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儿站在新落成的“逆光成长中心”前,望着阳光下熠熠生辉的牌匾,心中百感交集。这座专门为流浪儿童提供庇护和教育的中心,是她慈善事业的最新项目,也是她对自己过往的一种回应。
“妈妈,一切都准备好了。”已经长大成人的林晓从中心里走出来,身边跟着一个约莫八九岁、眼神警惕的小男孩。
今天是中心的开业日,也是第一批流浪儿童入住的日子。林婉儿蹲下身,与小男孩平视:“你叫小宇对吗?欢迎来到新家。”
小男孩紧紧抿着嘴唇,一言不发,但目光中透出的戒备让林婉儿想起了多年前的自己。那时的她,也是这般对世界充满不信任。
“别担心,这里没有人会伤害你。”她柔声说,没有试图去摸他,只是保持着适当的距离。
林晓解释道:“小宇在街上流浪了两年,不太愿意和人交流。”
林婉儿点点头,站起身对儿子说:“给他时间,所有受伤的心灵都需要时间愈合。”
开业典礼简单而温馨,没有邀请太多媒体,只有一些长期支持基金会的社会人士和志愿者。林婉儿在致辞中讲述了自己童年的一段经历:
“我十岁那年,因为养父母不给我交学费,差点辍学。是一个好心人资助了我,让我得以继续读书。那时我就在想,如果有一天我有能力,一定要帮助那些和我一样处境艰难的孩子。”
她望向坐在前排的孩子们,继续说:“每个人的人生都会经历逆光的时刻,但请相信,只要不放弃,光总会照进来。而这个中心,就是你们寻找光芒的起点。”
典礼结束后,林婉儿亲自带着孩子们参观中心的设施。有明亮的教室、舒适的宿舍、设施齐全的医疗室,还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
“这里是手工教室,你们可以在这里学习各种手艺。”林婉儿推开一扇门,里面摆放着缝纫机、木工工具和各种手工艺品材料。
一直沉默的小宇突然开口:“学了这些有什么用?”
这是他一整天来说的第一句话。
林婉儿耐心解释:“学习技能可以让你将来有能力养活自己。而且,做手工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能让你忘记烦恼。”
小宇不再说话,但目光在那些工具上停留了很久。
当晚,林婉儿留在中心与孩子们共进晚餐。食堂里飘着饭菜香,孩子们排队打饭,秩序井然。她注意到小宇吃得很快,吃完后悄悄把半个馒头塞进了口袋。
“不用担心,以后每天都会有足够的食物。”林婉儿走到他身边轻声说,“不用再为下一顿发愁。”
小宇愣了一下,慢慢把馒头从口袋里拿了出来,小声问:“真的吗?”
“我保证。”林婉儿微笑着,“而且明天早上还有牛奶和鸡蛋。”
孩子的眼中第一次闪现出微弱的光亮。
回家的路上,林婉儿一直沉默着。开车的陆辰逸看了她一眼,问道:“在想那个孩子?”
“我在想所有像他一样的孩子。”林婉儿叹了口气,“他们还这么小,就要承受这么多。”
陆辰逸伸手握住她的手:“但你正在改变这一切。”
次日清晨,林婉儿早早地来到中心。令她惊讶的是,小宇已经起床,正站在手工教室外透过玻璃往里面看。
“想进去看看吗?”她走上前问。
小宇点点头。
林婉儿打开教室门,带着他走进去。小宇小心翼翼地触摸着缝纫机,眼神中充满好奇。
“想学吗?”林婉儿问。
“可以吗?”小宇怯生生地问。
林婉儿拉过一把椅子,坐在缝纫机前:“来,我教你最基本的。”
她手把手地教小宇穿线、踩踏板,当第一块布在针下形成整齐的线迹时,小宇脸上露出了来到中心后的第一个笑容。
“看,你做到了。”林婉儿鼓励道。
“这好像变魔术。”小宇小声说,手指轻轻抚摸那些线迹。
就在这时,外面传来一阵骚动。林婉儿走出教室,看到工作人员正拦着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女子。
“我要见我儿子!你们不能把他藏起来!”女子大声嚷嚷着,身上散发着酒气。
林婉儿走上前,平静地问:“请问您是哪个孩子的家长?”
女子眯着眼打量她:“你是这里的负责人?我来接我儿子,王小宇。”
林婉儿心中一震,转头看见小宇已经站在教室门口,小脸煞白。
“小宇,跟妈妈回家。”女子说着就要上前拉他。
小宇猛地后退几步,躲到林婉儿身后,小声说:“我不回去,你会打我,还不给我饭吃。”
女子顿时恼羞成怒:“你胡说什么!我是你妈!”
林婉儿护住小宇,对女子说:“女士,如果您想接回孩子,我们需要核实您的身份和抚养能力。请先到办公室谈一谈。”
在办公室,女子自称李素芬,是小宇的亲生母亲。但她无法提供任何身份证明,也说不清小宇的出生日期和以前的就读学校。
“我最近失业了,暂时没法照顾他。”李素芬终于说了部分实话,“但我以后会好的,到时候就接他回去。”
林婉儿直视着她的眼睛:“根据我们的规定,您需要提供相关证明,并经过评估合格后,才能决定是否让您接回孩子。在这之前,小宇会留在中心。”
李素芬愤然离去,声称会找人来评理。
小宇紧紧抓着林婉儿的手,小声问:“她会把我带走吗?”
“不会的,我保证。”林婉儿摸摸他的头,“在你愿意之前,没有人能把你从这儿带走。”
这件事让林婉儿意识到,流浪儿童问题远比她想象的复杂。许多孩子并非没有家人,而是因为家庭问题才选择流浪。
随后的几周,她加大了对中心的投入,聘请了专业的法律顾问和社工,为孩子们提供全方位的保护。同时,她也开始推动相关立法,希望能为流浪儿童提供更完善的法律保障。
一天下午,林婉儿正在办公室处理文件,小宇敲门进来。他手里拿着一个小布偶,做工虽然粗糙,但能看出是个人形。
“这是送给您的。”小宇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是我自己做的。”
林婉儿接过布偶,发现它有着长长的头发和裙子,俨然是个女性的形象。
“这是我吗?”她惊喜地问。
小宇点点头:“您就像这个布偶一样,给我们温暖。”
林婉儿感到眼眶湿润,她把小宇搂入怀中:“谢谢你,这是我收到过最珍贵的礼物。”
“林阿姨,”小宇突然问,“您小时候也像我们一样难过吗?”
林婉儿想了想,决定诚实地回答:“是的,我小时候也很不快乐。但我遇到了好心人,他们帮助了我。所以现在,我想成为帮助别人的人。”
“我长大后也想帮助别人。”小宇认真地说。
这句话让林婉儿无比欣慰。她知道,善的种子已经在这个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然而,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麻烦再次找上门来。一天,多家媒体同时刊登了一篇报道,指控“逆光成长中心”非法扣留儿童,剥夺家长的监护权。
报道中,李素芬哭诉中心不让她见儿子,还暗示林婉儿借慈善之名牟取私利。
很快,中心外围满了记者和看热闹的人群。一些不明真相的民众开始在网上抨击林婉儿和她的基金会。
“早就说她做慈善是作秀,现在露馅了吧?”
“凭什么不让人家母子相见?太霸道了!”
“建议有关部门严查!”
陆辰逸看到报道后立刻给林婉儿打电话:“需要我帮忙处理吗?”
“不用,这次我想自己应对。”林婉儿的语气很平静。
她首先让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常开展工作,确保孩子们不受影响。然后她联系了律师,准备通过法律途径维护中心的名誉。
但最令她意外的是,小宇主动站了出来。
“我想告诉大家真相。”小男孩坚定地说。
林婉儿犹豫了:“你确定吗?这意味着你要在很多人面前讲述自己的经历。”
小宇点点头:“我不希望其他小朋友因为这篇报道不敢来中心。这里是这么好的地方。”
于是,林婉儿安排了一场小型的媒体见面会。当小宇走上讲台时,闪光灯此起彼伏。
“我叫王小宇,今年九岁。”他的声音起初有些颤抖,但越来越坚定,“我妈妈经常打我,不给我饭吃,所以我跑出来了。是林阿姨收留了我,给我吃的穿的,还教我读书写字。”
他举起手中的布偶:“这是我在中心学会做的第一个手工作品。在来这里之前,我连针都不会拿。”
有记者问:“你妈妈说你很想她,是真的吗?”
小宇低下头,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抬起头,眼中含泪:“我希望她过得好,但我不想回去。因为我害怕。”
现场一片寂静,只有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
另一名记者问:“林女士是否像报道说的那样,不允许你见妈妈?”
小宇摇摇头:“林阿姨说,只要我愿意,随时可以见妈妈。但我不想见。”
见面会结束后,舆论风向迅速转变。更多人开始关注流浪儿童背后的家庭问题,而不仅仅是表面的母子分离。
几天后,司法部门介入调查,最终认定“逆光成长中心”一切运作合法合规。而李素芬则因长期酗酒、无力抚养子女被要求接受强制戒毒和治疗。
这件事反而让中心的知名度大增,许多爱心人士纷纷捐款捐物,希望帮助更多的流浪儿童。
一个月后,中心的第一个开放日。令林婉儿惊讶的是,陆辰逸和已经白发苍苍的沈母一起来了。
“我听说了你做的事情,很为你骄傲。”沈母拉着林婉儿的手,眼中闪着泪光,“你小时候受了那么多苦,现在却能这样帮助别人,我...我很愧疚...”
林婉儿拍拍她的手:“都过去了。重要的是现在和未来。”
这时,小宇跑过来,兴奋地拉着林婉儿去看他们排练的节目。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在中心的生活,有歌唱,有舞蹈,还有小品。
当小宇和他的小伙伴们表演自编自导的《逆光成长》小品时,台下许多人都红了眼眶。小品讲述了一个流浪男孩在爱心中心的帮助下,重获新生的故事。
表演结束后,小宇跑到林婉儿面前,期待地问:“林阿姨,我们演得好吗?”
林婉儿把他搂入怀中:“非常好,我为你们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