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核心矛盾(德法仇恨、资源分配不均)通过1917年谈判被提前化解:德获得中东石油、非洲矿产份额,无需通过战争扩张;法收回资源利益,复仇情绪减弱;大英主导的“国际和平协调会”能仲裁冲突,避免矛盾激化。
世界格局发展:从“两极争霸”转向“多极制衡”
欧洲格局:英、德、法形成“三角制衡”,德因资源稳定未走上法西斯道路,成为欧陆经济强国;法依托资源重建工业,保持欧陆影响力;大英通过“协调会”维持殖民体系和全球话语权,三者互相牵制,无单一国家独大。
美苏弱化:美国因未获核心资源份额和国际话语权,经济霸权向政治霸权转化受阻,沦为“区域强国”;苏俄受地缘牵制和资源限制,无法大规模输出意识形态,仅维持本土影响力,“两极格局”彻底消失。
金夏国势力崛起:控制东南亚资源(橡胶、锡矿、石油),成为“协调会”外的关键力量,一边依托英德“大哥”保障安全,一边通过资源贸易平衡各国实力,成为多极格局中的“隐形制衡者”。
与原历史轨迹的差异:完全走向两条线
原历史的“法西斯崛起-二战爆发-两极争霸”主线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资源制衡-多极共存”的新主线。殖民体系崩溃速度放缓(英国主导下更稳定),科技发展方向改变(各国无需为战争竞速研发军事科技,民用科技或更发达),没有冷战、没有美苏争霸,世界格局更依赖“资源分配平衡”而非“意识形态对抗”。
亚洲的局势因受到了国际和平协调会的关注和施行的经济封锁。
再加上金夏国对樱花的海上封锁,已经持续了半年,彻底断了樱花所有商业进出。
为此金夏国和美的外交关系已经走了裂痕。
由于金夏国的几批大量的援助,国 工双方的实力增强。
不断的反攻给了樱花很大的压力,再加上之前被陈阳的轰炸。
截止7月份,樱花显露出徒劳之势,无力发动主动进攻。
已有败亡之相,国内的经济也会拖垮他们的。
月底,第五批战争物资再次援助给两党。
反攻的号角已经在华中、华北吹响了,两党都在制定大规模的反攻战事。
8月1日,经大英同意,陈阳下令海陆空三军,对湾湾和琉球进军。
彻底解放湾湾和琉球交给。
陈阳和首相艾伯特·哈尔商议琉球的问题。
1.琉球及南北的岛屿必须全部拿下来,以后作为琉球省的存在。
2.琉球土地上存在的樱花国人全部迁移走,心向往樱花的也移出去。
3.用时5年时间,大力发展建设。
4.海陆空三军以后驻防,发展军事基地。
5.安排新移民过去(主要是西亚人、南美人),那边很多都想加入金夏国。
6.以后把琉球打造成文化、旅游、贸易、金融等,以最低的关税吸引更多的资本注册公司。
7.明日首相艾伯特·哈尔出访欧洲,和英、法、德商议出兵樱花和战后的利益划分。
还有派外交人员去华夏,和两党去谈,看看他们对战后的利益划分有什么想法。
夜晚,陈阳驾驶轰炸机对樱华的海军军舰、航母等轰炸。
航空弹、高爆弹、bl弹、汽油d等等都被精准投下。
看着下方一片火海,他才去往下一地。
一个晚上,樱花的所有港口都被他光临一遍。
陈阳估计至少樱花75%海军力量,被销毁殆尽。
两天后,华夏的全面大反攻全面打响。
因为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如果不加快。
战后的利益划分,那就不是他们能参与的了。
为此,答应援助20艘各类军舰给他们。
20号,五国正式对樱花宣战。
月底,进攻樱花本土的战争打响了。
由于汉斯·韦伯元帅向陈阳说明了此次把樱花战场作为检验三军实力。
所有陈阳没做提前搞大动作,不过还是把樱花80%的战机的战机收走了。
截止9月底,樱花国的大部分地区被拿下,其他只是时间问题。
10月10日,樱花正式签署投降书。
为什么这么快呢?主要是因为他们收到了最后通牒。
不投降,就会选择轰炸皇宫和内阁、国会、企业等。
几天后,几国代表签署了正式协议。
金夏国拿下北海道和琉球及岛屿,法兰西拿下北部地区。
大英拿下中部地区,德意志拿下南部地区,华夏拿下九州地区和四国地区。
另外樱花的部分工业、军工、及其他产业,用于补偿华夏。
半岛问题不加以干涉,由他们自行解决,但需要大英的监督。
20号,金夏国内阁会议上。
陈阳把北海道的发展定为农业、养殖、林业、渔业等。
主要为我们提供养分,所以必须设立永久军事基地。
北海道的主权还是樱花的,待大国之间的对抗结束后归还。
因国际和平协调会要求,金夏国必须牵制大俄,所以政策上需要改变。
外交部要会同华夏政府向国际和平协调会提出请求。
《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是历史上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割占了华夏大量领土,这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
要展现华夏人民对失去领土的痛心,以及为收复领土所做的努力等。
由华夏政府提供资料和依据,与大俄进行交涉,要求尊重当地民众的意愿,让外东北和海参崴回归华夏。
12月12日,在“远东和平会议上”,几方经过一个多月的博弈。
大俄以“尊重历史遗留问题”为由,正式将外东北及海参崴归还华夏;作为交换,金夏国与英法德兑现经济援助承诺,大俄则在欧洲事务上对英法德做出微小让步(如承认其在东欧的影响力),实现“各方利益平衡”的结局。
至于为什么这么顺利,主要因为此时的大俄面临着**“大清洗”后遗症+农业危机+国际孤立**三重困境。
1.政治与军事内伤:“大清洗”的余波未平;
2. 经济与粮食危机:集体化的长期恶果,两次严重的大饥荒后劲太大;
3. 国际孤立:被英法德封锁的“边缘者”;
还有金夏国牵头的“三重施压+利益交换”;
1. 法理先行:借国际组织打“不平等条约牌”
2. 经济封锁:精准打击大俄的“命门”;
3. 军事威慑:“围而不打”的压力展示;(英法德在西威慑,金夏国在东威慑)
大俄领导层的核心诉求是“维护政权稳定与工业发展”,在三重压力下会做出权衡:
外东北对此时的大俄而言,是“管理成本高、物资输出困难”的边疆地区,而非核心利益;
归还领土可换来粮食、橡胶、石油三大关键补给,且能打破国际封锁,远比死守一块“麻烦之地”更划算;
英法德金夏国的联合立场已形成“不可抗的国际共识”,硬抗只会导致政权危机。
所以这才有了大俄能这么顺利同意的结果。
(注:不能详细写出,懂得都懂。)
国际和平协调会会议中觉定:华夏稳定东亚秩序”为投名状,加入英法德金夏国主导的“反苏美阵营”,获得“常任理事国”预席位;
1942年1月-1943年6月。
1:外部援助倾斜——金夏国+英法德“定向输血”G党;
2:国党内部“致命漏洞”——兵力虚胖+派系内斗;
3:G党“战略聚焦”——放弃游击,集中精锐打“关键决战”;
注:由于红线的问题不能过多的描写,另外就是大的历史改变,作者能力不足。
1941年,陈阳让人以“高薪+科研自由”为诱饵,挖走美选历史轨迹的“曼哈顿计划”核心团队(如爱因斯坦、奥本海默、物理学家J·罗伯特·奥本海默、洛斯阿拉莫斯、恩里科·费米等等),让美的核研发“断档”;
技术封锁:金夏国联合英法德,禁止向美出口“铀矿石”(金夏国控制东南亚的铀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