?或者,如果你是唐太宗,看到房玄龄和杜如晦配合得如此默契,你会用什么方式鼓励这种协作精神,让朝堂上出现更多这样的“黄金搭档”?快来说说你的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