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时(11:00-13:00):心经当令,呵字诀养心脉
午时,太阳运行至天空正中,阳气达到顶峰,随后便开始缓缓收敛,阴气渐生,此时正是心经气血最旺盛之时。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血脉、主神志,与小肠经互为表里(心为里,小肠为表),心经通畅,则气血能顺利输注全身,神志清晰、精神饱满;若心经淤堵,便会出现心慌、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状,甚至影响全身气血的运行,久而久之,脏腑失养,衰老加速。
日记中记载,午时修炼的核心是“呵字诀”(对应心经),配合静心冥想动作,打通心经与小肠经,排出体内的火气与淤气,滋养心神与血脉。
修炼姿势:采用坐姿,可坐在软垫上,双腿自然盘坐(若不便盘坐,也可采用普通坐姿),腰背挺直,双肩放松,双手自然放在膝盖上,掌心向上,双目微闭,舌尖轻抵上腭,面部放松,神态平和,让身体处于一种“松而不懈”的状态。
呼吸与口诀:以鼻吸气,以口呼气,呼气时缓缓发出“呵”音(发音为hē,清脆而绵长,如同清泉滴落玉石),每一次呼吸配合一次意念引导,共修炼三十六次。
吸气时,意念清气从鼻腔进入,缓缓下沉至胸腔,汇聚于心间,心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随着吸气缓缓舒展,气血顺着心经的走向,从心脏流向全身血脉,尤其是指尖,能感受到一股微微的麻痒感,这是气血抵达末梢的表现;同时,意念小肠经(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也随之被气血滋养,小肠的分清别浊功能得到强化。
呼气时,口中发出“呵”音,意念心中的火气(如情志激动产生的肝火、饮食辛辣产生的胃火)与淤气(如气血不畅积聚的淤血之气)随着“呵”音一同排出体外,同时意念小肠内的浊气与糟粕也被一并带出;此时,可将意念集中在“心神”上,感受心脏的跳动变得平稳有力,原本可能存在的心慌、烦躁感会渐渐消散,内心归于安宁。
修炼要领:“呵”音的发音需清脆悠扬,不可过于用力,以免损伤声带;吸气时要专注于“气血养心”,感受气血在心脏与血脉中的流转;呼气时要专注于“排火安神”,让心神随着呼气逐渐沉静。午时是心经当令,此时人体阳气最盛,不宜剧烈运动,修炼“呵字诀”时需保持安静,避免外界干扰,若修炼时出现轻微的头晕、心慌,可能是气血突然通畅的正常反应,可暂停片刻,调整呼吸后再继续。
日记中批注:“午时心经当令,此时阳气盛而阴气生,心主神志,宜静不宜动。练‘呵’字诀三十六次,可清心火、通心脉,排淤气、养心神,令神志清明,血脉通畅,午后小憩片刻,更能助心神休养,避免因心火过旺而失眠。”
我想起往日午时,常常因琐事烦躁,即便午休也难以入睡,醒来后更是昏沉不堪,如今才知,这正是心经淤堵、心火过旺所致。若能在午时坚持修炼“呵字诀”,再配合短暂的午休,想必心神能得到更好的滋养,下午的状态也会愈发清爽。
未时(13:00-15:00):小肠经当令,呵字诀续通心脉
未时,太阳渐渐西斜,阳气继续收敛,阴气进一步滋生,此时正是小肠经气血最旺盛之时。小肠经与心经互为表里,未时小肠经当令,心经的气血虽已渐衰,但此时修炼,既能借助小肠经的气血之力进一步疏通心经,又能强化小肠的“分清别浊”功能——将胃腐熟后的食物残渣分为“清”(营养物质)与“浊”(糟粕),清者被吸收转化为气血,浊者则被输送至大肠排出体外。
日记中记载,未时修炼仍以“呵字诀”为主,配合手臂导引动作,进一步打通心经与小肠经的表里联系,增强小肠的分清别浊功能,同时滋养心脉。
修炼姿势:采用站姿,双脚与肩同宽,脚尖微展,脊柱竖直,双肩下沉放松,双手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掌心向前,双目微闭,舌尖轻抵上腭。
呼吸与口诀:鼻吸口呼,呼气时发出“呵”音,每一次呼吸配合一次手臂伸展动作,共修炼三十六次。
吸气时,双手从身体两侧缓缓抬起,掌心向上,经过胸前,向两侧伸展,如同展开一对翅膀,同时胸部微微扩张,意念清气从鼻腔进入,经过心脏,传递至小肠经,气血顺着小肠经的走向,从指尖流向腹部,滋养小肠;此时,可感受到手臂内侧有暖流涌动,这是小肠经气血通畅的表现。
呼气时,口中发出“呵”音,双手缓缓收回,掌心向下,经过胸前,回到身体两侧,同时胸部收缩,意念小肠内的糟粕之气(如未被消化的食物残渣产生的浊气)随着呼气排出体外,同时意念心经中残留的火气与淤气也被一并带出;此时,可将意念集中在“心脉”上,感受血脉的流转变得更加顺畅,原本可能存在的指尖冰凉、麻木感会渐渐消失。
修炼要领:手臂伸展动作需舒缓有力,吸气时伸展至最大限度,感受小肠经的拉伸,呼气时缓缓收回,不可僵硬;“呵”音的发音可较午时稍显沉稳,重点在于“以气通经络”,而非“以气养心神”——未时小肠经当令,核心是强化分清别浊,而非单纯养心。修炼时若能感受到腹部有轻微的蠕动感,便是小肠功能增强的明证,无需担忧。
日记中批注:“未时小肠经当令,此时小肠主分清别浊,练‘呵’字诀三十六次,可助小肠化浊为清,将营养物质转化为气血,再借小肠经气血滋养心经,令心脉通畅,气血充足,傍晚便不会因气血亏虚而疲惫不堪。”
我想起往日未时,常常在处理事务时感到指尖冰凉,即便喝了热水也难以缓解,如今才知,这正是小肠经淤堵、气血无法顺利抵达指尖所致。若能在未时坚持修炼此诀,让小肠经气血通畅,想必指尖的冰凉感也会渐渐消失。
申时(15:00-17:00):膀胱经当令,嘻字诀通三焦
申时,太阳西斜,天地间的阳气进一步收敛,阴气渐盛,此时正是膀胱经气血最旺盛之时。膀胱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主储存与排泄尿液,与肾经互为表里(膀胱为表,肾为里),膀胱经通畅,则津液代谢正常,肾水得到滋养;若膀胱经淤堵,便会出现小便不利、水肿、腰背酸痛等症状,肾水亏虚,进而影响全身脏腑功能,加速衰老。
日记中记载,申时修炼的核心是“嘻字诀”(对应三焦经,三焦主通调水道,与膀胱经功能相辅相成),配合扩胸弯腰动作,打通膀胱经与肾经,排出体内的水湿之气,滋养肾水。
修炼姿势:采用站姿,双脚与肩同宽,脚尖微展,脊柱竖直,双肩下沉放松,双手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掌心向前,双目微闭,舌尖轻抵上腭。
呼吸与口诀:以鼻吸气,以口呼气,呼气时缓缓发出“嘻”音(发音为xi,轻快而绵长,如同微风拂过湖面),每一次呼吸配合一次扩胸弯腰动作,共修炼三十六次。
吸气时,双手从身体两侧缓缓抬起至与肩同高,掌心向前,胸部向两侧扩张,同时身体微微后仰,意念清气从鼻腔进入,经过三焦(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肾膀胱),传递至膀胱经,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端)随着吸气缓缓舒展,气血顺着膀胱经的走向,从头部流向足部,尤其是腰部和臀部,能感受到一股暖暖的气流,这是气血滋养膀胱与肾脏的表现。
呼气时,口中发出“嘻”音,双手缓缓放下,掌心向下,身体向前弯曲,双手尽量触碰地面(无需勉强,做到极致即可),同时意念体内的水湿之气(如膀胱代谢失常积聚的湿气、饮食不当产生的水肿之气)随着“嘻”音一同排出体外,同时意念肾经(起于小指之下,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也随之被气血滋养,肾水得到补充。
修炼要领:扩胸弯腰动作需循序渐进,不可用力过猛,以免损伤腰部;吸气时身体后仰要适度,感受膀胱经的拉伸,呼气时身体前屈要自然,让水湿之气能够顺利排出;“嘻”音的发音需轻快灵动,重点在于“以气通三焦、调水道”,而非“以气排病气”——申时膀胱经当令,核心是强化津液代谢,而非单纯排浊。修炼时若能感受到腰部暖意渐浓,或有轻微的排尿感,便是膀胱经气血通畅、功能增强的明证,无需抑制。
日记中批注:“申时膀胱经当令,此时膀胱主津液,三焦主通调,练‘嘻’字诀三十六次,可助膀胱气化,排体内水湿,通肾经气血,令肾水充盈,腰背强健,傍晚便不会因肾水亏虚而腰膝酸软。”
我想起往日申时,常常感到腰背酸痛,尤其是久坐之后,起身时更是僵硬难忍,如今才知,这正是膀胱经淤堵、气血无法滋养腰背所致。若能在申时坚持修炼此诀,让膀胱经气血通畅,想必腰背酸痛的症状也会渐渐缓解。
酉时(17:00-19:00):肾经当令,吹字诀养肾精
酉时,太阳落山,天地间的阳气收敛,阴气占据主导,此时正是肾经气血最旺盛之时。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膀胱经互为表里(肾为里,膀胱为表),肾经通畅,则肾精充足,身体强健,衰老延缓;若肾经淤堵,便会出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精力不济、夜尿繁多等症状,肾精亏虚,进而影响全身脏腑功能,导致身体日渐衰弱。
日记中记载,酉时修炼的核心是“吹字诀”(对应肾经),配合屈膝下蹲动作,打通肾经与膀胱经,排出体内的寒气与浊气,滋养肾精。
修炼姿势:采用站姿,双脚与肩同宽,脚尖微展,脊柱竖直,双肩下沉放松,双手自然放在身体前方,掌心向上,双目微闭,舌尖轻抵上腭。
呼吸与口诀:以鼻吸气,以口呼气,呼气时缓缓发出“吹”音(发音为chui,低沉而有力,如同大地深处的回响),每一次呼吸配合一次屈膝下蹲动作,共修炼三十六次。
吸气时,身体保持正直,双手从身体前方缓缓抬起至胸前,掌心向上,如同托着一团精气,意念清气从鼻腔进入,缓缓下沉至丹田(肾所在的区域),肾经随着吸气缓缓舒展,气血顺着肾经的走向,从足部流向丹田,滋养肾精;此时,可感受到丹田处有一股暖暖的气流汇聚,这是肾精得到滋养的表现。
呼气时,口中发出“吹”音,双腿缓缓屈膝下蹲,身体保持正直,双手随着下蹲缓缓放下至膝盖前方,掌心向下,意念体内的寒气(如冬季吸入的寒凉之气、日常受凉积聚的寒气)与浊气(如肾经淤堵产生的浊气)随着“吹”音一同排出体外,同时意念膀胱经中残留的水湿之气也被一并带出;此时,可将意念集中在“肾精”上,感受丹田处的暖意越来越浓,原本可能存在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感会渐渐消失。
修炼要领:屈膝下蹲动作需缓慢平稳,膝盖不可超过脚尖,以免损伤膝关节;吸气时身体保持正直,感受肾精的滋养,呼气时下蹲要适度,让寒气与浊气能够顺利排出;“吹”音的发音需低沉有力,从丹田发力,不可仅用喉咙发音——酉时肾经当令,核心是“以气养肾精”,而非“以气排病气”。修炼时若能感受到丹田处的暖意持续不散,便是肾精充足的明证,无需担忧。
日记中记载:“酉时肾经当令,此时肾主藏精,宜静养不宜动。练‘吹’字诀三十六次,可温肾散寒,通肾经气血,养先天肾精,令精力充沛,腰膝强健,夜间便不会因肾精亏虚而夜尿繁多、失眠多梦。”
我想起往日酉时,常常感到精力不济,即便没有做重活,也总觉得疲惫不堪,尤其是夜间,更是频繁起夜,影响睡眠,如今才知,这正是肾经淤堵、肾精亏虚所致。若能在酉时坚持修炼“吹字诀”,想必肾精能得到更好的滋养,夜间的睡眠质量也会大幅提升。
戌时(19:00-21:00):心包经当令,呵字诀养心包
戌时,夜幕降临,天地间的阴气愈发浓郁,阳气彻底收敛,此时正是心包经气血最旺盛之时。心包为“臣使之官,喜乐出焉”,主保护心脏,代心行令,与三焦经互为表里(心包为里,三焦为表),心包经通畅,则心脏得到保护,神志安宁,情绪稳定;若心包经淤堵,便会出现胸闷、心悸、烦躁、易怒等症状,进而影响心脏功能,加速衰老。
日记中记载,戌时修炼的核心是“呵字诀”(对应心包经,与心经同属“火”,功效相辅相成),配合转体扩胸动作,打通心包经与三焦经,排出体内的火气与淤气,保护心脏,安定神志。
修炼姿势:采用站姿,双脚与肩同宽,脚尖微展,脊柱竖直,双肩下沉放松,双手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掌心向前,双目微闭,舌尖轻抵上腭。
呼吸与口诀:以鼻吸气,以口呼气,呼气时缓缓发出“呵”音,每一次呼吸配合一次转体扩胸动作,共修炼三十六次。
吸气时,身体保持正直,双手从身体两侧缓缓抬起至与肩同高,掌心向前,同时胸部向左侧扩张,身体微微向右转,意念清气从鼻腔进入,经过心包(位于心脏外围),传递至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气血顺着心包经的走向,从胸部流向指尖,能感受到手臂内侧有暖流涌动,这是心包经气血通畅的表现。
呼气时,口中发出“呵”音,双手缓缓放下,掌心向下,身体微微向左转,回到正直姿势,同时意念心包内的火气(如情志不畅积聚的郁火、饮食辛辣产生的实火)与淤气(如气血不畅阻塞心脉的淤滞之气)随着“呵”音一同排出体外;此时,可将意念集中在“心包”上,感受心脏外围的气血流转变得顺畅,原本可能存在的胸闷、烦躁感会渐渐消散,内心趋于平和。
修炼要领:转体扩胸动作需轻柔舒缓,吸气时转体幅度不宜过大,以能感受到胸部拉伸为准,呼气时缓慢回正,不可僵硬扭转腰部;“呵”音的发音需沉稳绵长,介于午时养心的清脆与未时通脉的厚重之间,重点在于“以气护心包、清郁火”——戌时心包经当令,核心是代心行令、安定神志,而非单纯滋养或疏通。修炼时若能感受到心胸豁然开朗,原本紧绷的情绪得到舒缓,便是心包经气血通畅的明证。
日记中批注:“戌时心包经当令,此时夜幕已降,人宜安神不宜躁。练‘呵’字诀三十六次,可清心包之火,通心包之络,排郁滞之气,护君主之官,令神志安宁,情绪平和,夜间便能少思虑、安睡眠。”
我想起往日戌时,常常因日间琐事耿耿于怀,心绪难平,即便静坐也难以平复烦躁,如今才知,这正是心包经淤堵、郁火难排所致。若能在戌时坚持修炼此诀,让心包经气血通畅,想必晚间的心境也会愈发平和,入睡也会更加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