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皇周深登基的第三个年头,北方大旱已持续整整三十六个月。烈日炙烤着大地,龟裂的田地上最后一点绿色也消失殆尽。民间饥荒蔓延,流民如潮水般涌向京城,大周王朝面临着立国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太和殿内,周深望着案几上堆积如山的灾情奏折,眉头紧锁。户部尚书颤巍巍地禀报:“陛下,北方七省存粮仅够维持半月,若再无雨,恐生大变。”
“工部研制的蒸汽拖拉机进展如何?”周深问道,声音中透着疲惫。
“回陛下,已量产五百余辆,但因干旱,无法下田作业。”工部侍郎出列回答。
就在朝堂一片沉寂之时,国师何粥粥轻步上前。这位以玄学见长的女子,平日里少言寡语,此刻却语出惊人:“陛下,臣夜观天象,发现此次大旱非比寻常。北方龙脉能量紊乱,需以特殊之法调和。”
周深抬眼:“具体如何实施?”
何粥粥展开一幅地图,指向北方一片荒芜之地:“此地为龙脉交汇之处,需在此建造能量调节塔,引导地脉之气,平衡气候。”
朝堂上一片哗然。老臣们纷纷质疑这种“玄学之法”的可行性,但周深却抬手制止了争论:“大旱三年,常规之法已尽用。国师,朕准你试行此法。”
何粥粥领命后,连夜赶往北方。与此同时,周深亲自督导工部,将新造的蒸汽拖拉机改装为深井钻探机,在干旱最严重的地区开凿深井。然而地下水脉已近乎干涸,此举效果甚微。
在北方荒原上,何粥粥带领工匠建造起九座奇特的石塔。她根据古籍记载,结合自己对地球能量网络的理解,将塔安置在龙脉的关键节点上。工程进行到第七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沙暴袭击了工地,几乎将已完成的基础全部掩埋。
“国师,工匠们已心生退意。”随行官员担忧地报告。
何粥粥站在风沙中,目光坚定:“龙脉能量已开始流动,只需再坚持三日。”
与此同时,周深在京城外亲自试验新到的蒸汽拖拉机。这种以蒸汽和电力混合为动力的机器,在正常年景下,一台每天可开出六十余亩土地。但此刻,它们只能在干裂的土地上艰难作业。
“陛下,即便有这些机器,没有水,一切也是徒劳啊。”老农泪眼婆娑地说道。
周深望着无际的晴空,心中默念:“何粥粥,全看你的了。”
北方荒原上,何粥粥在最后一座石塔完工的瞬间,感受到地底传来的微弱震动。她按照古法,将自身作为导体,引导龙脉能量流动。一股无形的力量从地底升起,穿过石塔,向四周扩散。
三天后,京城上空突然乌云密布。久违的雨滴终于落下,起初稀疏,随后越来越密,最终化为倾盆大雨。
“陛下!下雨了!北方八省同时降雨!”太监欣喜若狂地奔入大殿。
周深走到殿外,伸手接住雨水,眼中闪过复杂的神色。这场雨不同寻常,雨中带着一丝土黄色的气息,正是何粥粥曾描述的“龙脉之水”。
随着雨水持续降落,新开的井也开始涌出清水。周深立即下令,将所有蒸汽拖拉机投入开荒作业。数百辆铁甲机器在广袤的北方平原上轰鸣,一日之内开垦出数百万亩土地。
工部推广的新式农具和化肥技术也迅速传到民间。曾经 skeptical 的农民们看到示范田里茁壮的作物,终于接受了这些创新。
三个月后,北方大地已从荒芜变为绿意盎然。金黄的稻浪随风起伏,预示着空前的丰收。
何粥粥回到京城时,已是深秋。她脸色苍白,显然引导龙脉能量消耗了她大量精力。
“陛下,龙脉能量虽调节了气候,但也发生了不可预知的变化。”她忧心忡忡地报告,“龙脉之水变得浑浊,接触者皮肤会遭腐蚀。我们必须谨慎使用这种力量。”
周深点头:“朕已下令在龙脉节点设立监测系统,随时关注能量变化。”
年终祭祀上,周深站在重修的天坛上,面对万民宣告:“天灾不可怕,可怕的是固步自封。今日之丰收,得益于科技与传统的结合,仰仗于每一位辛勤的子民!”
台下欢呼雷动,蒸汽拖拉机列队驶过,展示着大周王朝的新生力量。
然而,在欢庆的背后,周深和何粥粥都清楚,龙脉能量的干预可能带来长远的后果。在退朝后,周深轻声问何粥粥:“龙脉能量的混乱,是否会引发更大的灾难?”
何粥粥望向远方:“陛下,万物皆有平衡。我们今日之所为,必将影响后世。唯有谨慎前行,方能开创真正可持续的未来。”
夜色中,新开的田地上方,隐约有龙形气息游动,仿佛在回应她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