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已下,市局这台庞大的机器再次高速运转起来,只是这一次,齿轮咬合的声音里多了一丝隐秘的谨慎。
针对“观测站”论坛的渗透由网安部门的技术专家主导,林薇提供支持,尝试寻找防火墙的缝隙或利用未知漏洞。这是一场在数字阴影里的无声较量。
另一方面,陈默负责的“高风险接触程序”也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这需要伪造一个完美的“诱饵”——一个能引起“观察者”兴趣,又不会轻易被看穿的虚拟身份。
“我们需要一个‘剧本’。”陈默召集了张辰、方雪和苏瑾,“一个符合‘观察者’筛选逻辑的背景故事。”
根据U盘日记里透露的只言片语——“情感纽带”、“干扰系数”、“纯净整体”,结合高毅案例的阴影,他们推测“观察者”可能倾向于选择那些处于情感脆弱期、与社会主流产生疏离、甚至自身开始对情感价值产生怀疑的个体。
“一个因为至亲遭遇不幸,而对世界产生深刻怀疑,开始追寻‘绝对理性’或‘超越情感’的青年。”方雪提出了一个方向,“比如,父母死于一场由路怒症引发的车祸,他开始认为情感是导致一切悲剧的根源。”
“可以。”陈默点头,“需要细节丰满。姓名,年龄,职业,教育背景,网络足迹……林薇,你需要为他构建一套无懈可击的数字身份,包括社交账号、浏览记录、甚至一些在公开半公开场合发表的、符合他人设的言论。”
“交给我。”林薇在电脑前点头,“我会让他看起来像个真实的、在迷惘中摸索的哲学爱好者。”
“接触渠道呢?”苏瑾问,“我们怎么让‘观察者’发现他?”
“王皓是通过暗网论坛接触到的,但那可能不是唯一途径。”陈默沉吟,“‘观察者’可能也在明网寻找目标。我们可以在一些特定的、探讨哲学、心理学、未来学甚至某些边缘科技的论坛和社群中,让这个‘诱饵’适度活跃起来,发表一些对情感价值的质疑,对‘更高级秩序’的向往。”
他顿了顿,补充道:“语气要真诚,不能过于急切。是一个迷茫者的自然流露,而不是刻意散布。”
“明白,尺度我们会把握好。”张辰记录着要点。
“一旦有接触迹象,所有通讯必须经过严格监控和记录,任何指令不得擅自行动。”陈默强调,“我们的目的是获取信息,找到入口,不是直接交锋。”
计划在谨慎中推进。几天后,一个名为“追寻寂静”的虚拟身份开始在几个特定的网络角落留下痕迹。他(设定为25岁男性,程序员)在个人博客上记录着对父母死于情感冲动引发的灾难后的痛苦与思考,在论坛里与人探讨“情感是否是进化残留的bug”、“是否存在无情感更高效的社会结构”。他的言论带着一种受过良好教育背景下的逻辑性和深深的困惑,偶尔会流露出对“观察者”理念隐约的共鸣(基于U盘日记和音频内容的侧面推断)。
与此同时,对王皓的搜寻和对王志刚夫妇背景的深度调查也在继续,但进展缓慢。“观测站”论坛的渗透遇到了强大的技术阻碍,对方的安全防护远超普通暗网平台。
就在“追寻寂静”身份激活的第四天晚上,监控小组传来了消息。
“陈队!有动静了!”林薇的声音带着压抑的兴奋,“‘追寻寂静’的一个加密邮箱,收到了一封匿名邮件!”
陈默立刻赶到技术中队。屏幕上显示着那封邮件的内容,极其简短,依旧是冰冷的、毫无情感的电子合成口吻:
“标识:q-734。你的困惑已被记录。若寻求答案,于明日14:00,独自前往‘遗落时光’咖啡馆,靠窗第三桌。携带白色纸鹤一枚。静默等待。”
没有落款,没有多余信息。
“来源?”陈默问。
“跳板服务器,无法追踪真实Ip。”林薇快速操作着,“对方很谨慎。”
“遗落时光咖啡馆……”张辰立刻调出地图,“位于老城区,人流复杂,监控覆盖不全。是个接头的理想地点。”
“白色纸鹤……”方雪沉吟,“是确认身份的信物。”
对方上钩了!比预想的要快!
“怎么办?去不去?”所有人都看向陈默。
去,意味着直接与这个神秘组织的人员接触,风险极高,但也是获取第一手信息的绝佳机会。不去,则可能错过唯一的机会,并且引起对方怀疑。
陈默看着那封简短的邮件,大脑飞速运转。对方选择了公共场合,要求独自前往,携带信物,这符合秘密接头的典型特征。他们意在观察和初步接触,在确认“安全性”之前,大概率不会在公共场所采取过激行动。
“去。”陈默做出了决定,“但我们要做好万全准备。”
他看向苏瑾:“苏瑾,你形象气质符合‘追寻寂静’的设定,由你扮演他。张辰,你带人在咖啡馆内外布控,确保苏瑾在视线范围内,但绝不能暴露。技术组,对咖啡馆及周边所有可能的通讯信号进行监控和记录。虞倩,准备应急医疗方案。”
他最后看向队长,队长点了点头,给予了最后的授权。
“行动代号:‘捕光’。”陈默的声音冷静而坚定,“记住,我们的目标是识别接触者,获取信息,不是抓捕。除非苏瑾安全受到直接威胁,否则按兵不动。”
“明白!”
指令迅速下达,各部门如同精密的齿轮开始协同运作。
第二天下午一点五十分,“遗落时光”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