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向阳的分析稳住了家人的心神,但经历过困难时期的林大山和李秀兰,深知“家中有粮,心里不慌”的古训。动荡的时局往往伴随着物资的紧张,这一点,无需林向阳提醒,他们潜意识里就有了危机感。
而林向阳,则考虑得更远。他知道,未来的几年,物质匮乏将是常态。虽然林家目前收入稳定,待遇不错,但公开大量囤积物资显然不明智。他需要更隐蔽、更安全的方式。
于是,那个神秘的“华侨”渠道再次被启动了。
这一次,“方秘书”的联系显得更加谨慎。他没有直接露面,而是通过一个中间人——一位看起来老实巴交的、常年在城乡之间跑单帮的货郎,将信息传递给了林向阳。货郎只是负责传递一个时间和地点,以及一个简单的暗号。
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林向阳借口去同学家问题,来到了城郊结合部一个废弃的砖窑。在那里,他见到了早已等候的“方秘书”。方秘书的神情也比以往更加严肃。
“小同志,目前形势有些复杂,我们这边的物资调动也需要更加小心。”方秘书低声道,“这是最后一次大规模集中补给,以后可能会化整为零,通过更零散的方式送达。”
林向阳点点头:“明白,辛苦您了。我们需要的主要是能长期存放的基础物资。”
这次“华侨”送来的东西,更加务实,更具战略储备意义:
* **粮食类:** 不再是精细的米面,而是大量耐储存的玉米碴、高粱米、红薯干,还有几大袋密封极好的压缩饼干和军用罐头。以及一小包各类蔬菜种子。
* **医药类:** 增加了外伤包扎用的纱布、绷带、消毒酒精、碘伏,以及阿司匹林、止泻药等基础药品。
* **日用品类:** 重点是火柴、蜡烛、煤油、肥皂、盐、白糖,还有几大卷厚实的防水油布。
东西不多,但样样关键。林向阳看着这些物资,心中稍安。
与此同时,林家明面上的采购也悄然增加了频率和分散度。
李秀兰利用街道办主任的便利,以“关心困难户,适当储备以防万一”为由,通过街道的供销社,分批次、小批量地购买了一些额外的粮油,一部分存放在家里,一部分则分散“借”给了几户信得过的、口风紧的困难邻居,言明是街道互助,必要时可以取用。
林大山则通过工业局下属的一些关系,弄到了一些厂矿劳保用的手套、厚棉布、工作服等,这些东西结实耐用,关键时刻也能派上用场。他甚至利用检查工作的机会,从郊区某个效益不好的小农机厂,低价购入了一批质量不错的铁锹、锄头等工具,美其名曰“放在局里仓库以备不时之需”,实则悄悄运回了家一小部分。
林向军那边,也利用公安系统的内部供应渠道,购置了一些强光手电筒、电池等物品。
所有的物资,都被林家小心翼翼地隐藏起来。林家小院本身就有地窖,进行了加固和防潮处理,成了主要的储藏点。部分不那么怕潮湿的,如工具、油布等,则被巧妙地存放在厨房的夹层、床底下的暗格里。
整个过程,林家人都心照不宣,默默地执行着。没有人大声张扬,甚至连彼此间都很少讨论。但他们都知道,这些分散、隐蔽的储备,是在为未知的风浪准备救生艇。
看着地窖里码放整齐的粮食和物资,林大山拍了拍手上的灰,对李秀兰说:“这下,就算真有什么变故,起码饿不着,冻不着了。”
李秀兰也安心地点点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咱们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外面再乱,也有底气。”
林向阳知道,这只是第一步。物资储备是硬实力,接下来,还需要巩固更重要的软实力——人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