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号”的牺牲,如同一曲悲壮的交响,在冰冷的宇宙真空中华丽奏响,然后戛然而止。它以自身彻底的、结构性的解体为代价,精确地、毫厘不差地撞击在“精卫号”的侧翼预设位置。巨大的动量被传递,自杀飞船的航向发生了那被计算好的、微小却至关重要的偏离。它带着未尽的疯狂与毁灭,擦着星桥空间站最外缘的通讯天线阵列呼啸而过,最近距离不足五百米,激荡起的微弱碎片流如同死神掠过时扬起的衣角,叮叮当当地敲击在空间站的外壳上,奏响着一曲劫后余生的、令人心悸的安魂曲。
空间站内部,那持续了二十多分钟的、撕心裂肺的红色警报和死亡倒计时,终于平息。控制中心内,死一般的寂静持续了数秒,随即被一种近乎虚脱的、混杂着哽咽与沉重叹息的复杂情绪所取代。没有人欢呼,只有劫后余生的茫然与对那艘沉默牺牲的无人运输船的无声敬意。压力骤然解除,许多人几乎瘫软在座椅上,才发现自己的内衣早已被冷汗浸透。
江少鹏松开了紧握门框、已经僵硬的手指,长长地、颤抖地吐出了一口浊气。他还活着,空间站还在,希望……还在。但马库斯那绝望的咆哮和“晨曦号”无声的湮灭,如同烙印,深深刻在了他的意识里。
然而,危机并未完全解除。
“精卫号”虽然偏离了核心撞击轨道,但其近距离掠过时,自身崩解以及被撞击产生的部分高速碎片,如同一片无形的弹雨,横扫过了空间站朝向撞击方向的一侧。
损害报告很快汇总到控制中心:
【L2区外部传感器阵列,百分之三十损毁。】
【Z-7号对接口舱门,结构变形,密封性下降。】
【核心生命维持系统,运行正常。】
【……】
【主要能源供应:北翼太阳能帆板矩阵,遭受多次贯穿性撞击,光电转换效率下降至基准值的百分之四十一,且存在结构性疲劳风险。亟需维修。】
北翼太阳能帆板矩阵!那是空间站赖以生存的、如同植物叶片般汲取恒星能量的重要器官。效率骤降超过一半,意味着空间站将不得不立即进入全面的能源管制状态,非核心区域照明降低,部分科研项目暂停,循环系统功率下调……长期下去,将严重影响空间站的运行能力乃至生存底线。
维修,刻不容缓。
很快,一支由人类工程师和机器人工程师混编的紧急维修小组被组建起来,通过气闸舱,搭乘工程艇,前往受损的北翼帆板区域进行实地勘察。
星桥空间站的维修舱内,气氛与之前危机时的凝重大相径庭,却呈现出另一种形式的紧张。巨大的全息投影上,展示着受损太阳能帆板的详细扫描图,红色的损伤标记如同丑陋的伤疤,遍布在那些原本整齐排列的深蓝色光伏板上。
以高级工程师安娜·科尔森为首的人类工程师团队,和以代号“逻辑节点7b”为首的机器人工程师团队,分别站在投影两侧。安娜是一位经验丰富、以解决实际问题着称的女性,脸上还带着些许劫后余生的苍白,但眼神已经恢复了工作时的专注与锐利。7b则保持着机器人典型的冷静姿态,光学镜头不断微调着焦距,扫描着损伤数据。
“情况很明确,”安娜率先开口,手指点向几处最严重的结构支撑点损伤,“这里,这里,还有这里,承重桁架出现了裂痕和变形。我们需要立即进行加固焊接,防止在后续调整姿态时发生二次断裂。我建议使用我们携带的快速固化复合金属填充剂,配合便携式激光焊枪,可以在两小时内完成初步加固,先稳住结构。”
她的方案基于人类工程学长期积累的经验,强调速度和对整体结构稳定性的快速恢复。
7b的合成音平稳地响起:“分析认可结构风险。但质疑提议方案。快速固化复合金属填充剂与原有帆板支撑结构的合金型号存在百分之三点七的热膨胀系数差异。在太空极端温度循环环境下,此差异可能导致长期微应力累积,形成新的疲劳点。建议方案:使用标准库存的、与原材料完全一致的L-38号特种合金焊条,进行完全熔透焊接。虽耗时较长,预计需要六个工作小时,但可确保修复部位与原结构寿命同步。”
机器人的方案基于绝对的参数匹配和长期可靠性,追求的是理论上最完美的修复效果。
安娜眉头微蹙:“7b,我理解你对参数完美的追求。但我们现在面临的是能源危机!空间站需要尽快恢复电力供应。六个小时?这意味着我们要在低功耗模式下多待很久,许多关键实验都会受到影响!那百分之三点七的差异,在可预见的运营周期内,根本不会造成实质性威胁!我们需要的是效率,是在保证安全前提下的最快解决方案!”
“效率不能以牺牲长期结构完整性为代价。”“逻辑节点7b”毫不退让,“‘可预见的运营周期’是基于过往数据模型的推测,存在不确定性。而材料参数不匹配是确定性风险。根据《星际设施维护安全准则》第1174条……”
“别跟我提那些死板的条款!”安娜有些恼火地打断,“那是为理想情况写的!我们现在是在处理紧急状况!需要的是灵活变通!”
争论的焦点,从宏观方案迅速下沉到令人瞠目结舌的细节。
例如,关于更换一块被击穿的光伏板时,固定其边框所使用的螺母规格。
人类工程师拿起一个从备用件中找出的、标号为m6的标准高强度螺母:“就用这个,通用性强,扭矩数据明确,安装快捷。”
机器人工程师立即扫描了螺母,并提出异议:“此螺母精度等级为6G,与原设计要求的6h等级存在微小公差带差异。建议使用库存中精度等级为6h的对应型号,以确保受力均匀,避免局部应力集中。”
安娜几乎要抓狂:“6G和6h在这种非核心受力部位的区别微乎其微!为了这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精度差异,我们要花额外时间去仓库深处翻找特定型号的螺母?这值得吗?”
7b:“精度标准的存在即有意义。任何偏离设计规范的维修,都是对整体系统可靠性的潜在妥协。”
再比如,关于铺设临时电缆绕过受损区域时的走线路径。
人类工程师团队根据空间站结构和个人经验,规划了一条距离最短、拐弯最少的路径,“这样损耗最小,安装最快。”
机器人工程师团队则基于完整的空间站三维模型和电磁兼容性数据库,提出了一条绕行稍远、但完全避开所有敏感设备和潜在干扰源的路径,“该方案可将电磁干扰风险降低至十万分之一以下,符合最优安全标准。”
“十万分之一的风险?为了这个,我们要多耗费十五米珍贵的超导电缆和至少额外半小时的安装时间?”安娜感觉自己的太阳穴在突突直跳。
“风险概率虽低,但一旦发生,后果严重。预防性措施是必要的。” 7b的回答依旧滴水不漏。
类似的争论,在维修方案的每一个环节上演。从焊接参数的设定,到检测仪器的校准,甚至到工程艇的对接角度……
辩论从控制室延伸到工程艇内部,再延伸到舱外维修现场的加密通讯频道里。数日过去了,维修工作进展缓慢得令人焦虑。能源管制下的空间站,灯光昏暗,部分区域温度也开始下降,科研团队怨声载道。每一次人类工程师试图加快进度,都会被机器人工程师以严谨到近乎刻板的数据和规则所阻止。
江少鹏透过观测舱的窗户,能看到远处那如同巨大翅膀的太阳能帆板上,维修人员的身影如同缓慢移动的蚂蚁。他能想象到那看似平静的维修现场之下,正在进行着怎样激烈而琐碎的理念冲突。
这不再是关乎存亡的宏大危机,而是文明深度融合过程中,必然遭遇的、具体而微的摩擦。是经验主义与绝对理性、灵活应变与恪守规范、追求效率与保障完美之间的天然鸿沟。这道鸿沟,并非源于恶意,而是根植于两个文明数十年独立演化所形成的、截然不同的思维范式和技术路径。
“星桥”连接了两个世界,但要真正融合它们的血脉,需要跨越的,远不止物理上的距离。这日常的、琐碎的、一个螺母规格引发的争执,其解决的难度,或许并不亚于应对一次自杀式的撞击。它考验的是耐心,是理解,是妥协的智慧,是在坚持与放弃之间,找到那个属于“星桥”的、独一无二的平衡点。
技术鸿沟之上,是否能架起理解的桥梁,将决定这座空间站,乃至两个文明的未来,能否真正稳固地运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