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清大学校园内,求知与批判的氛围同样交织在一起。图书馆里依旧坐满了埋头苦读的学生,但辩论的声音也时常在宿舍、在礼堂响起,话题往往超越了学术本身。
林向阳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里,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自动化领域的知识。他牢记着家庭会议上的分析,谨言慎行,专注于学业。但他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他敏锐地观察到,在一些讨论中,出现了一种偏向,即过于强调理论的“纯粹性”和“革命性”,而忽略了技术与生产实践的结合。
这时,他想起弟弟林向阳在他入学前给他的那个小本子,以及平时通信中,林向阳偶尔提及的一些关于“技术落地”、“服务于生产一线”的观点。这些观点如同火花,在他脑海中与所学的理论知识、以及父亲林大山在工厂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碰撞在一起。
他决定做点什么。不是参与争论,而是用学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他花费了大量的课余时间,查阅资料,结合自己在父亲工厂(通过书信了解)以及学校实习基地看到的情况,撰写了一篇题为《论自动化技术革新与工业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与路径探析》的论文。
在论文中,他首先充分肯定了技术革新的重要性,引经据典,论述了自动化是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后,他笔锋一转,着重分析了当前一些技术研究脱离生产实际的问题:比如追求过于超前的、脱离现有工业基础的理论模型;比如一些设计不考虑工人的操作习惯和车间的现实环境,导致“纸上谈兵”,无法落地。
他提出了自己的核心观点:**“技术革新的源头活水在于生产实践,其最终价值也需由生产实践的效益来检验。一切脱离实际、不能服务于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工人劳动条件的技术革新,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他甚至还结合所学,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可行的“结合”路径:例如,技术人员应深入车间,了解一线需求;技术革新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在现有设备基础上进行改造升级;自动化设计应充分考虑“人机工程学”,便于工人掌握和操作等等。
整篇论文,数据详实,逻辑清晰,既有理论高度,又极具现实关怀和政治正确性——它紧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人民服务”的最高指示,通篇洋溢着务实和建设性的基调。
他将论文拿给了自己的导师,一位专注于工业自动化的老教授。老教授看完后,拍案叫好:“好!向阳!你这篇文章写得好!切中时弊,又立论稳妥!现在学校里有些风气是有点飘,你这篇文章,像是给烧得过热的炉子加了块冷静的炭!”
在老教授的推荐下,这篇论文被发表在了学校内部一份颇有影响力的学术刊物上,后来甚至被推荐到了一家面向全国工业战线的权威技术期刊转载。
论文一经发表,立刻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学校的工宣队负责人看了,认为林向阳同学“立场坚定,方向正确,能将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与党的要求紧密结合”,是“又红又专”的典型代表。
工业系统的一些领导和工程师看了,觉得这篇文章说到了他们的心坎里,对林向阳这个尚未毕业的学生刮目相看,甚至有人通过林大山表达了赞赏之意。
就连林大山在工业局的同事,也有看到的,纷纷向林大山祝贺:“林局,虎父无犬子啊!向阳这文章写得,有水平,有见地!”
这篇论文,就像林向阳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中,巧妙地立下了一个符合时代要求、又坚守自身专业操守的旗帜。它没有参与任何敏感的政治争论,而是牢牢站在“发展生产”这个无可指摘的立场上,为他提前树立了一个“务实、肯干、又红又专”的正面形象。
林向阳收到刊登论文的期刊和各方反馈时,心情平静。他给林向阳写信时提到了这件事,写道:“……我只是说了一些实话,做了一点该做的思考。奥奥,谢谢你平时的那些‘瞎想’,它们给了我很多启发。如今看来,守住本分,做好本职,便是最好的立足之道。”
林向阳收到信,会心一笑。哥哥这一步,走得稳健而漂亮。这篇“论文”,不仅是一篇学术成果,更是一张在风浪中护身的“护官符”,为林向阳个人,也为林家整体的稳定,又加上了一道重要的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