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穹”基地主控中心,演习前夜
巨大的电子沙盘上,显示着从青藏高原到东海之滨的广阔区域。沙盘上空叠加着实时卫星云图、风场数据和湿度分布。国家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的首席科学家、同时也是“轩辕”气象干预系统总师的程岚教授,正在向由总参、战区司令部和国防科工局组成的联合观摩团做最后简报。
“明后两天,我们将进行‘轩辕-第三次综合试验’。”程岚的声音冷静而清晰,“目标是在十二小时内,于西部高原‘天穹’基地实施人工造雾,同时在东部‘雷霆’靶场实施人工驱云,为精确制导武器创造无云攻击窗口。”
她指向沙盘:“这不是简单的增雨防雹。我们要验证的,是跨区域、多目标、战术级的气象控制能力。其核心,是‘轩辕’系统对大气物理过程的精确建模与微扰动放大技术。”
第一幕:高原造雾——隐匿的帷幕(演习日,06:00-08:00)
地点: “天穹”基地山谷。
过程: 黎明时分,山谷中湿度接近饱和但无自然浓雾。程岚下令:“启动‘织幕’程序。” 部署在周边山头的数十台地基吸湿性气溶胶发生器开始工作,向空中喷射特定成分的纳米级吸湿粒子。同时,数架运-12改装的气象飞机起飞,在预定高度播撒制冷剂。
效果: 一小时内,山谷中生成并维持了厚度达200米、能见度低于50米的平流雾。正在山谷中机动的红军装甲部队的红外和光学信号被有效遮蔽。无人机侦察画面显示,蓝军侦察单位无法有效识别目标。
战术价值: 程岚解释:“这能在关键地域为我方部队的集结、转移或撤退提供一道‘天然’的隐蔽屏障,极大降低被卫星和空中侦察发现的概率。”
第二幕:沿海驱云——精准的天窗(演习日,10:00-12:00)
地点: 东部“雷霆”靶场上空。
挑战: 靶场上空恰好有片积云,会影响激光制导炸弹的命中精度。
过程: 程岚下令:“启动‘破云’程序。” 位于下风方向的远程微波调温装置向云层底部发射特定频率的微波,提升局部温度,抑制上升气流。同时,无人机向云中播撒凝结核,促使云滴提前形成并降落。
效果: 两小时内,靶场上空的云层明显变薄、消散,形成了一个直径约5公里的“无云窗口”。一架歼-16战机利用这个窗口,使用激光制导炸弹成功摧毁了靶标。
战术价值: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为空中打击、侦察卫星成像创造关键的时间窗口,变‘不可为’为‘可为之’。”
第三幕:系统联动与极限测试(演习日,14:00)
突发情况: 气象雷达发现一股不可预测的强对流云系正朝“天穹”基地移动,可能冲散人造雾。
系统响应: “轩辕”系统迅速计算,提出新方案:在云系来袭路径上提前实施人工降水,消耗其大部分能量和水汽。多架飞机立即升空作业。
结果: 一小时后,强对流云系在抵达“天穹”基地前强度显着减弱,人造雾得以维持。这证明了“轩辕”系统具备一定的区域天气修正能力。
技术核心与伦理辩论:
演示成功后,观摩团内爆发了激烈讨论。
一位战区司令兴奋地说:“这改变了游戏规则!未来登陆作战,我们可以在登陆场制造海雾;防空作战,可以在敌机来袭路径上制造恶劣天气;甚至可以通过影响天气,间接干扰敌方的通信和雷达系统!”
但国防伦理委员会的专家提出了尖锐质疑:“程教授,这种技术如果用于军事,其边界在哪里?人为制造持续干旱或暴雨,是否可能被视为‘气象武器’,违反国际公约?我们如何确保这种力量不被滥用?”
程岚教授郑重回应:“您的问题至关重要。‘轩辕’系统的设计初衷是防灾减灾和保障重大活动。即使是军事应用,我们也严格限定于‘战术级’、‘短时性’和‘有限范围’的干预,旨在为军事行动提供便利,而非制造大规模气象灾难。我们拥有严格的使用审批流程和伦理审查机制。掌握这种技术,是为了防止他国滥用,并确保在必要时,我们拥有反制的能力。”
章节结尾:
演习结束,西部的高原雾霭渐渐散去,东海的天空重现晴朗。但所有参与者心中都清楚,人类控制天气的古老梦想,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成为现实。这种能力,如同所有强大的技术一样,既是守护之盾,也可能成为毁灭之剑。
程岚站在控制中心巨大的落地窗前,望着恢复平静的天空,对身边的助手说:“我们揭开了‘天时’的一角。但越是如此,越要对自然保持敬畏。我们的责任,是确保这份力量,永远用于守护而非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