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天南大学的校园网论坛和各大实体公告栏最显眼的位置,同时出现了一则设计简洁却不失大气的电子公告——《“新风学会”首届会员招募启事》。公告以深邃的星空为背景,点缀着象征希望的萌芽图案,正文用严谨而富有感染力的笔触,阐述了学会“探索能量本质、促进技术革新、服务星球发展”的核心宗旨,明确了会员的权利与义务,并详细列出了报名资格、筛选流程及时间节点。公告末尾,盖着天南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和元祖星科技部教育司的官方电子印章,彰显其合法性与权威性。
这则公告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引力炸弹,瞬间在天南大学校内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热潮。步高峰及其团队在星际论坛上的事迹早已通过媒体传遍校园,成为无数学生心中的榜样;“新风能”理论本身带着神秘而前沿的光环;加之学会刚刚获得星球层面的鼎力支持,被誉为“未来科技之星”。这一切,都使得“新风学会”的首次招新,成为了本学期校园内最受瞩目的事件。
报名系统开启仅一周,收到的有效电子申请就突破了八百份大关,远超步高峰等人最乐观的预期。申请者涵盖了从大一新生到博士研究生各个年级,专业分布更是横跨能源、物理、材料、生物、信息、化学、工程、数学、乃至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数十个领域。这份热情让陈浩等理事既兴奋不已,又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八百多人!我的天!咱们这间临时办公室,搞第一次全体大会怕是都站不下!”陈浩看着后台不断攀升最终定格的数据,忍不住咂舌,既自豪又有些担忧。
“热度高是好事,说明大家认可我们的理念,或者至少充满了好奇。”步高峰的反应却异常冷静,他目光沉静地看着数据面板,“但正因为关注度高,我们才更要精益求精,宁缺毋滥。学会的核心在于‘人’,在于志同道合。我们需要的是真正认同我们探索精神、价值理念,并且具备相应潜力和心性的同道者,而不是仅仅被名气或资源吸引而来的旁观者甚至投机者。”
他早已胸有成竹,与林雪、苏晓等核心成员耗费了大量心血,共同设计了一套层层递进、旨在多维度考察申请者的严谨筛选机制。
第一轮:线上基础知识测试与开放性问卷。
这一轮旨在进行初步的海选,过滤掉那些仅仅是一时冲动或缺乏基本科学素养的申请者。
基础知识测试:题目并非死记硬背的课本知识,而是侧重于考察基础物理学原理的理解、能量学常识、逻辑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面对新问题的分析能力。例如,会给出一个简化版的异常能量场数据,要求申请者推断其可能的原因;或者设置一个存在逻辑陷阱的科技伦理情境,考察其判断力。
开放性问卷:问题设计得更为深刻,直指申请者的内心和价值观。例如:“你如何理解‘能量’与‘文明’演进之间的关系?”“在科技探索中,你认为个人的好奇心、社会的需求与伦理法律的边界应如何平衡?”“假如你主导的一项研究取得了突破,但可能对现有产业造成巨大冲击,你会如何决策?请简述理由。”
这一轮筛选,如同一个粗糙的筛子,刷掉了近一半的申请者。剩下的四百余人,其答卷显示他们至少具备了扎实的科学基础、清晰的逻辑和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
第二轮:小组协作项目模拟。
进入这一轮的申请者被随机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6人,他们需要在指定的48小时内,通过学会提供的专用在线协作平台,共同完成一个名为“微缩城市区域能源系统优化方案”的虚拟项目。项目模拟了一个简化但要素齐全的城市区域,提供了该区域的能源消耗数据、环境参数、技术约束和有限的预算。
步高峰、林雪、苏晓等核心成员并未直接参与,而是作为隐形的“系统观察员”,通过平台后台详细记录每个申请者在团队中的一切行为数据:
参与度与贡献:谁在积极提出想法?谁在默默完善细节?谁在关键时刻提供了关键思路或数据支持?
沟通与协作:是否能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否善于倾听他人意见?面对分歧时,是固执己见、消极回避,还是能理性讨论、寻求共识?
规则意识与创新平衡:是否严格遵守项目设定的规则和流程?在规则范围内,是否能展现出灵活性和创造性?有没有试图寻找或利用规则漏洞的倾向?
领导力与执行力:是否有成员能自然凝聚团队?方案制定后,执行力如何?
这一轮重点考察的是申请者在模拟真实科研环境下的团队精神、实践能力、规则意识和潜在领导力。又一批虽然个人能力不错,但缺乏合作精神、习惯性钻空子或沟通能力存在严重缺陷的申请者被淘汰。最终,一百二十名在团队协作中表现最为出色、综合评分最高的申请者脱颖而出,进入了最终,也是最关键的一轮。
第三轮:步高峰亲自主持的面对面面试。
面试被安排在连续两个周末,借用了理学院几间安静的会议室。步高峰坐在会议室的一端,身旁是林雪和陈浩,一人负责详细记录,一人负责氛围协调和补充观察。窗外秋阳明媚,会议室内的气氛却严肃而认真,仿佛带着无形的重量。
每一位申请者单独进入会议室,面对步高峰那平静却仿佛能洞察人心的目光。面试问题并非考察记忆或知识量,而是精心设计,旨在穿透表象,触及申请者的思维模式、心性品性和内在驱动力。
“请用你自己的语言,阐述你对‘新风能’理论最核心的理解,哪怕只是模糊的感觉或一个比喻。”步高峰的第一个问题,直接考察申请者对学会核心理念的共鸣程度和抽象概括能力。
一位物理专业的男生试图用复杂的公式和场论来解释,步高峰微微点头,但未置可否。
一位生物专业的女生则用生态系统的循环与共生来比喻,认为“新风能”像是试图理解并优化星球自身的“新陈代谢”,步高峰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如果在你的研究过程中,你个人发现了一个能显着提升实验效率,但操作流程可能略微超出安全规范上限,且存在数据记录模糊地带的‘捷径’,你会如何选择?为什么?”这个问题直指申请者的规则意识与科研诚信。
大部分申请者都表示会选择遵守规范,但理由各异。有的出于对安全的恐惧,有的出于对规定的盲从。一位材料学的男生沉思片刻后回答:“我会先评估这个‘捷径’的潜在风险等级。如果风险可控,我会暂停实验,首先尝试与导师或安全委员会沟通,说明情况并申请规范流程的优化或特批。如果无法通过,我宁愿选择更稳妥但更慢的原有流程。因为效率的提升不能以牺牲安全性和数据的严谨性为代价,后者是科研的基石。”步高峰在记录上默默画了一个重点标记。
“你如何看待个人能力的快速提升与团队整体共同成长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考察申请者的格局与协作心态。
许多申请者都谈到了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一位信息工程专业的女生补充道:“个人能力是锋利的刀锋,但团队是挥舞刀锋的手臂和指引方向的大脑。真正的突破往往来自于不同思维的碰撞与协作。我认为,在‘新风学会’,个人的成长应该融入团队的进步之中,一个人的光芒不应掩盖其他人的努力,而应互相照亮。”
“假如,仅仅是假设,未来你通过深入研究,掌握了一种远超常人的、可以对微观能量进行精微操控的能力,你最想用它来做什么?”这个问题最为开放,也最能窥见申请者的初心与抱负。
答案五花八门。有人想制造更高效的能源设备,有人想探索宇宙的奥秘,有人想治疗现在难以治愈的疾病。一位哲学系出身、辅修物理的男生沉默良久,缓缓说道:“我想……试着去‘倾听’更多物质或能量本身的声音,去理解它们内在的‘秩序’。或许,这种能力能让我更接近那个驱动一切的、沉默的源头。至于具体做什么……我可能还没想好,但我觉得,理解本身,或许就是最重要的目的。”这个答案让步高峰的目光停留了数秒。
步高峰没有期待标准答案,他通过申请者的回答,观察其眼神是否闪烁、语气是否真诚、逻辑是否自洽,以及话语背后透露出的真实想法和品性。他的“冥我期”感知虽未主动探查对方思维,却让他对申请者的情绪波动、潜意识的紧张或坦然,有着超乎常人的敏锐洞察。
有的申请者侃侃而谈,言语中充满了对名利的渴望或对技术的功利性追求,被步高峰温和而坚定地请出。
有的申请者虽然紧张得手心出汗,但眼神清澈,回答坦诚,对能量探索抱有纯粹的好奇与热忱,即便有些观点略显稚嫩,也赢得了步高峰的认可。
有的申请者在回答“灰色捷径”问题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坚守底线,并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理由,步高峰会在记录上默默给予高分。
还有的申请者在回答“掌握能力做什么”时,说出了“想帮助像我家乡那样能源匮乏的偏远地区改善生活”,或者“想弄清楚为什么星空会让我感到如此宁静与震撼”这样朴实而动人的答案,让步高峰看到了超越技术本身的、更珍贵的初心。
面试持续了整整四天,步高峰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注和耐心,与每一位申请者进行了深入而平等的交流。他不仅在筛选,也在倾听,在感受,在寻找那些能与他们产生灵魂共鸣、能够真正并肩同行的伙伴。
积分变动提示:基于宿主主导完成“新风学会”首批会员的严格、公正筛选,成功汇聚了一批志同道合、潜力巨大的核心成员,为组织注入了鲜活血液与稳定根基,符合“促进和谐”与“团队领导”核心规则,奖励积分+500。当前积分:-9,886,000。
最终,经过反复比较和艰难抉择,首批三十名会员的名单终于确定。他们来自十几个不同的专业,有沉稳内敛的理论派,有动手能力极强的实践派,有善于组织的社交达人,也有默默耕耘的技术宅;有初出茅庐充满锐气的大一新生,也有基础扎实思维深邃的研究生。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对探索能量本质抱有炽热的真诚,深刻认同或强烈共鸣于学会“探索、创新、责任”的核心理念,并且通过了步高峰设下的、对“心性”与“格局”的严格考察。
在新学期第十周的周一晚上,“新风学会”在协同创新中心三楼那间略显拥挤的临时办公室内,举行了第一次全体会员大会。小小的办公室被挤得水泄不通,后来的成员只能站在门口和走廊。步高峰站在前方,看着下方三十张年轻而充满朝气、眼神中带着期待与坚定的面孔,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与沉甸甸的责任感。
“欢迎各位,正式加入‘新风学会’这个大家庭。”步高峰的声音平和而有力,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从今天起,我们不再是孤军奋战的个体,或是仅有寥寥数人的小团体。我们将成为同行者,一起在这条充满未知、挑战与无限可能的道路上,相互扶持,共同探索,彼此成就。”
他拿起名单,开始逐一念出新会员的名字,并与每一位被念到名字的成员进行短暂的目光交接,点头致意。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他亲自甄选、寄予厚望的同道。
“前路漫漫,或许会有荆棘挡道,有迷雾笼罩,有诱惑环绕,甚至……可能会有挫折与背叛。”步高峰的语气变得凝重,曾经的教训让他无法忘记,也认为有必要在伊始就坦诚告知,“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始终坚守今日之初心,恪守学会之规章,彼此信任,互相砥砺,我们的智慧、汗水与坚持,终将汇聚成足以照亮前路、甚至影响未来的光芒。”
大会结束后,许多新会员仍激动地围在步高峰身边,交流着想法,询问着学会近期的活动安排和研究方向。步高峰耐心地与他们交谈,根据他们各自的专业背景和兴趣倾向,初步分配了不同的兴趣小组和研究方向,并鼓励他们尽快融入,提出自己的想法。
看着这群朝气蓬勃、眼神坚定、已然初步凝聚在一起的新伙伴,步高峰知道,“新风学会”的骨架已经牢固搭起,鲜活的血肉正在注入。首批三十名会员,如同三十颗经过精心筛选、蕴含着无限潜力的火种,虽然此刻光芒尚微,却已聚集在一起,拥有了燎原的潜力。道途之上,他终于不再孤单,一群真正志同道合的同行者,已然聚首,准备与他一同启程,奔赴那星辰大海般的未知领域。而这,仅仅是他构建心中蓝图的又一个坚实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