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外别墅的短暂放松如同给紧绷的弦上了润滑油,回到市区的天云医药核心团队,以更高的效率投入到新一轮没有硝烟的战斗中。
李凌霄的办公室成了临时指挥部。苏晴带领的技术团队夜以继日,将那份可能对天云不利的Gmp新增附录标准草案逐字逐句剖析,寻找其技术漏洞和不切实际之处。顾清欢则频繁出入相关部委和行业协会,利用她积累的人脉和精准的情报,摸清标准修订背后的推动力量和各方博弈情况。
韩雪瑶的舆论机器再次开动,但这次不再是激烈的驳斥,而是更具策略性的引导。她策划了一系列专题,邀请独立的药学专家、医院药剂科主任甚至资深患者代表,从不同角度探讨“质量与创新的平衡之道”,将公众视线从简单的“药价高低”引向更复杂的“药物可及性、创新激励与质量保障”的多维讨论,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有利于真正创新者的舆论土壤。
慕容雪提供的情报则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她确认了“民生医药论坛”的主要资金来源于一家与多家国际药企有长期合作的知名公关公司,并进一步锁定了几个在国内医药政策圈颇具影响力、且与这家公关公司过从甚密的“专家”和“学者”。
“他们计划在下个月初的‘医药政策与产业发展研讨会’上,联名提交一份政策建议书,核心内容就是呼吁加强对创新药企的‘成本管控’和‘利润限制’,并加快推动那项苛刻的Gmp附录落地。”慕容雪汇报时,语气一如既往的平静,但内容却足以掀起波澜。
“研讨会?这是个机会。”李凌霄眼中精光一闪,“他们想利用这个平台定调子,那我们就在这个平台上,把他们设定的调子砸了!”
他立刻调整部署:“苏晴,你们的技术分析报告要加快,必须在研讨会前完成,并且要做到逻辑严密、证据充分,能经得起最挑剔专家的质疑。清欢,想办法拿到我们参加那次研讨会的资格,不仅要参加,我还要争取到一个主题发言的机会。”
顾清欢点头:“研讨会的主办方负责人与我父亲有些交情,拿到资格和发言机会应该不难。但关键在于,我们的声音能否被认真倾听,能否扭转那些已经被他们影响的人。”
“所以我们需要更有力的武器。”李凌霄看向苏晴,“除了技术反驳,我们还要拿出建设性的方案。他们不是要‘成本管控’吗?我们就展示天云医药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在保证最高质量标准的前提下,有效控制成本的实践和未来规划。要用事实和数据说话!”
任务分配下去,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压力,但也充满了斗志。这是另一种形式的逆袭,不是在股市上翻云覆雨,也不是在舆论场短兵相接,而是在看似枯燥却至关重要的规则制定领域,争夺话语权。
接下来的日子,天云医药的核心团队几乎以公司为家。苏晴的办公室变成了临时实验室和数据中心,她和团队成员们反复核算数据,模拟验证,撰写那份至关重要的技术分析报告。顾清欢则成了“空中飞人”,频繁往返于京城与本市之间,拜访关键人物,了解政策动向,为李凌霄的出场铺路搭桥。
韩雪瑶也没闲着,她利用媒体资源,开始有选择地释放一些关于天云医药精益生产、智能化管理以及患者援助计划的信息,塑造企业“既创新又负责任”的形象,为研讨会上的正面交锋预热。
李凌霄自己则沉下心来,亲自准备发言稿。他不仅要驳斥对手的谬误,更要清晰地阐述天云医药的理念,描绘一个依靠真正创新驱动、惠及患者、又能健康发展的制药企业蓝图。这不仅仅是为了应对眼前的危机,更是为了天云医药长远的发展环境。
研讨会前一天,团队进行了最后一次模拟演练。顾清欢扮演持反对意见的专家,提出各种尖锐问题;韩雪瑶则模拟可能出现的媒体刁难;苏晴负责从技术层面提供坚实支撑。慕容雪虽然沉默寡言,但她提供的关于对手可能采取行动的预警,也让准备更加充分。
演练结束,已是深夜。李凌霄看着略显疲惫但眼神明亮的众人,心中感慨,刚想说什么,顾清欢却微笑着递上一个保温盒:“阿姨知道你们熬夜,特意让人送了夜宵来,大家吃点再回去休息吧。”
保温盒里是热气腾腾的精致点心和小粥,瞬间驱散了深夜的疲惫和紧张。韩雪瑶欢呼一声,毫不客气地开动。苏晴也小口吃着,脸上露出温暖的笑意。连慕容雪都默默拿起了一块点心。
看着她们,李凌霄心中充满了力量。他不再是孤军奋战。
第二天,“医药政策与产业发展研讨会”在京城一家庄严的会议中心举行。会场内座无虚席,来自监管部门、学术界、产业界和媒体的代表济济一堂。气氛凝重而微妙。
果然,会议进行到一半,几位被慕容雪标记过的“专家”相继发言,观点几乎如出一辙,围绕着“创新药价格虚高”、“企业利润需严控”以及“与国际最高标准接轨(特指那份苛刻的附录)”展开,言辞看似公允,实则矛头暗指天云医药这类新兴创新企业。
轮到李凌霄发言时,全场目光聚焦于此。他稳步走上讲台,神态自若,没有急于反驳,而是首先展示了天云医药在“小雨”研发上的巨大投入和取得的突破性疗效,用实实在在的患者受益数据,说明了真正创新的价值。
接着,他话锋一转,直面争议:“我们理解社会对药价的关切,也认同企业需要承担社会责任。但管控不等于限制创新,严标准不等于脱离实际。”
他示意工作人员播放苏晴团队精心准备的ppt,用详实的数据和清晰的逻辑,逐条分析了那份Gmp新增附录草案中存在的“过度保守”、“技术冗余”和“可能显着增加成本却未必提升安全边际”的问题点。他的论述有理有据,不仅指出了问题,还提出了基于风险、更科学合理的替代方案建议。
“……我们认为,标准的制定,应该基于科学、立足国情、促进创新,而不是成为阻碍进步的无形壁垒。天云医药愿意开放我们的实践和数据,与业界同行、监管机构共同探讨,如何建立一套既能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又能激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科学监管体系。”
最后,他抛出了天云医药的“成本优化与可及性计划”,宣布将通过技术创新、流程优化和扩大生产规模,在未来三年内,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将“小雨”的生产成本降低20%,并承诺将部分利润用于设立患者援助基金,切实提升药物可及性。
他的发言,没有激烈的言辞,却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对手论点中的虚伪与不合理,同时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创新企业的担当与远见。
会场出现了短暂的寂静,随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许多中立的学者和产业代表纷纷点头。那几位之前发言的“专家”,脸色则变得有些难看。
在随后的自由提问环节,虽然有尖锐问题,但在李凌霄、以及适时补充技术细节的苏晴、从容应对政策问题的顾清欢共同配合下,都被一一化解。韩雪瑶安排好的几家权威媒体,则对李凌霄的发言进行了重点报道和积极解读。
研讨会结束,李凌霄一行人走出会场,午后的阳光洒在身上,暖洋洋的。
“我们赢了这一局。”顾清欢轻声说,脸上带着如释重负的微笑。
“还没结束,”李凌霄看着远处,目光深邃,“但至少,我们让他们知道,规则,不是他们想怎么定就怎么定的。”
他看了一眼身边并肩作战的伙伴,苏晴眼中闪着自信的光,韩雪瑶兴奋地比着胜利的手势,连慕容雪的嘴角似乎也柔和了些许。
规则之争,首战告捷。但李凌霄明白,这仅仅是漫长征程中的一步。真正的“王炸”,必须在更合适的时机,以更震撼的方式,投向这片看不见硝烟的战场。而那一天,正在悄然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