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公寓,林知意将自己抛进柔软的沙发,黑暗中,只有窗外城市的霓虹灯影在天花板上投下变幻的光斑。身体是疲惫的,大脑却异常清醒,如同被投入冰水后又强行拉紧的弦。陆延舟那句“重新追求”和她的“三个条件”在脑海里反复回响,像两股力量在角力,拉扯着她的神经。
她强迫自己不去深究那背后翻涌的情感暗流,将注意力强行拉回到现实。无论陆延舟的个人意愿为何,新事业部的筹建已是箭在弦上,这是她不容有失的战场。她打开笔记本电脑,冷白的光照亮了她略显苍白的脸,她开始着手整理核心团队的初步名单和资源需求清单,用繁重而具体的工作来填满思绪的每一寸空隙,不给那些纷乱的情绪任何可乘之机。
接下来的几天,林知意进入了近乎封闭的高强度工作状态。她谢绝了大部分非必要的社交,将自己埋首于技术文档、市场分析和人事档案之中。与陆延舟的沟通严格限定在工作层面,通过邮件和正式的工作会议进行。她刻意保持着距离,严格执行着自己定下的“第一条件”。
陆延舟那边,果然如他承诺的那般,表现得无可挑剔。他高效地协调着延舟科技内部的资源,将她所需的权限一一开通,预算也按照协议迅速划拨到位。在工作讨论中,他永远是那个思路清晰、资源丰沛的合伙人,提出的建议专业且富有建设性,没有丝毫逾越。他甚至主动避免了一些非必要的单独接触,将许多沟通交由了指定的对接人。
这种绝对的尊重和专业,起初让林知意稍稍安心,但渐渐地,心底又泛起一丝连她自己都未曾察觉的……异样。他仿佛真的将那条界限刻入了行为准则,纹丝不差。
一周后,新事业部的临时办公场地确定下来,位于cbd另一栋新兴的智能写字楼,与延舟科技总部保持着一段恰到好处的距离,象征着它的独立地位。装修方案由林知意全权审定,风格现代、开放,强调协作与创新,与她之前在海外主导的“星尘计划”实验室风格一脉相承。
这天下午,林知意第一次以事业部负责人的身份,踏入还在进行最后收尾工作的新办公室。空气中还弥漫着些许新材料的气味,但开阔的空间、充足的采光以及正在紧张安装的智能办公设备,已经能窥见未来的雏形。
让她微微有些意外的是,陆延舟也在。他正站在落地窗前,背对着门口,似乎在检查窗外景观的视野。听到脚步声,他转过身来。
他今天穿得比平时稍显休闲,深灰色的羊绒衫搭配同色系长裤,少了几分商场的凌厉,多了几分沉稳内敛。看到林知意,他脸上露出一个恰到好处的、属于合作伙伴的微笑。
“林博士,来看看场地?感觉如何?”
“陆总。”林知意微微颔首,目光扫过空旷的办公区,“基本符合预期,剩下的就是设备和团队的进驻了。”
“按照你的要求,所有的硬件采购和网络部署都在按最高标准进行,预计下周可以完成初步调试。”陆延舟走上前几步,与她并肩站立,目光同样巡视着这片即将被赋予新生命的空间,“这里以后就是你的‘独立王国’了。”
他的用词很谨慎,带着鼓励,也保持着距离。
“是‘我们’共同的事业部。”林知意纠正道,语气平静无波。她时刻提醒着自己,也提醒着他,这里的合作关系本质。
陆延舟从善如流地点头:“当然。”他顿了顿,像是忽然想起什么,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拿出一个扁平的文件袋,递给林知意,“对了,这是你要的,关于北美‘清源实验室’那篇博弈论模型的更详细的技术解析报告,以及我们研究院内部做的几组模拟数据对比。可能对你完善能源调度算法有帮助。”
林知意微微一怔,接过文件袋。她只是在几天前的一次视频会议中随口提了一句对这个模型的兴趣,没想到他不仅记住了,还不动声色地弄来了更深入的资料。
“谢谢。”她低声道,指尖触及文件袋光洁的表面。
“不客气,分内之事。”陆延舟语气自然,仿佛这真的只是一次再普通不过的工作支持。“另外,你之前提到的那几位有意向从海外回来的技术专家,人力资源部已经初步接触了,反馈比较积极。具体的面试安排,等你这边时间确定。”
“效率很高。”林知意由衷地说。延舟科技平台的支持,在具体事务的推进上,确实展现出了强大的能量。
“应该的。”陆延舟看了看手表,“我接下来还有个会,就先走了。这里有任何问题,直接联系项目负责人。”他指了指不远处正在指挥工人安装线路的一位年轻经理。
“好。”
陆延舟再次对她点了点头,目光在她脸上短暂停留了一瞬,那里面似乎有某种克制的情绪一闪而过,快得让人无法捕捉,随即他便转身,步履从容地离开了。
林知意站在原地,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电梯口,这才低头,打开了那个文件袋。里面是厚厚一叠打印整齐的资料,不仅有详细的文字分析,还有精心绘制的图表和数据对比,显然花费了不少心思。这份“分内之事”,做得未免太过周到和……贴心。
她捏着纸张的边缘,指腹感受到微凉的触感,心里那丝异样的感觉再次浮现。他严格遵守着她的条件,没有丝毫越界,却总能在这些工作的细节处,让她感受到一种超越普通合伙人的、细致入微的关注和支持。
这种感觉很微妙。像春雨,无声无息,却能渗透土壤。
她甩甩头,将这份杂念抛开,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在手中的资料上。无论如何,这份资料对她确实很有价值。
接下来的日子,林知意更加忙碌。核心团队的搭建进入了关键阶段,她亲自面试了数十位来自全球各地的顶尖人才,技术背景、项目经验、团队协作能力、甚至文化契合度,她都一一严格把关。陆延舟那边提供了充分的人力资源和背调支持,但在最终人选的决定上,他完全放手,给予了百分百的尊重。
偶尔,在连续几天的高强度工作后,林知意深夜离开临时办公室时,会发现自己常坐的那辆专车的后座上,不知何时多了一个保温袋,里面是温度刚好的养生粥或汤品,没有任何署名,但来源不言而喻。第一次发现时,她蹙眉犹豫了许久,最终还是没有拒绝。她确实需要这些来维持透支的体力。他只是用这种沉默的方式,履行着他“不能影响正常生活安排”前提下的关心。
还有一次,她无意中向对接人提起某个特定型号的实验设备采购遇到了瓶颈,可能影响初期的研发进度。第二天,那台设备就奇迹般地出现在了新办公室的实验室区域,调试人员已经就位。她问起,对接人只说是“陆总协调了特殊渠道”。
他像一道无声的影子,在她构建事业版图的身后,精准地填补着那些需要资源和力量支撑的角落,却从不居功,从不打扰。
这种沉默而强大的支持,与过去那个习惯于主导一切、甚至有时会忽视她个人意愿的陆延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林知意不是铁石心肠。她能感受到这份改变的重量。高筑的心墙依旧在,但墙内的土地,似乎正在被这些点滴的、持续的行动,一点点滋养着。
这天傍晚,林知意终于敲定了事业部第一批核心团队的最终名单,共计十五人,无一不是精兵强将。她将名单发送给陆延舟备案,算是完成了筹备阶段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邮件发送成功后不久,她的私人手机响了一声,是一条新信息。
来自陆延舟。
内容依旧简洁克制:“团队名单已阅,很棒的选择。恭喜,林博士。”
公事公办的语气。
但在信息的最下方,还有一行小字,仿佛不经意地添加:
“注意休息。另,楼下‘默然’花店今日新到的白色洋兰,品相极佳。”
林知意看着这行字,愣住了。
“默然”花店,是她很多年前,和他还在一起时,偶尔会去的一家小花店。她喜欢那里安静的氛围和店主挑选花材的独特品味,尤其喜欢那种叶片翠绿、花瓣舒展的白色洋兰。她甚至不确定,那家小花店是否还在原处。
他记得。
他甚至知道,她喜欢白色洋兰。
他没有送花到她办公室,那太过显眼,违背了“第一条件”。他只是告诉她,那里有她喜欢的花,品相极佳。
去不去,买不买,决定权完全在她自己。
这是一种……极其克制的示好。小心翼翼,却又无比精准地,触碰到了她内心某个柔软的角落。
林知意握着手机,站在已然华灯初上的落地窗前,看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河,久久没有动作。
窗外是这个庞大而冰冷的都市,窗内是她刚刚打下基石的新事业。
而那条简短的信息,像一颗被小心翼翼放置在棋盘一角的白子,安静,却带着不容忽视的存在感。
它似乎在无声地提醒着她,在那条泾渭分明的事业线旁边,另一条并行的轨道,也正在他沉默而执着的铺设下,悄然向前延伸。
共同创立新事业部,不仅仅是商业上的联手。
似乎,也开启了某种……更为复杂的,关于信任与情感的重建之路。
这条路才刚刚开始,布满了她亲手设下的路障与警示牌。
而他,正以一种她从未预料到的耐心与方式,开始了他的跋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