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启明堂(虚构的皇帝私人科技实验室)
腊月的寒风在紫禁城高大的宫墙外呜咽,但在深宫内一处名为“启明堂”的僻静殿宇周围,连风声似乎都被隔绝了。
这里由身着便装的“影卫”五步一岗、十步一哨地严密把守,所有窗户均被厚重的棉帘遮挡,透不出一丝光亮。
殿内,墙壁上挂满了《坤舆万国全图》、《天体运行图》以及各种复杂的机械剖面图,空气中弥漫着炭火、墨锭和一丝金属锈蚀的独特气味。
这里不像是天子燕居之所,更像是一个狂热工程师的工作室。
工部郎中宋应星在内侍引导下,穿过层层警戒,步入此间,心中震撼莫名。
他看见当今天子朱由检,竟未着龙袍,只穿一身利落的深色棉布箭袖,袖口沾染了些许墨迹和油污,正俯身于一张巨大的橡木条案前,对着一堆绘有奇异结构的图纸凝神思索。
条案上,除了文房四宝,还散落着铜尺、圆规、甚至还有几个粗糙的木质模型。
“微臣宋应星,叩见陛下。”
宋应星压下心中惊疑,大礼参拜。
他注意到皇帝的气色与往日朝堂上不同,少了几分帝王的威严,多了几分钻研者的专注与……狂热。
“宋爱卿来了,快平身,过来看!”
崇祯的声音带着毫不掩饰的兴奋,他招手让宋应星近前,仿佛急于与同好分享珍宝的匠人,而非接见臣子的君王。
宋应星趋步上前,目光立刻被条案中央一幅用工笔细致描绘的图样吸引。
那是一个结构精巧而陌生的装置:一个巨大的立式锅炉(“汽锅”,图上标注),通过管道连接着一个横向的圆筒(“气缸”),筒内有一个可滑动的塞子(“活塞”),活塞杆通过一个奇特的连杆(“曲轴”)与一个沉重的圆轮(“飞轮”)相连。
图纸旁边,还有详细的局部放大图,如锅炉的炉箅、气缸的进排气阀门(“气门”,图上标注了“蒸汽入”、“废气出”),甚至还有一个带着杠杆和重锤的小部件,旁边标注着“安全阀,气压过巨则自开泄压”。
“陛下,此物是……?”
宋应星的心脏不争气地加速跳动,他毕生钻研工技,直觉告诉他,眼前之物非同小可。
崇祯目光灼灼,指着图纸,用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阐述,仿佛在揭开一个伟大的秘密:“爱卿,此物朕称之为——蒸汽机。”
“其核心,在于‘变热为力’四字!”
他拿起一个简单的木质活塞气缸模型,一边演示一边解释:“你看,寻常之水,烧开化为蒸汽,体积骤增千倍,其膨胀之力,足以顶开锅盖。”
“若我等将这蒸汽,不再任其散逸,而是导入这密闭气缸之中,约束其力,推动活塞。”
“活塞一动,通过这曲轴连杆,便可带动飞轮旋转,周而复始,产生持续不断之巨力!”
宋应星倒吸一口凉气!
皇帝的解释,配合清晰的图纸,如同醍醐灌顶,瞬间击穿了他固有的认知框架!
他精通水力、风力、畜力应用,但从未想过,可以直接从“火”中获取稳定的、强大的机械力!
这是一种全新的动力源泉,一种不受季节、天气、地理限制的力量!
“陛下!此……此乃巧夺天工,直指造化本源啊!”
宋应星激动得胡须微颤,他扑到图纸上,手指颤抖地抚过那些线条,“妙极!这气缸与活塞的配合须得严丝合缝,否则漏气则力散……”
“这曲轴转化往复为旋转,构思精奇……这安全阀更是思虑周全,防患于未然!”
“陛下,此图……从何而来?”他忍不住问道,如此成熟的构想,绝非凭空而来。
崇祯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神色,随即被坚定取代:“此乃朕偶得之天启,或许是太祖托梦,或许是格物至理昭然。”
“来源不必深究,爱卿只需知道,朕要你将它从图纸变为现实!”
他目光锐利地看向宋应星,语气变得无比郑重:“宋爱卿,朕给你一年时间。一年之内,朕不需要一件完美的艺术品,朕只要一台能动的样机!”
“哪怕它笨重不堪,效率低下,只能将百斤重物提起数尺,或者勉强带动一盘石磨!”
“只要它能不依靠人力、水力、风力,仅凭燃烧煤炭烧水产生蒸汽,然后自己动起来,便是旷世奇功!”
“一年?”宋应星感到一股前所未有的压力,但胸腔中更有一股火焰被点燃。
这是挑战,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对,一年!时不我待!”
崇祯语气斩钉截铁,“为此,朕予你三项特权:第一,无限财力,内帑通过日月集团直接拨付,所需金银铜铁、精煤石料,优先保障,不受户部核销之限!”
“第二,专断之权,大明境内,凡你所需之工匠——无论金银铜铁匠、木匠、泥水匠,乃至会堪舆矿脉之人,见你手令,如朕亲临,随时征调!”
“第三,绝密之地,此地‘启明堂’及西苑划出的‘天工苑’,为你专属工坊,由影卫封锁,所有参与者需立下生死状,研发期间,许进不许出,一切为了保密!”
这是要将国家资源向此项目做极限倾斜。
宋应星深知其分量。
接着,崇祯开始将自己前世记忆中所知关于蒸汽机的所有细节,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
他语速很快,时而用笔在草图上补充注释,时而拿起模型比划:
“密封乃第一要务!”
崇祯用力点着活塞与气缸的接触面,“可尝试多层浸油麻绳或软木填充,外围用金属压环紧固。”
“更要紧的是,气缸内壁须打磨得光滑如镜!朕已命人试制脚踏式镗床,或可解决此难题。”
“锅炉乃心肺,强韧为重!”他敲着锅炉图样,“须用最好的精铁,甚至尝试掺入其他金属炼制更强韧的钢板,接缝处必须千锤百炼。”
“安全阀是保命符,其重锤或弹簧力道,需经过精密计算与测试,务必可靠!”
“效率之初阶与进阶:”崇祯画出纽科门机利用冷凝产生真空的原理,“初期可借此法,但损耗巨大。尔等可思索,能否让蒸汽直接推动活塞往返(双向作用)?”
“能否让废气进入另一个气缸再次利用(复合式引擎)?”
“甚至……将飞轮旋转之力,部分用于驱动气门开合,使其自行运转(滑阀配气)?”
他并未给出答案,而是抛出一连串问题,引导宋应星思考。
“未来之应用,尔可大胆想象!”
崇祯的声音充满诱惑,“此机一成,可为万力之源!矿坑深处,可设机抽水,令开采更深;巨大铁厂,可带风箱鼓风,炉火纯青,百炼精钢;江河之上,可造铁甲明轮之船,不借风帆,逆流疾驰;甚至……铺设铁轨于大地,以机车牵引万钧货物,风驰电掣!”
崇祯描绘的蓝图,超越了宋应星所能想象的极限。
他仿佛看到了一个由钢铁、火焰和蒸汽驱动的全新世界,一个远比《天工开物》记载更为磅礴、更为有力的时代正在陛下的指尖初现端倪。
这已非奇技淫巧,而是再造乾坤的伟力!
“陛下……臣……虽才疏学浅,然得遇明主,授此通天之径,敢不效死!”
宋应星热泪盈眶,撩袍跪倒,声音因激动而沙哑,“臣宋应星,愿立军令状!一年之内,若不能造出可动之蒸汽样机,臣……无颜再见陛下,当自裁以谢天下!”
“好!朕要的就是你这份决心!”
崇祯亲手将他扶起,目光中充满了无限的期待与信任,“宋爱卿,此役,非为一人一世之功业,乃为我大明开辟万世太平之基!”
“望你慎思、笃行、克难、奋进!自此,这启明堂,便是你的战场!”
宋应星紧紧抱着那卷珍贵的原理图副本,如同怀抱整个帝国的未来,步履坚定地走出了启明堂。
殿外寒风依旧,但他心中却燃烧着一团足以融化钢铁的火焰。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的人生,乃至整个大明的国运,都将与那名为“蒸汽”的巨力紧紧捆绑在一起。
一年之期,开始倒数。启明堂的灯火,将长明不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