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外寒风凛冽,屋内炭火盆烧得正旺,映得崇祯皇帝朱由检的脸庞明暗不定。
他并未坐在御案后,而是与刚刚卸任漕运总督、擢升为户部尚书的路振飞,以及一身风尘仆仆自河南赶回的唐王朱聿键,围在一张摆放着几件奇特物件的紫檀木圆桌旁。
桌上,一块灰扑扑却异常坚硬的水泥砖,一套晶莹剔透的玻璃茶具,还有一盘散发着食物香气的红薯粉条,静静地陈列着。
崇祯拿起那盘粉条,对朱聿键笑道:“皇叔,听闻河南今岁红薯大丰,你这‘卢公粉’可是名声在外了。”
他特意用了民间对朱聿键推广粉条技术的戏称,语气亲切。
朱聿键连忙躬身,脸上带着几分风霜却也掩不住的振奋:“托陛下洪福,百姓学会了这制粉之法,鲜薯得以储存,市集交易活跃,许多人家因此得以温饱。臣只是遵照陛下指示行事。”
“温饱?”
崇祯摇摇头,目光锐利起来,“仅得温饱,远远不够!朕要的是富足,是国强民富!”
他转向路振飞:“路爱卿,宗室限田、清理庄田,进展如何?”
路振飞肃容答道:“回陛下,晋、福二藩逆产已清丈完毕,收归官田数百万亩。”
“其余各藩,慑于天威,多数已配合清丈,虽有拖延,但大局已定。只是……”
他略一迟疑,“各地藩府,尤其是中下层宗室,怨声载道,虽不敢明抗,但消极怠惰者甚众,长此以往,恐非善策。许多人坐拥陛下赎买的‘龙元’,却不知如何营生,终日惶惶。”
崇祯微微颔首,这一切都在他预料之中。他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沉默片刻,忽然转身,声音清晰而坚定:“是时候给他们一条真正的活路了,一条比守着田租更有奔头的活路!”
他回到桌边,手指重重地点在水泥砖和玻璃杯上:“这些,不再是宫中之物,工部秘技。朕要将其公之于众,准允大明的宗室,乃至有实力的士民,开办公司工场,合法生产经营!”
朱聿键和路振飞都吃了一惊。将如此重要的技术公开?
崇祯看着他们,眼中闪烁着一种近乎狂热的光芒:“路爱卿,你即刻会同工部、日月集团,拟定《公司注册令》和《专利授权法》!”
“凡我大明子民,无论宗室士民,皆可依律注册公司,经营工商。”
“至于这水泥、玻璃、粉条制作之法,”他拍了拍那些样品,“由工部设立‘专利司’,明码标价,公开授权!宗室们不是有赎田的‘龙元’吗?让他们拿出来,投资办厂!”
紫禁城·奉天殿 崇祯五年二月初一 大朝会
庄严肃穆的朝会上,当司礼监太监王承恩朗声宣读《准允宗室开办实业诏》和《专利授权法令》时,原本寂静的大殿顿时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嗡嗡声。
许多勋贵和老臣面面相觑,难以置信。
一位白发苍苍的御史忍不住出列,颤声道:“陛下!祖宗之法,宗室不涉四民之业,此为防其与民争利,聚敛生事啊!”
“况且将国之重器(指水泥玻璃技术)轻授于人,恐泄机密,动摇国本!”
崇祯端坐龙椅,面色平静,待老者说完,才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祖宗之法,为的是保朱家江山永固。”
“然时移世易,若固守陈规,坐视宗室坐吃山空,成为国之赘疣,乃至如晋福之辈铤而走险,这才是动摇国本!”
他目光扫过全场,最终落在站在勋贵班列前列的朱聿键身上:“唐王!”
“臣在!”朱聿键大步出列,声如洪钟。
“朕任命你为‘皇家工商督办大臣’,总领宗室实业兴办之事!”
“你告诉朕,若准你开办水泥厂,修筑道路水利;开办玻璃厂,造福民生;扩大粉条工坊,行销南北,你可能做好?”
“可能为朝廷增税,为百姓谋福?”
朱聿键深吸一口气,朗声道:“臣蒙陛下信重,委以封疆重任,深知实业兴邦之理!”
“臣愿为天下宗室先,竭尽全力,办好实业,以报陛下!若做不好,臣甘当军法!”
“好!”崇祯大喝一声,站起身来,“朕要的就是这股劲头!尔等只看到与民争利,却看不到实业兴旺,则货殖畅通,百姓就业,国库充盈!”
“这才是真正的江山永固!”
他看向那位老御史,语气放缓,却更显深沉:“老爱卿,你的忠心,朕知道。”
“但朕问你,是让数十万宗室子弟成为无所事事的囚徒,等着朝廷喂养,最终拖垮大明好?”
“还是引导他们凭本事吃饭,成为朝廷的纳税人、帝国的建设者好?”
老御史张了张嘴,最终无言以对,躬身退下。
北京城·新成立的“皇家专利司”门前 崇祯五年三月
衙门前的告示栏贴出了巨幅的《专利授权章程》,详细列出了水泥、玻璃、粉条等技术的授权费用、生产标准和质量要求。
门外车水马龙,聚集了大量前来打听消息、跃跃欲试的宗室子弟和京城富商。
他们衣着华丽,议论纷纷,脸上充满了好奇、怀疑和兴奋。
一位年轻气盛的镇国中尉挤到前面,大声问衙门口的书吏:“这水泥厂,真个谁都能办?产出之物,朝廷真个收购?”
书吏笑着回答:“这位将军,章程写得明明白白!”
“只要验资合格,缴纳专利费,遵守工部规矩,产品达标,朝廷优先采购,也可自行发卖!陛下金口玉言,还能有假?”
人群中顿时爆发出一阵热烈的议论。许多原本对前途迷茫的宗室子弟,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光芒。
乾清宫暖阁 数日后
崇祯正与郑芝龙之子,新任南洋舰队提督郑成功(此处假设其成年)议事。
王承恩进来低声禀报:“皇爷,唐王爷求见,说是有海外来的稀罕物事呈献。”
朱聿键进来,身后跟着两个小太监,抬着一个箱子。
打开后,里面是精美的南洋香料、犀角、象牙,还有几匹色彩斑斓的西洋布。
“陛下,”朱聿键兴奋地说,“此乃臣……不,是臣家族商队初次南洋之行的微薄所得。”
“臣恳请陛下,准允宗室船队,依《公司令》,不仅经营国内实业,更能扬帆海外,通商裕国!”
崇祯拿起一匹西洋布,仔细摩挲着,眼中精光闪烁。他看向年轻的郑成功:“郑提督,你的南洋舰队,可能为大明商船,保驾护航?”
郑成功单膝跪地,甲胄铿锵:“陛下!舰队锐士,早已渴盼劈波斩浪!”
“臣必肃清海路,让日月旗飘扬四海,让我大明商船,无所畏惧!”
“好!”崇祯放下布匹,斩钉截铁地对朱聿键说,“准了!拟旨,颁布《开海令》,凡我大明注册之公司,无论宗室民间,皆可申请通商海外!”
“由南洋舰队及沿海水师划定安全航线,提供护航!”
他走到巨大的《坤舆万国全图》前,手指从天津、登莱,划过东海、南海,直至那片浩瀚的南洋:“这万里海疆,不该是阻隔,而应是通途!”
“大明的财富,不该只困于这方寸之地!朕的宗室,也不该只做田间的蠹虫,更可成为海上的蛟龙!”
阳光透过窗棂,照在崇祯坚定而充满野心的脸上。
一场将宗室力量引向星辰大海的宏大画卷,就此展开。
通过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赋能”新政,崇祯成功地将帝国内部最不稳定的因素,转化为了推动国家迈向近代化的强大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