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平稳地行驶在夜色中,车厢内一片寂静。林知意靠在椅背上,侧头望着窗外飞速掠过的流光溢彩,心中却不像表面看起来那般平静。答应让他送自己回去,这个简单的决定,仿佛在两人之间那层坚冰上,敲开了一道细微的裂缝。她不再急于用冷漠和距离将他推远,而是允许了这种略带试探性的靠近。
陆延舟同样沉默着,专注地看着前方的路况,只是握着方向盘的修长手指,偶尔会无意识地收紧一下,泄露了他内心并非全然的镇定。他没有试图寻找话题,没有播放音乐,只是将这片安静的空间完完整整地留给她,也留给自己。
这是一种与过去截然不同的体验。过去的陆延舟,若是与她独处,要么是充满掌控欲的安排,要么是因争执而生的冰冷对峙,很少有这样……纯粹的、带着彼此尊重意味的共处时刻。
车子停在公寓楼下。林知意解开安全带,低声道:“谢谢。”
“不客气。”陆延舟回应,目光落在她脸上,在车内昏暗的光线下,他的眼神显得格外深邃,“早点休息。”
林知意推门下车,没有立刻离开,而是站在车边,微微弯下腰,透过降下的车窗看向他。夜风吹拂着她的发丝,带着深秋的凉意。
“你也是。”她说。
很简单的三个字,却让陆延舟的瞳孔几不可察地收缩了一下。他看着她,看了好几秒,然后才缓缓点头:“好。”
林知意直起身,转身走向公寓大门。这一次,她没有回头。
陆延舟一直目送着她的身影消失在玻璃门后,才缓缓升上车窗。他靠在椅背上,闭上眼,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胸腔里那颗沉寂了太久的心脏,似乎终于重新感受到了鲜活的、带着暖意的跳动。
她允许他送她回家。
她对他说明早休息。
她没有再竖起全身的尖刺。
这细微的变化,对他而言,却如同在漫漫长夜里,终于窥见了一丝曙光。
* * *
接下来的日子,一种新的模式在两人之间悄然形成。
工作上,他们依旧是配合默契的合伙人。陆延舟恪守承诺,绝不干涉事业部内部的具体运营,但他会像一个最敏锐的雷达,时刻扫描着外部环境,将那些可能对林知意和她的团队产生影响的信息——无论是竞争对手的动向、政策法规的变化,还是潜在的合作机会——精准地、及时地传递给她。他提供的不仅仅是信息,往往还附带着他基于多年商业经验所做的、点到即止的风险提示或机会分析,供她参考决策。
而林知意,也渐渐习惯了这种支持。她会认真听取他的建议,但最终的决策权,始终牢牢握在她自己手中。他们之间关于工作的沟通,高效、理性,建立在彼此专业能力的认可之上。
生活上,陆延舟的“关心”变得更加不着痕迹,也更加……成熟。
他不再送粥到办公室,而是通过助理,将“膳坊”那位擅长药膳的老师的联系方式,以及几张据说是“朋友推荐”的、注重食材和营养搭配的私房菜馆名片,放在了林知意的办公桌上。没有附言,没有强调,仿佛只是处理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林知意看到那些东西时,沉默了片刻,然后将它们收进了抽屉。她没有去联系,但也没有扔掉。偶尔工作到太晚,胃部隐隐不适时,她会想起那张名片,心底会掠过一丝极淡的、连她自己都不愿承认的暖意。
还有一次,林知意在朋友圈随手转发了一篇关于某个冷门古典音乐作曲家的乐评,没有任何配文,只是习惯性地记录。第二天,她的办公桌上,多了一张黑胶唱片,正是那位作曲家鲜为人知的一部室内乐作品,品相极佳,同样没有任何署名。
她拿着那张沉甸甸的、带着时代印记的唱片,指尖感受到黑胶独特的质感,心情复杂。他记得她多年前偶尔提及的音乐偏好,甚至能精准地找到如此小众的版本。这种关注,早已超越了普通合伙人的范畴,细腻得令人心惊,却又被他用这种沉默的、不留痕迹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她连拒绝都显得矫情。
她将唱片带回了公寓,放在唱机旁,却一直没有播放。
他们不再有像上次科技园区那样“意外”的肢体接触。陆延舟将距离保持得恰到好处,仿佛那个夕阳下的牵手,真的只是一个被风吹散的梦。
但林知意能感觉到,某种东西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之间那种紧绷的、一触即发的张力,正在被一种更为舒缓的、甚至带着一丝若有若无默契的气流所取代。
这天,事业部召开季度战略复盘会。会议结束后,几个核心成员围着林知意,还在兴奋地讨论着下一个阶段的技术路线。林知意耐心地解答着,脸上带着专注的神情。
陆延舟坐在会议桌的另一端,没有参与讨论,只是安静地听着,目光偶尔掠过林知意神采飞扬的侧脸,眼神深沉难辨。
这时,林知意的助理匆匆走进来,低声在她耳边说了几句。林知意的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随即恢复平静,对围着的团队成员说:“今天的讨论先到这里,大家按照刚才确定的方向,各自去准备详细方案吧。”
团队成员陆续离开。会议室里只剩下林知意和陆延舟,以及那位面露难色的助理。
“林博士,‘启明资本’的王总刚才来电话,他明天临时有急事要出国,希望将原定后天下午的项目说明会,提前到……一小时后。”助理语气有些焦急,“这太仓促了,我们准备的资料……”
“启明资本”是事业部下一个重要融资计划的潜在领投方,其创始人王总以挑剔和难以约见着称。这次临时变卦,打乱了所有部署。
林知意沉吟片刻,眼神锐利起来:“通知项目组,十五分钟后,小会议室集合,进行会前预演。把所有核心资料再过滤一遍,突出重点,剔除冗余。”
“是!”助理立刻转身去安排。
林知意这才抬眼,看向一直沉默的陆延舟。
陆延舟迎上她的目光,无需她开口,便已然明了情况。他站起身,走到她身边,声音低沉而平稳:“王启明这个人,看重两点:一是技术的绝对领先性和壁垒,二是团队的执行力和应变能力。他临时变卦,未必全是坏事,或许正是一个展示你们团队韧性的机会。”
他没有问“需不需要帮忙”,而是直接提供了对关键人物性格的洞察,以及应对这种突发状况的战略思路。
林知意心中微动,点了点头:“我明白。”她深吸一口气,眼神重新变得坚定而冷静,“仓促有仓促的打法。”
她拿起自己的笔记本和资料,准备立刻去小会议室。
“我跟你一起过去。”陆延舟忽然说道。
林知意脚步一顿,有些意外地看向他。按照他们之前的约定,他并不直接参与这类具体的项目会议。
陆延舟看着她,眼神坦荡:“我不发言,只作为延舟科技的代表列席。有时候,资方看到平台方的重视,能增加一些信心。”他顿了顿,补充道,“当然,如果你觉得不合适,我可以不进去。”
他将决定权完全交到了她的手上。
林知意看着他,看着他眼中那片沉静的、毫无侵略性的支持。她知道,他说的有道理。王启明那样级别的投资人,看到陆延舟亲自陪同,所传递的信号是不同的。
此刻,她没有时间去纠结那些细微的公私界限。赢得“启明资本”的支持,对事业部至关重要。
“好。”她没有犹豫,点了点头,“一起。”
陆延舟眼中闪过一丝几不可察的柔和,跟在她身后,一同走向小会议室。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如同打仗。林知意带领核心团队,以惊人的效率重新梳理了宣讲逻辑,调整了演示材料。陆延舟果然如他所说,全程沉默地坐在会议室的角落,像一个安静的背景板,但他存在本身,就无形中给整个团队注入了一种沉稳的力量。
会议开始,面对王启明尖锐甚至有些刁钻的提问,林知意应对得从容不迫,技术细节信手拈来,商业逻辑清晰透彻,整个团队展现出的专业素养和凝聚力,让原本因为时间仓促而有些漫不经心的王启明,眼神渐渐变得专注和认真起来。
会议结束时,王启明虽然没有当场表态,但离开时与林知意握手的时间,明显比来时长了片刻,语气也郑重了许多:“林博士,你们团队,让我印象深刻。期待后续的沟通。”
送走王启明,团队成员都难掩兴奋。林知意也微微松了口气,紧绷的神经松弛下来,才感到一阵疲惫袭来。
她转过身,看向一直安静坐在角落的陆延舟。
他站起身,走到她面前,目光落在她略显疲惫但眼神依旧清亮的脸上。
“很精彩。”他低声说,语气是纯粹的赞赏。
“谢谢。”林知意回应,这一次,她的道谢里,少了几分客套,多了几分真诚。她看着他,忽然发现,不知从何时起,他们之间已经可以如此自然地并肩应对挑战,可以如此平静地分享成功的时刻。
没有刻意的靠近,没有情感的绑架,只有基于共同目标和彼此能力的、**更成熟的相处**。
这种感觉,陌生,却让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与安定。
陆延舟看着她眼中那抹细微的、连她自己都未曾察觉的依赖和信任,心底那片荒芜了许久的土地,仿佛终于迎来了甘霖。
他知道,冰封正在消融。
春天,或许真的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