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民生根基,甘薯遍地解饥馑
春耕时节。
中原大地刚过春雨,泥土带湿润气。
田埂上,农人扛锄头、挑秧苗,脚步匆匆,路边野草都透生机。
但今年田野,和往年不一样 ——
许多地里种的,不是熟悉的小麦、水稻,而是从新大陆带回的陌生作物。
民务司给它起名:甘薯。
消息年前就传乡野。
民务司柳娘子,是乾朝有名的 “民生官”,往年推新农具、新耕作法,都亲力亲为。
这次推甘薯,她提前三月筹备,从格物院领第一批种薯,抽百名农技员,组 “甘薯推广队”,分赴河南、山东、河北、陕西。
“各县设‘甘薯推广司’!农技员住村里,手把手教!” 柳娘子在动员会说,语气坚定。
她穿素布裙,木簪挽发,不像官员,倒像邻家妇人。
“这甘薯是救命粮!今年能不能让百姓多囤口粮,看咱们的!”
推广队很快分赴各地。
河南陈留县李家庄,农技员老王刚挂好 “甘薯推广点” 的牌,就围来一群农人。
老王五十多,手上满老茧,种一辈子地,最懂农人心思。
他从布袋掏几株带芽的甘薯苗,举起来:“乡亲们看!这叫甘薯,也叫红薯,几万里外新大陆来的宝贝!”
农人们凑上前,好奇打量 ——
藤蔓细,叶子心形,跟野菜像。
“王大哥,这能吃吗?” 人群里,穿补丁短打的青年问。
他是李二柱,家有三亩薄地,去年天旱,收的粮刚够全家吃半年。
“不仅能吃,还好吃!” 老王笑把苗递过去,“而且不挑地!村后坡地、河边沙地,还有种不了小麦的薄地,都能种!”
他顿了顿,声提高:“最关键是产量 —— 一亩能收三千斤,是小麦的五倍还多!”
“啥?三千斤?” 人群炸了锅。
李家庄多是坡地,小麦一亩最多收六百斤,灾年还减半。
三千斤,对他们是天方夜谭。
“王大哥,你哄我们吧?” 老支书李老汉拄拐杖,皱眉问。
他种一辈子地,没听过这么高产的粮:“万一这东西种不活,或不能吃,今年口粮就没了!”
老王早料到疑虑,从包袱掏个蒸熟的甘薯,掰开 ——
金黄薯肉,冒热气,带甜香。
“大家尝尝!就知道真假!” 他把甘薯分小块,递出去。
李二柱咬一口,甜糯口感在嘴里化,比过年的年糕还好吃。
“好吃!真好吃!” 他喊出声。
其他农人尝了,疑虑少了些,却没人敢大面积种。
“这样,先试种!” 老王提议,“每家发十株苗,先在田角种一小块,秋天好再扩!”
他还承诺,种甘薯就免费给肥料,有问题随时找他。
即便这样,多数农人还是犹豫。
只有李二柱和两户缺粮的农人,领了苗,在田角开小块地。
柳娘子知情况,亲自赶去李家庄。
她看田角那几小块刚插的苗,心里不是滋味。
“光试种太慢!” 她对老王说,“得让大家真信这甘薯能高产。”
第二天,柳娘子让人在村头开一亩 “示范田”,亲自带推广队翻地、育苗、扦插。
她还叫村里孩子来,教他们浇水、除草。
孩子们觉得新鲜,天天来帮忙,还把甘薯好处带回家说给父母听。
柳娘子又把蒸甘薯、烤甘薯,送到孤寡老人家里。
老人们吃了,都夸:“这是救命的好东西!”
日子一天天过。
田角的甘薯苗扎了根,藤蔓越长越长,绿叶爬满地面。
老王每天去巡查,教李二柱他们翻蔓 ——
藤蔓扎土里会耗养分,影响薯块长。
还教他们用草木灰泡水防蚜虫,环保又有效。
转眼到夏天,天旱了半个月。
村里小麦地干裂,叶子蔫蔫的,可甘薯田依旧绿油油。
李二柱看自家田角的藤,心里渐有底气。
他又开半亩地,补种甘薯苗。
老支书李老汉看在眼里,也悄悄让儿子领苗,在坡地种了一小块。
终于盼到秋收。
李二柱第一个带家人去挖甘薯。
锄头下去,“噗” 一声。
刨开土,拳头大、裹着泥的甘薯露出来。
“爹!娘!快来看!” 李二柱激动得手抖。
一家人齐动手,越刨越惊喜。
就这小块田,刨出二十多筐甘薯,个个沉。
“天爷!这么多!” 李二柱的娘捧甘薯,眼泪直流。
往年这地收的小麦,够吃十天;现在这些甘薯,够吃两个月!
消息像长翅膀,快传遍李家庄。
农人们都跑去李二柱的田,看堆成小山的甘薯,眼里满是羡慕。
老支书也去自家坡地挖。
一亩坡地,收了两千多斤甘薯,比种小麦的好地还多!
“真神了!这甘薯是救命宝贝!” 李老汉激动得拍大腿。
第二天,农人们全跑推广点,争着要甘薯苗,有的甚至想把小麦地改种。
老王和柳娘子忙得不可开交,一边发苗,一边教技巧。
“大家别急!明年提前育苗,保证每家都能种!” 柳娘子笑说。
甘薯推广,以惊人速度蔓延中原。
从河南陈留到山东曲阜,从河北保定到陕西渭南,各地田里都有甘薯藤。
农人们还摸索出多种吃法 ——
蒸、烤、熬粥,切晒干做甘薯干,磨粉做面条、馒头,香甜还耐饿。
山东曲阜集市,卖甘薯的摊位挤满人。
“大娘,这甘薯咋卖?” 妇人问。
“两文钱一斤!买十斤送一斤!” 摊主笑答。
他是附近农人,今年种三亩甘薯,收一万多斤,除了自家吃,还能卖钱,比种小麦赚得多。
集市小吃摊,也多了甘薯吃食 ——
烤甘薯冒热气,甜香飘很远;甘薯丸子外酥里嫩,孩子吃得满嘴油;甘薯粥稠稠的,撒把芝麻,暖乎乎,一碗一文钱。
汴梁皇宫。
柳娘子把推广奏折呈给林烨。
奏折里记着各地种植情况、产量,还附几张画 ——
农人们抱甘薯笑,粮仓堆满甘薯,孩子手里拿烤甘薯,满脸幸福。
林烨看奏折,嘴角渐扬。
他想起刚登基时,不少地方闹粮荒,百姓吃不饱,还有流民乞讨。
那时他承诺,要让天下百姓吃饱饭,过好日子。
如今,甘薯推广开,承诺正一步步实现。
“柳娘子,做得好!” 林烨放下奏折,“甘薯解决吃饭问题,还让抛荒的地重新种上作物,是大功!”
他顿了顿,又说:“但不能只满足种植!让格物院和民务司合作,研究储存、加工法,做淀粉、糖,让百姓四季都能吃,还能靠加工赚钱。”
“臣遵旨!” 柳娘子躬身,眼里满激动。
她知道,这措施推行后,乾朝百姓再也不用愁吃饱饭。
这年冬天。
中原大地没了流民乞讨。
农人家地窖,堆满新鲜甘薯、甘薯干;集市上,甘薯制品多,价格低,人人买得起。
孩子穿棉袄,拿烤甘薯,在街头跑;农人们围火炉旁,喝甘薯粥,谈明年收成,脸上满是安稳的笑。
阳光洒在乾朝土地上。
田里的甘薯藤虽枯,地下的薯块却在蓄力,等明年春天再长。
这来自新大陆的作物,不仅填饱百姓肚子,更筑牢乾朝民生根基,为人口增长、社会稳定添了保障。
乾朝的盛世,不只有远洋探索的辉煌、科技突破的震撼,更有田间的丰收,和百姓脸上的笑。
林烨知道,这只是开始。
未来,还有更多事要做,更多福祉要带给天下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