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四年,七月二十。
经过五个月的努力,应天府外的十万北伐大军、三十万京军,以及城内数十万百姓,全部接种了牛痘。
此外,五十万北伐大军和二十万元军降俘也完成了接种。
甚至连北伐大军和降俘返程途经的各州府百姓,也全部接种了牛痘。
1209年
完成这项举措后,虽不能断言大明百姓从此彻底摆脱天花威胁,但至少成功遏制了这场由北元高层突破底线、以二十万降卒为生化武器引发的瘟疫。
数月前,假死隐匿的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联合北元国公脱火赤、枢密知院爱足等人,听闻大明北伐军与应天府君臣感染天花的假消息,当即率二十万精锐南下突袭。此前朱元璋为给军民接种牛痘征召全国医者,如此大规模行动自然被北元密探察觉。
接到急报的朱元璋即刻调遣徐达、冯胜、傅友德、蓝玉等将领,率三十万京军北上阻击——此时北伐军尚在接种牛痘,无法出战。这些曾遭天花暗算、被迫以身为试的将领们听闻北元来犯,非但不惧,反露狂喜。
两军交锋时,明军将领眼含血光,悍勇无匹。此役歼灭五万元军,俘虏十万,仅脱古思帖木儿带三万残部逃脱。脱火赤、爱足等贵族尽数被擒。面对俘虏,徐达等人再不敢大意,甚至欲效仿白起坑杀降卒——毕竟先前二十万染疫降俘的阴影未消,直至此战爆发时,那些人的牛痘接种仍未完成。
无人敢赌那十余万北元降俘是否携带未知瘟疫。
但为安抚蒙元民心,最终未对俘虏大开杀戒。
即便如此,这十万余降俘仍被羁押北疆之外,隔离观察两月有余。
待太医院太医千里驰援,确认无疫病潜伏后,方准许他们进入大明境内。
经审讯北元国公脱火赤、枢密知院爱足等高层,大明终于查明天花瘟疫之谋的来龙去脉。
得知孔克表、孔希学父子叛国投元,献此毒计后,朱元璋勃然大怒,恨不得将其千刀万剐。
然而此战未擒获孔氏父子,尸首亦未寻得,料想已随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逃遁。
朱元璋遂遣人传话天元帝,愿以王子恩克卓里克图或北元俘虏交换孔氏父子,却未得回应。
眼见无法捉拿二人,朱元璋怒不可遏,不惜耗费巨资,也要令孔氏父子遗臭万年!
他下令再赐天下百姓每人一升米,并效仿处置胡惟庸、李善长之例,于各县立碑铸像,将孔氏父子散布天花、丧尽天良之事刻于铁碑,供万世唾骂!
若非宋濂等文臣拼死阻拦,朱元璋甚至欲推倒文庙孔子像泄愤,认为孔氏恶行,孔子亦难辞其咎。
最终,他虽未毁像,仍以鞭抽孔子像泄恨,并颁下大明最高悬赏:生擒孔氏父子者封侯,献其首级者封伯!
对于朱元璋的悬赏,文武百官无人反对,在他们眼中,孔克表、孔希学父子完全配得上这份重赏。
不少官员甚至私下商议,准备再添些赏银,好让北元或其他势力尽快擒获孔氏父子。
若论愤恨,百官对孔希学、孔克表的怒火丝毫不亚于朱元璋。
若非医家圣人“岐伯氏”横空出世,提出牛痘接种之法抵御天花瘟疫,恐怕他们早已命丧黄泉。
……
奉天殿内,朱元璋高坐御座,马皇后陪侍一旁,周王朱橚静立丹阶之上。
文武百官身着朝服,手持玉笏,分列两侧。
殿中,一袭青衣的燕长倾依旧戴着口罩,只露出一双平静的眼睛,淡然望向御座上的朱元璋。
此番平定天花瘟疫,拯救数十万北伐大军与百万百姓,又击退北元残部南侵,自然需 行赏。
不过,此次封赏主要针对医家新晋圣人岐伯氏,武将勋贵则未获额外嘉奖。
俘虏北元国公脱火赤、枢密知院爱足等人后,朱元璋才知晓,此前南侵的二十万元军多为虚张声势——除数万前军为正规士卒,余者皆是临时拼凑的老弱妇孺。
若非魏国公徐达、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等将领后续大败天元帝亲率的二十万元军精锐,朱元璋甚至想收回首次北伐的封赏。
最终,虽未追回前次赏赐,但二次北伐的封赏就此取消。
对此,武将勋贵并无怨言。
若执意索要二次封赏,首次的丰厚赏赐必被收回,而二次所得,定然远不及前。
北伐首战告捷,朱元璋欲彻底铲除北元余孽,龙颜大悦之下,封赏格外丰厚。
然而,以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为首的北元残部尚未覆灭,朱元璋此次的赏赐便收敛许多。
二次北伐大胜,除犒赏三十万出征京军外,武将勋贵们的封赏在君臣心照不宣的默契中不了了之。
御座之上,朱元璋凝视着戴面巾的燕长倾,郑重道:
古有圣人岐伯开创医道,后世方有悬壶济世之名医。
先生所创牛痘接种之法,可御天花瘟疫,救百万将士百姓于水火!
此功虽不及岐伯圣贤,亦不远矣!
先生既不愿透露真名,便承岐伯圣人之名号。
传旨,册封先生为当代医圣岐伯氏,可自由出入宫禁,面圣不拜,免朝参之礼......
凡太子、皇子、国公及文武百官,见岐伯氏皆需低首示敬!
此言既出,满朝文武神色如常。
医圣岐伯氏实为农圣神农氏,早已是朝堂公开之秘。
百官见神农氏本需行礼,如今不过多一个岐伯氏名号,并无差别。
朱元璋见群臣毫无讶色,知众人已明其中关联,面上闪过一丝不自然,旋即恢复如常。
他继续对燕长倾道:
岐伯氏创牛痘接种之法,活民百万,未来更可根除天花瘟疫。
今日岐伯氏若有任何请求,朕必应允!
听闻此言,殿中文武百官的眼神终于有了波动。
若记忆无误,上一次朱元璋这般言语时,那位“圣人神农氏”获赐了一座堪比朝廷六部的万民农学院。
此刻,这位“圣人岐伯氏”莫非……
察觉到满朝文武的目光汇聚而来,燕长倾含笑拱手:
“听闻圣人神农氏得享与国同休的万民农学院。”
“臣斗胆,亦望陛下恩准设立万民医学院,广纳各县子弟,授其岐黄之术!”
“愿为大明苍生祛除病痛,解疑难杂症,使百姓康健延年!”
朱元璋闻言拍案而起,朗声道:
“准!朕即赐圣人岐伯氏万民医学院,永世承袭!”
“着令:医学院院长由圣人岐伯氏兼任,正二品,直禀天子,专司院务。”
“设副院长三人,正三品,由周王朱橚、太医令戴思恭、太医王履担任,协理院事。”
“另置系主任五人,正五品,可列朝不议政,辅佐教学;讲师由院长举荐,天子钦定,正七品,执教生徒。”
“凡系主任、讲师之选,皆从天下征召良医择优录用。”
“生徒每县择一人,修业十五载,结业授正九品,返籍筹建惠民药局,济世防疫。”
“学院 皆由院长裁定,直呈御览,不涉吏部。”
“牛痘防疫之法存世一日,万民医学院便永世不废!”
“此令载入《皇明祖训》首条,昭告四海。后世朱氏子孙,万不可违!”
声震奉天殿,群臣虽早有揣度,仍肃然垂首。
当朱元璋宣布这一决定时,众臣仍难掩震惊之色。
又一所地位堪比朝廷六部的学院诞生了!
加上之前的万民农学院,如今已有两座与六部平起平坐的大学院。
文武百官不得不开始思索未来朝堂的权力格局将如何演变。
第三所、第四所,甚至更多类似的学院,是否也会接踵而至?
有一便有二,那么再三再四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面对这样的学院崛起,群臣几乎无力阻拦或打压。
至少眼下的万民农学院与万民医学院,他们已无法撼动。
万民农学院的根基,在于那亩产至少三十石的土豆。
近几次收成,从未低于此数。
只要土豆仍在,谁敢动万民农学院,天下百姓的唾沫便能将他们淹没。
至于万民医学院,更不必说。
圣人“岐伯氏”刚为他们接种牛痘,使他们免于天花之祸,保住了性命与官位。
如今若反过来打压其创立的学院?
群臣终究还要些脸面,如此忘恩负义之事,眼下还做不出来。
既然无法阻止,便只能思考如何在这权力格局的剧变中谋利。
最直接的办法,便是看看族中是否有子弟对医术感兴趣。
若有,定要设法将其送入万民医学院。
一旦入学,结业后至少能得正九品医官之职,对嫡次子或庶子而言,不失为一条出路。
况且,自家孩子学成之后还能时常为自己检查身体,确保健康无忧!
这怎么看都是一笔划算的买卖,因此文武百官们此刻纷纷在心中盘算,如何将自家孩子送进万民医学院。
......
“谢陛下赏赐!”
殿下,燕长倾神色平静地拱手致谢。
关于【万民医学院】之事,或者说关于他这位医家当代“岐伯氏”的封赏,早在之前便已与朱元璋商议妥当。
如今不过是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走个过场罢了。
毕竟,发现牛痘接种可预防天花瘟疫,并切实保护了天子、百官、数十万北伐大军及上百万大明百姓免受天花侵袭——
这是活民百万的圣人大功德,更是攻克了肆虐千年的不治之症——天花瘟疫的旷世功绩!
有此功德与功绩加身,封圣理所当然。
而以医家当代圣人岐伯氏的地位,求建一座【万民医学院】,自然不在话下。
【接下来只需将万民医学院建立起来,再从此次朝廷征召、防治天花有功的天下大夫中,挑选最优秀者担任讲师与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