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省城返回清源,叶凡带回的不仅是几个部门的口头承诺和初步意向,更是一种破冰的信心和全县上下被重新点燃的干劲。
省财政厅对产业引导基金的认可与配套支持意向,犹如一剂强心针,让之前那些质疑和流言暂时偃旗息鼓。
叶凡趁热打铁,立刻部署落实。他亲自盯办,督促相关部门与省里对接,将意向转化为具体的资金计划和项目批文。
同时,他并没有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向上争取上,而是开始着手挖掘清源县内部的潜力。
他注意到,清源县虽然财政困难,但民间并非没有资本。一些早年外出经商成功的清源籍老板,手中握有大量资金,却苦于家乡缺乏好的投资机会而将资金投向外地。
如果能将这部分“游子资本”引回来,参与家乡建设,无疑能极大缓解资金压力。
他让招商部门梳理了一份清源籍成功企业家名录,亲自拟定邀请函,以“共谋清源发展,共建桑梓未来”为主题,准备召开一次清源籍企业家座谈会。
然而,动员内部资本同样面临信任问题。许多老板对家乡的投资环境心存疑虑,担心政策多变,担心官僚作风,更担心像周远山时期那样,投资陷入权力寻租的泥潭。
就在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微光”出现了。
叶凡接到县委宣传部转来的一份内参清样,是省报一位资深记者在清源县暗访后写的一篇报道,标题是《贫困县的“静悄悄”变革——清源县产业引导基金与公开竞聘观察》。
报道以客观的笔触,详细记述了叶凡到任后推行产业引导基金、引入第三方评估、开展干部公开竞聘等一系列举措,既肯定了其打破旧有格局、激发内生活力的积极意义,也如实反映了面临的资金困境和潜在阻力。
文章没有刻意拔高叶凡,反而着重描写了他跑省城争取支持时的执着与艰辛,以及在山泉乡调研时面对民生艰难的沉重。
这篇报道,像一束光,穿透了清源县上空的迷雾,将一个真实、复杂、正在努力求变的清源县,以及一个想干事、能扛事的县长形象,清晰地呈现在公众面前。
报道刊发后,在省内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一些省直部门的领导看到报道后,对清源县的关注度和支持意愿明显提升。
更让叶凡意想不到的是,这篇报道在清源籍企业家圈子里也悄然流传开来。
几天后,第一位主动联系县政府的清源籍企业家出现了。他是沿海一家大型服装企业的老板,姓吴,资产雄厚。吴总直接打电话到县长办公室,语气爽快:
“叶县长,我在省报上看到关于你和清源县的报道了!说实在的,我很受触动!我在外面做生意几十年,最怕的就是老家那种论资排辈、吃拿卡要的环境。看了报道,我觉得清源现在不一样了,有你这样真想干事的领导,有公开透明的规则!我打算回来看看,如果条件合适,我想在家乡投资建一个现代化的服装产业园,把我们的一些高端生产线转移回来,带动家乡就业!”
叶凡握着电话,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篇报道,这篇并非他授意、甚至在他不知情下产生的报道,竟然起到了他费尽口舌都难以达到的效果!
“吴总,欢迎您回家乡考察投资!我向您保证,清源县政府一定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创造最公平的环境!”叶凡郑重承诺。
吴总的表态,像一块磁石,吸引了不少还在观望的清源籍商人。随后几天,又有几位实力雄厚的企业家主动与县政府接洽,表达了回乡投资的意愿。
甚至连之前对引导基金持怀疑态度的本地一些小企业主,态度也开始松动,开始认真研究基金的支持方向和申报条件。
一时间,清源县招商引资的局面,竟然因为一篇客观的报道,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机。
叶凡没有浪费这个机会。他亲自参与接待每一位回乡考察的老板,不夸大其词,不空许承诺,而是坦诚地介绍清源的优势和短板,清晰地说明政府的规划和政策,带他们去看真实的项目现场和营商环境。
他的务实和真诚,进一步赢得了企业家的信任。很快,几个投资意向相继达成,虽然距离彻底解决资金瓶颈还有很长的路,但希望的曙光已经真切地照了进来。
这天晚上,叶凡在宿舍里,再次翻看那份省报的报道。他注意到文章作者的署名——陈静,一个陌生的名字。
他让办公室打听了一下,得知这位陈记者是省报社会部的骨干,以报道深入、文笔犀利、不畏权势着称。
他拿起手机,斟酌了片刻,给这个素未谋面的记者发去了一条短信:
“陈记者您好,我是清源县叶凡。感谢您客观真实的报道,让更多人看到了一个努力求变的清源。报道中指出的问题和困难,我们将努力改进和克服。欢迎您常来清源看看。”
过了一会儿,他收到了回复,只有简短的几个字:“不客气。继续努力。我会关注。”
看着这条回复,叶凡笑了笑。他知道,这束偶然照进来的“微光”,并非运气,而是他和他带领的团队这几个月来实实在在的努力,赢得了外界的认可和尊重。
他走到窗前,看着清源县的夜色。与刚来时相比,这片灯火似乎明亮了一些,也温暖了一些。
微光虽弱,却能刺破黑暗,指引方向。而他要做的,就是守护好这束光,并努力让它变成照亮清源未来的熊熊火炬。
资金瓶颈依然存在,发展之路依然漫长,但有了这束“微光”的鼓舞,有了内部被激发的活力和外部逐渐恢复的信心,叶凡觉得,脚下的路,似乎变得更加坚实了。
他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清源的明天,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