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九年的朝堂上,气氛有点凝重。西北的吐谷浑跟捅了马蜂窝似的,隔三差五就来边境骚扰,抢了粮草还烧了驿站,边境守军几次反击都没占到便宜。大臣们在朝上吵得不可开交,有人说要派大军征讨,可选谁当主帅成了难题——年轻将领没打过这么大规模的远征,资深将领要么镇守要地走不开,要么年纪大了不愿再折腾。
就在李世民皱着眉犯愁的时候,有内侍来报:“ 前兵部尚书李靖,在宫门外求见,说有要事启奏。”李世民一听,赶紧让人请进来——这李靖可是大唐的“战神”,当年平定萧铣、活捉辅公祏,哪次大仗少得了他?只是五年前李靖就以脚疾为由告老还乡,在家养花种草,这会儿突然来宫里,难不成有啥好主意?
只见李靖拄着拐杖走进来,虽然头发白了大半,腰板却还挺得笔直。他没等李世民开口,先躬身行礼:“陛下,臣听说吐谷浑扰我边境,臣虽年老,愿请命出征,定将那蛮夷赶回老家!”
这话一出口,满朝大臣都惊了。要知道李靖这年已经六十四了,按现在的说法早过了退休年龄,而且吐谷浑地处西北,一路要翻雪山、过草地,路途艰险得很,年轻人都未必扛得住,何况一个花甲老人?有大臣赶紧劝:“李尚书,您年纪大了,长途征战太辛苦,还是让年轻人去吧。”
李靖却摆了摆手,声音铿锵有力:“臣虽老,可还能骑马、还能射箭!当年跟着陛下打天下,比这更苦的仗都打过,难道还怕个吐谷浑?再说边境百姓受苦,臣在家哪坐得住?”
李世民看着李靖坚定的眼神,心里又感动又踏实。他知道李靖的本事,只要他出马,这仗十有八九能赢。可转念又有点担心:“老将军,长途行军辛苦,您的身体吃得消吗?”李靖拍了拍胸脯:“陛下放心,臣这身子骨硬朗着呢,出征前再让太医配点御寒的药,保证不耽误大事!”
就这么定了,李世民任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领五路大军征讨吐谷浑。李靖一接到任命,立马把家里的花花草草托付给老仆,换上铠甲就出发了。一路上,他根本没把自己当老人——士兵们走累了,他陪着一起歇;粮草供应不上,他带头吃干粮;翻雪山的时候,有士兵冻得走不动,他还下马把马让给士兵骑。将士们见老将军这么拼,一个个都卯足了劲,行军速度比预期快了不少。
到了吐谷浑境内,李靖更是拿出了当年的战神风范。他知道吐谷浑军队擅长打游击,就故意派一小股兵力引诱敌军,等敌军进入包围圈,再指挥大军前后夹击。有一次,吐谷浑可汗带着残兵逃进沙漠,想靠缺水缺粮拖垮唐军。李靖不顾手下劝阻,亲自率领精锐部队追击,连追了三天三夜,终于在积石山追上敌军,一战击溃吐谷浑主力,还俘虏了可汗的妻子。
消息传回长安,李世民高兴得亲自到城门口迎接李靖。可谁也没注意到,李世民心里还有另一层盘算:李靖功劳这么大,要是让他长期手握兵权,难免会有“功高震主”的隐患。现在李靖年纪大了,打完这仗肯定想继续回家养老,正好顺理成章地收回兵权;而且吐谷浑虽然被打败了,但短时间内没法完全控制,不如扶植个傀儡政权,让他们名义上臣服大唐,既不用派大军长期驻守,又能巩固边疆,简直是一举两得。
果然,李靖班师回朝后,就向李世民请辞,说自己年纪大了,想继续回家养花种草。李世民假意挽留了几句,就顺水推舟答应了,还赏了他很多金银珠宝,让他安享晚年。同时,李世民又派使者去吐谷浑,扶持可汗的儿子当新可汗,还跟他定下盟约:吐谷浑每年向大唐进贡,大唐则帮他们抵御其他部落的侵扰。这么一来,边境安稳了,兵权也收回来了,李世民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后来有人私下说,李靖其实早就看穿了李世民的心思——他主动请缨出征,不光是为了报效国家,也是为了给自己的军旅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免得老了还被人猜忌。毕竟功高盖主的功臣没几个有好下场,李靖这么做,既保全了自己的名声,又让李世民放心,真是两全其美。
司马光说
《资治通鉴》载李靖征吐谷浑之事,妙在“君臣相得”四字。李靖以老臣之身主动请缨,显尽忠之心;李世民允其出征又善其后,藏驭下之智。夫功臣之难,在“功高而不震主”;人主之难,在“用才而不养患”。李靖知进退,故能善终;太宗知权衡,故能安邦。此二人之互动,实为后世君臣相处之典范——臣以忠立身,君以智驭下,方得天下太平。
作者说
这事儿细想特有嚼头,李靖和李世民简直是“默契满分”的君臣组合。李靖主动出征,看似是“老当益壮”,实则是用一场胜仗给自己“全身而退”铺路——毕竟有了平定吐谷浑的功劳,再主动交权,既保全了颜面,又打消了皇帝的猜忌。而李世民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把“防功臣”摆在明面上,反而借着李靖的战功,顺势解决了边疆和兵权两个难题,既显得自己信任功臣,又悄无声息地巩固了皇权。放到现在的职场里,这就像资深员工和老板的相处:员工既要展现价值,又要懂得“功成身退”的分寸;老板既要用好人才,又要学会“平衡权力”的智慧,这样才能彼此放心,长期共赢。
本章金句
老将出征显忠勇,君臣默契定乾坤——真正的智慧,是既懂“建功立业”,更懂“进退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