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三人组——程欣、周大姐和小刘,一直活跃在最前线。他们用笔和相机记录着这场波澜壮阔的收复之战。在绥中巷战中,他们拍摄下了坦克碾压街垒、步兵逐屋清剿的珍贵镜头。在锦州外围,他们记录了日本人民军士兵用日语喊话劝降的场景。在沈阳东山嘴,程欣更是亲眼目睹了程继武团长坦克被炸,以及战士们英勇作战的过程。
战争是残酷的,即便在优势一方。在攻打锦州外围一个坚固支撑点时,日本人民军第1军冈田旅的一名营长,远藤健志(原日军下级军官,受感化加入日人民军),为了掩护战友爆破日军核心地堡,主动吸引火力,身中数弹,壮烈牺牲。他在临终前,用尽最后力气对身边的战士说:“为了……新的……日本……前进……” 他的牺牲,体现了日本人民军中那些真正追求理想者的信念与勇气,也揭露了战争对个体命运的摧残,无论其立场如何。
另一个牺牲发生在沈阳巷战尾声。某步兵连连长吴二奎,一位带着一腔热血加入八路军的进步青年,在带领部队清剿一栋大楼内的残敌时,被垂死日军扔出的手榴弹炸成重伤,抢救无效身亡。他的牺牲,让野战军的许多战友为之扼腕。
十月二十一日的夜晚,沈阳原关东军司令部大楼(现东北野战军前进指挥部)内,灯火通明。
政委王信庭、参谋长熊德诚、政治部主任朱宝杭以及各主要参谋、部分纵队司令齐聚一堂,进行第一阶段战役的总结。
“……自九月十八日至十月二十一日,历时三十四天,我东北野战军及日本人民军,在西北兵团策应下,成功收复辽宁全省及吉林、热河部分地区。”熊德诚指着地图,声音洪亮地总结着,“初步统计,毙伤日军约七万余人,俘获日军二万二千余人,伪满军投降及被俘约四万余人。缴获武器装备、物资弹药无数。”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沉重:“我军伤亡总计约五千人,其中阵亡约三千七百余人,伤亡比控制在1:3左右,远低于预期。”
朱宝杭补充道:“先遣纵队的同志们已经跟随部队进入新区,开始着手建立政权,发动群众,清剿散兵游勇,形势一片大好!”
王信庭最后看向一直沉默不语的宋兴华:“老宋,第一阶段作战,我们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你还有什么指示?”
宋兴华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沈阳城内依稀亮起的灯火,缓缓说道:“胜利,只是开始。我们打掉了关东军一条手臂,但它的核心还在长春,在日本本土。关东军主力未损,他们绝不会甘心失败。告诉部队,休整补充,但不可松懈。下一步,我们要把目光投向更北边——吉林、黑龙江!”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更广阔的战场。
......
延安的清晨,被一阵急促而又欢快的脚步声和嘹亮的号角声打破。通信员们骑着快马,手持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解放日报》特刊,奔向各个机关、部队、学校和田间地头。报纸的头版头条,是用最大号铅字印刷的、仿佛能喷薄出力量的标题——《山河重光!我东北野战军出关首战告捷,收复辽宁全境!》
副标题同样激动人心:“关东军所谓‘精锐’神话破灭,我英勇将士月余荡平辽地!”
报社的编辑和工作人员几乎一夜未眠,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压抑不住的兴奋和自豪。社长亲自指挥排版、校对,确保这份承载着惊天喜讯的报纸能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出去。不仅仅是《解放日报》,延安广播电台也调整了全天播报计划,由声音最洪亮、感情最充沛的播音员,一遍又一遍地播送着这份沉甸甸的捷报,电波载着胜利的消息,穿透山川阻隔,飞向全国各地。
“全国同胞们!同志们!”广播里,播音员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就在昨天,我八路军东北野战军司令部发布最新战报:自我军出关作战以来,在宋兴华司令员的卓越指挥下,全军将士浴血奋战,势如破竹!现已彻底肃清辽宁省境内所有日伪军,光复全境!此役,歼敌无数,缴获堆积如山,具体战果正在进一步清点中……这是自抗战以来,我军在一次战略性战役中取得的空前胜利!它宣告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土的野心必将破产!它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在八路军总部,总司令拿着电报,大手重重拍在铺着军事地图的桌子上,震得茶杯盖叮当作响,他眼眶微红,声音洪亮如钟:“打得好!打出了咱八路军的威风!打出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宋兴华这小子,真给咱们长脸!”
旁边的副总司令虽然表情依旧严肃,但嘴角难以抑制地上扬,他仔细看着战报附件里关于战术运用的简述,频频点头:“战术运用灵活,步坦协同、空地配合已有雏形,尤其是海拉尔那边,陈x打得漂亮!以一部诱敌,集中装甲力量快速围歼,打法凶悍,颇有古之名将之风!告诉兴华同志,要戒骄戒躁,总结经验,准备迎接更艰巨的任务!”
很快,延安及各抗日根据地沸腾了!大街小巷,贴满了红彤彤的捷报。学校停课,工厂停工,机关人员走上街头,与群众一起举行盛大的庆祝游行。秧歌队、锣鼓队、宣传队,穿梭不息。“庆祝辽宁光复!”“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八路军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人们拿出珍藏的白面,蒸出象征吉庆的馒头;孩子们拿着小旗,兴奋地跟在队伍后面奔跑;老人们则聚在一起,抹着眼泪,感慨着:“盼了多少年,总算看到咱们的队伍打回来啦!”
辽宁光复的消息,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一块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全国、乃至全世界。
在国内, 首先做出剧烈反应的是仍坚持在敌后抗战的各武装力量以及原东北军旧部。
在山西、河北、山东等地的敌后根据地,兄弟部队纷纷发来贺电,并组织学习东北野战军的作战经验。许多游击队、武工队受到鼓舞,主动出击,拔据点、破交通,以实际的战斗行动响应东北的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