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高峰的系列讲座在校园内外持续发酵,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不断扩大。“新风能”理论与“新风学会”的影响力,伴随着媒体的深度报道和学生们口耳相传的赞誉,迅速攀升至一个新的高度。然而,这股新兴力量的崛起,不可避免地触及了元祖星学术界固有的格局、认知惯性乃至潜在的利益版图。传统的能源研究领域,那些深耕数十年、理论基础雄厚、与现有庞大能源产业结合紧密的“恒星能优化派”和“高能粒子应用派”,对这个突然冒起、理念迥异且受到星球高层特殊青睐的“新风能”理论,从最初的观望、审视,逐渐转变为公开的、系统性的质疑。
十一月初,元祖星最具权威性、代表主流物理学界声音的学术期刊《元祖物理评论》,在其最新一期的头版位置,刊登了一篇由物理学界泰斗、国家科学院资深院士、元祖星大学终身教授周振华先生牵头,另有三位在能源领域德高望重、着作等身的知名学者联合署名的长篇评论文章——《对“新风能”理论若干基础问题与潜在风险的商榷与思考》。文章措辞严谨,引经据典,逻辑链条完整,从经典物理学的坚实框架出发,对“新风能”理论中关于“宏观气流有序化引导微观能量跃迁”的核心假说,提出了根本性的质疑。
文章指出,“新风能”理论模型在描述能量共振聚焦点时,其预设的局部能量密度,“在数学推演上必然导致超越已知物质稳定极限的数值”,并由此“不可避免地引发空间结构的微幅涟渏效应”。作者们运用成熟的场论和空间物理模型,详细推演了这种涟渏如何“干扰乃至撕裂预设的精密能量收集场”,认为这是该理论“无法在现有物理定律框架内自洽的关键悖论”。文章进一步尖锐地批评“新风能”理论中的几个关键参数“缺乏明确的、可观测验证的物理意义定义”和“可靠的实验标定方法”,最终结论认为,“新风能理论目前仍主要处于哲学构想与定性描述阶段,其科学严谨性、逻辑自洽性与大规模应用可行性均存在重大疑问,亟待更严格的实验检验与理论完善,在当前阶段不宜过度宣传与投入巨额公共资源。”
这篇文章,如同在学术圈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元祖星的学术界、产业界乃至关注科技发展的公众舆论中引发了轩然大波。支持传统理论的学者、专家纷纷在各类平台发声附和,认为周老等人的质疑“切中要害”、“体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些原本对“新风能”抱有好奇或好感的公众和部分学者,也开始动摇、观望,甚至转向质疑;媒体更是闻风而动,各种解读、争论和专题报道充斥版面,将“新风能”推上了风口浪尖。
压力如同实质般骤然压向了步高峰和初创的“新风学会”。
学会内部,陈浩等人义愤填膺,认为这是传统学派在倚老卖老、打压新兴力量。“这些老古董,自己路子走到头了,就见不得别人开辟新路!”陈浩在内部会议上愤愤不平。林雪、苏晓等则更关注如何从学术层面进行有力回应,她们仔细研读对方的文章,寻找逻辑上的可能漏洞或可商榷之处。
步高峰在得知消息并仔细研读了周教授等人的文章后,并未动怒,反而异常平静,甚至带着一丝欣赏。他不得不承认,对方站在经典物理学的立场上,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提出的问题,确实非常专业、深刻,有些甚至是他之前依靠自身特殊能力弥补而未曾深入思考、或在公开理论构建中刻意模糊处理的理论难点。
“质疑是科学进步的阶梯,是理论完善的磨刀石。”步高峰在学会内部紧急会议上,对核心成员们说道,他的声音沉稳,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冷静,“周振华教授他们是严谨的、负责任的学者,他们的质疑并非恶意攻击,而是基于其学术信仰和认知框架的严肃学术争论。这恰恰说明我们的理论开始触及了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如果我们连这些基于现有成熟理论框架的、逻辑严密的质疑都无法回应,那说明我们的理论本身确实存在需要修补和完善的重大缺陷。”
他做出了一个令部分成员感到意外,却让林雪等人暗自钦佩的决定——不通过媒体打无谓的口水仗,不进行情绪化的反击,而是严格依照元祖星《学术争议调解与仲裁条例》以及最高学术委员会的章程,正式向元祖星最高学术委员会提交申请,请求就“新风能理论的科学基础与可行性”召开一场公开的、具有仲裁和辩论性质的学术听证会。申请书中,他明确表示愿意与周振华教授等质疑方,在学术委员会指定的专家评审团和公众监督下,进行平等的、基于事实、逻辑和科学证据的辩论。
这一依法、依规、光明正大、直面核心问题的举动,立刻赢得了许多中立学者和理性公众的好感。最高学术委员会在快速审核了申请材料后,认为此事关乎重大理论方向争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公众意义,迅速批准了申请,并将听证会日期定在了一周后。
听证会当天,会场设在国家科学院最大的报告厅内。厅内庄严肃穆,座无虚席。前排是受邀的学术界代表、相关部委官员和媒体记者,后方则是通过申请入场的各高校师生和关注此事的公众。气氛凝重而紧张,仿佛能听到空气中电流的嗡鸣。
步高峰独自一人坐在辩论席的一方,身着合体的深色西装,面容平静,目光沉静如水。对面,是以周振华教授为首的四位资深学者,他们神色严肃,带着久经沙场的学术威压和审视的目光。主持听证会的是最高学术委员会的副主席,一位以公正和严谨着称的资深学者。
辩论由主席宣布规则后开始。双方各有陈述观点、相互质询和最终总结的机会。
周振华教授首先发言,他声音洪亮,带着老一辈学者特有的铿锵之力,逻辑清晰地再次重申了论文中的核心质疑点,尤其聚焦于“新风能”理论模型在数学上的“不完备性”和关键参数的“不可测性”。他引用了大量经典物理学定律、场论公式和空间物理的成熟模型,论证严密,气势磅礴,如同一座难以撼动的大山,试图从根本上否定“新风能”的理论根基。
轮到步高峰陈述时,他没有急于反驳,而是首先向周振华教授等前辈表达了诚挚的敬意,感谢他们提出的宝贵而深刻的意见,体现了良好的学术风范。然后,他话锋一转,并未局限于在对方设定的经典框架内进行纠缠防守。
“周教授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确实指出了我们理论模型在纯粹经典框架下需要面对和解释的挑战。”步高峰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自信,“然而,科学的发展史,往往也是一部不断突破现有认知边界、修正甚至颠覆旧有框架的历史。‘新风能’的理论基础,或许无法在纯粹的、理想化的经典物理框架内得到完美诠释,因为它尝试描述和利用的,是一种存在于复杂行星尺度、涉及物质、能量、引力场以及更深层次宇宙背景相互作用的‘宏观系统涌现的现象’。”
他调出经过他精心优化、融合了部分从星际交流中获得的先进数学工具(隐去具体来源,以“引入新型数学处理方法”概括)和自身对“气”与“暗”本质理解后重构的理论模型全息投影。这个新模型,虽然依旧包含假设成分,但其数学结构更为优美和谐,内在逻辑也更自洽,尤其是对那几个被质疑的关键参数,他赋予了它们基于“局部空间引力场梯度各向异性”和“宇宙背景介质密度扰动”的、更具物理意义和可测量指向的解释。
“我们引入这些修正项,并非凭空臆造,而是基于对行星实际环境的深入考察,以及对一些被主流模型简化忽略的、微弱但可能具有关键影响的物理效应的考量。”步高峰一边解释,一边进行简洁的数学推演,展示新模型如何能够在不违反能量守恒等基本定律的前提下,通过引入这些“微扰”,使得理论预测的能量密度峰值降低,并且计算出那曾被指责为“理论悖论”的空间涟渏,会因其传播的非各向同性及其与背景场的相互作用,产生额外的、方向性的耗散,从而使其对能量收集场的实际影响大幅降低,降至系统可承受的范围内。
在相互质询环节,面对对方学者连珠炮似的、引经据典的追问,步高峰沉着应对。他不仅运用重构的模型进行推演,更时不时跳出纯理论争论,引用翠星环翠城能量网络的实际案例(属于已公开资料),说明类似的“系统效应”和“背景场相互作用”在星际实践中已被观测和应用,并非天方夜谭。他甚至巧妙地引导对方思考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周教授,各位前辈,如果我们承认,根据现代天文观测,暗物质占据了宇宙质量的绝大部分,那么我们在构建行星尺度的物理模型时,是否应该更审慎地考虑,我们一直依赖的、主要基于可见物质的经典模型,在描述某些涉及巨大空间尺度和复杂相互作用的宏观系统时,可能存在其固有的、尚未被充分认识的局限性?‘新风能’理论的探索,或许正是尝试迈出这审视的一步。”
他的回答,既有扎实的数学推演支撑,又展现了广阔的星际视野,更包含了对物理学根本问题和发展方向的深刻反思,层次分明,立意高远。他并没有完全否定经典物理,而是试图指出其适用范围可能存在边界,并展示了“新风能”理论可能代表的、一种超越现有认知框架的新范式和新方向。
积分变动提示:基于宿主在正式学术辩论中,凭借扎实学识、严谨逻辑与开放态度,成功应对权威质疑,扞卫了理论的合理性并推动了学术争鸣,展现了卓越的学术素养与沟通能力,符合“促进和谐”与“科研创新”核心规则,奖励积分+800。当前积分:-9,884,200。
辩论持续了近三个小时,过程激烈而精彩。当步高峰做完最终陈述,会场内陷入了短暂的寂静,随即爆发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这掌声,不仅是送给他的机智应对和严谨论证,更是送给他在面对权威质疑时表现出的理性、坚韧、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勇气以及开放包容的学术态度。
周振华教授在总结发言时,表情复杂,但之前的锐利和质疑已然缓和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后生可畏的感慨和一丝对未知的审慎开放。他缓缓说道:“步高峰同学,你的回应……以及你提出的这个经过修正的模型,确实……很有启发性,也展现了你深厚的数学功底和非凡的洞察力。”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词语,“虽然我个人依然认为,你的理论中这些新的参数和假设,需要更多、更坚实、更直接的实验观测证据来最终证实,其普适性也需要进一步检验。但是,不得不承认,你的思路非常开阔,数学重构也颇具巧思和自洽性,确实提供了一个在逻辑上可能的解释路径。”
他目光扫过全场,最后回到步高峰身上,语气带着一丝感慨:“或许……确实是我们这些老家伙的思维,在某些方面,被既有的框架束缚得有些紧了。科学的发展,需要像你这样的年轻人,敢于挑战,勇于提出新的可能性。这次辩论,很有意义。”
虽然没有宣布明确的“胜负”,但步高峰凭借其出色的表现,成功地化解了此次由权威发起的重大质疑危机,赢得了学术委员会和在场绝大多数听众的尊重,也让“新风能”理论在经受了一场严格而公开的检验后,不仅没有被打倒,反而因其展现出的创新性、逻辑自洽性和探索勇气,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和更严肃的对待。经此一役,步高峰和“新风学会”的学术地位与社会公信力,得到了实质性的巩固与巨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