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8日, 农历七月廿七, 宜:解除、坏垣、余事勿取, 忌:诸事不宜。
2025年9月18日,清晨的阳光透过薄云洒在沈阳城的街道上。我站在九一八历史纪念馆门前,深吸了一口秋日微凉的空气。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纪念日,也是每个中国人心头永不磨灭的记忆刻度。
“陈默,今天实验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要来,准备好了吗?”馆长李老师走过来,拍了拍我的肩膀。
“准备好了。”我点点头,胸前的纪念馆工作证微微晃动。作为这里的导览员和解说,我已经接待过无数参观者,但每次面对孩子们,心情总是格外复杂——既要让他们了解历史的残酷,又不能给幼小的心灵留下太多阴影。
八点半,两辆大巴车缓缓停在纪念馆广场前。一群穿着蓝色校服的小学生井然有序地下车,他们稚嫩的脸上洋溢着好奇与期待,像一群刚出巢的小鸟,叽叽喳喳地交流着。
“同学们请安静!”带队老师拍着手,“今天由陈默哥哥带我们参观,大家一定要认真听讲。”
我走上前,微笑着看向这些六七岁的孩子:“大家好,我是陈默,今天由我带领大家了解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有谁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孩子们面面相觑,一个小男孩怯生生地举手:“老师说过,是九一八纪念日。”
“非常棒!”我赞许地点头,“那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纪念这一天吗?”
小男孩摇了摇头,其他孩子也睁大眼睛等待答案。
“那就让我带大家回到94年前的今天,1931年9月18日。”我引导着队伍走进纪念馆大门,巨大的“勿忘国耻”浮雕映入眼帘。
孩子们瞬间安静下来,被庄严肃穆的氛围所感染。
我们停在第一展区,墙上悬挂着东北地图和当年沈阳城的老照片。我指着图片开始讲述:“94年前的今晚,在这里——沈阳北郊的柳条湖,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了一段南满铁路,然后诬陷是中国军队所为。”
“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问。
“这是他们为侵略中国找的借口。”我尽量用孩子们能理解的语言解释,“就像有的小朋友做错了事,却说是别人做的一样,但这次不是小事,而是一个国家想要侵略另一个国家的阴谋。”
展柜里陈列着当年铁路爆炸现场的残骸和照片,我继续讲解:“爆炸发生后,日军立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由于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第二天,沈阳城就沦陷了。在短短四个月里,东北三省全部被日军占领。”
“为什么不抵抗呢?”一个小男孩皱着眉头问,似乎对这样的决定感到不解。
这个问题让我心头一紧。如何向一年级的孩子解释那段复杂的历史?
“当时中国的领导人错误地认为,如果我们不反抗,国际社会会来帮助我们制止侵略。但这个决定是错误的,反而让侵略者更加嚣张。”我选择用最直白的方式回答,“这告诉我们,面对欺凌不能退缩,要勇敢地保护自己和家园。”
我们移步至第二展区,这里展示着日军占领东北后的暴行照片。当我讲解到平民遭受的苦难时,孩子们的表情变得凝重。一张特别令人心痛的照片上,一个与参观孩子们年龄相仿的儿童在废墟中哭泣。
“这个小朋友为什么哭?”一个小女孩小声问,眼里闪着泪光。
“他的家被炸毁了,爸爸妈妈也不在了。”我沉痛地说,“在那个年代,有很多小朋友失去了家园和亲人。”
展厅里异常安静,只能听到空调系统的轻微嗡鸣。我注意到几个孩子紧紧抓住彼此的手,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战火中孩子的恐惧与无助。
“但是,中国人民没有一直屈服。”我提高声调,引导孩子们走向下一个展区,“许多勇敢的人们站起来反抗侵略者。他们中有军人,也有普通百姓,甚至还有青少年学生。”
第三展区展示了东北抗日联军的事迹。我特意讲述了几个小英雄的故事:13岁的王璞成为抗日儿童团长;小侦察员郭滴海巧妙传递情报;还有那些没有留下名字的孩子们,如何用自己微弱的力量为抗战作贡献。
“他们不怕吗?”一个戴眼镜的小男孩问。
“当然会害怕,”我诚实地说,“但有时候,为了保护自己爱的人和亲爱的祖国,即使害怕也要勇敢面对。就像你们现在打针会害怕,但为了健康还是会勇敢地伸出手臂,对吗?”
孩子们纷纷点头,这个类比似乎让他们理解了勇气的含义。
我们来到纪念馆最震撼的部分——万人坑遗址模拟场景。这里根据考古发现复原了东北地区万人坑的部分景象。当灯光暗下,音响播放着低沉的历史叙述时,几个孩子下意识地向老师身边靠拢。
“同学们,这里展示的是历史的黑暗一页。”我的声音在昏暗的空间中回荡,“但这些苦难不是要让你们感到恐惧,而是要让你们明白和平的珍贵。因为我们记得过去的痛苦,所以才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
当我准备带领孩子们离开这个展区时,突然注意到一个小男孩落在队伍最后,站在一幅照片前不动了。我走过去,发现是刚才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孩子。
“怎么了?”我轻声问。
他指着照片上一个破损的玩具小熊:“那个小朋友也喜欢小熊吗?”
照片中,一个衣衫褴褛的孩子紧紧抱着破损的玩具熊,眼神空洞地望着远方。说明文字显示这张照片拍摄于1937年的上海难民营。
“可能吧。”我蹲下身,与孩子平视,“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孩子们还是想抓住一点点童年的痕迹。”
“它坏了,”小男孩喃喃道,然后抬头看我,“侵略者为什么连小朋友的玩具都不放过?”
这个问题如此简单,却又如此深刻,让我一时语塞。
“因为战争会让人失去人性,”我终于说道,“所以我们要记住这段历史,确保永远不会重演。”
队伍继续前进,我们来到了纪念馆的“抗争与胜利”部分。这里的气氛明显明亮起来,展示着中国人民如何从最初的不抵抗到全民抗战,最终赢得胜利的历程。
我讲述了杨靖宇将军的故事,这位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在冰天雪地中与敌人周旋七年之久。当孩子们听到杨将军牺牲后,日军解剖他的遗体,发现胃里只有草根、树皮和棉絮时,都不约而同地发出了惊叹。
“他为什么不吃饭?”一个小女孩问。
“不是不吃,是没有食物可吃。”我解释,“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抗日英雄们常常挨饿受冻,但他们仍然坚持战斗。”
“真厉害!”一个小男孩赞叹道,眼中闪着敬佩的光芒。
参观接近尾声,我们来到了纪念馆的纪念大厅。巨大的纪念碑上刻着牺牲者的名字,周围摆放着来访者敬献的鲜花。
“同学们,现在我们为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先烈们默哀一分钟。”我庄重地说。
孩子们学着老师和我的样子,低下头,安静地站立。在这一分钟的沉默中,我看到了孩子们脸上罕见的肃穆表情。他们或许不能完全理解战争的残酷,但已经能够感受到历史的重量。
默哀结束后,我带领孩子们走向纪念馆的出口。在告别前,我问了最后一个问题:“今天参观后,大家有什么感想吗?”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
“战争太可怕了,”一个小女孩说,“我希望永远没有战争。”
“那些英雄很勇敢,”另一个孩子接着说,“我长大了也要保护国家。”
“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人要伤害小朋友,”那个关注玩具熊的男孩说,“欺负弱小是不对的。”
我欣慰地看着这些稚嫩而真诚的面孔:“大家说得都很好。记住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珍惜和平,让悲剧不再重演。你们是祖国的未来,今天的参观只是开始,希望你们长大后,能为建设一个更强大的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着头,但眼中闪烁的光芒让我相信,爱国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心中播下。
送走实验小学的师生后,我回到纪念馆内,开始下午的准备工作。走过空荡荡的展厅,玻璃展柜反射出我的身影,与历史照片重叠在一起,仿佛过去与现在在这一刻交汇。
在杨靖宇将军的照片前,我停下脚步。那双坚定而炽热的眼睛仿佛穿越时空注视着我。我不禁想起自己的祖父,他曾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小通讯员,后来随部队转战全国。小时候,我常坐在祖父膝上,听他讲述抗战故事。那些故事既让我害怕,又让我着迷,最终引导我选择了现在的工作。
“爷爷,我今天又带领一批孩子了解了我们的历史。”我轻声对着照片说,仿佛那是我祖父的容颜,“他们还很年幼,但我相信他们听懂了最重要的部分。”
照片中的人自然不会回答,但在我心中,却响起了祖父常说的话:“默默啊,记住,历史不是沉重的包袱,而是前进的动力。我们要铭记耻辱,但更要奋勇向前。”
傍晚闭馆时,馆长找到我:“陈默,今天实验小学的老师发来感谢信,说你的讲解非常生动且适合孩子,既让他们了解了历史,又没有造成心理负担。”
“这是我应该做的。”我谦虚地回答,心里却涌起一股暖流。
走出纪念馆,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纪念馆巨大的雕塑上。那座雕塑名为“苦难与抗争”,刻画着受难者与战士的形象,他们的目光都望向远方——望向未来。
我回头望去,在落日映照下,纪念馆仿佛一头沉睡的巨狮,安静却充满力量。94年前的今天,这里曾是屈辱的开始;94年后的今天,这里已成为铭记历史、启迪未来的圣地。
手机响起提示音,是母亲发来的消息:“默默,今天九一八,你爷爷的老战友赵爷爷病重想见你,说有重要东西交给你。结束后尽快来医院。”
我愣了一下。赵爷爷是祖父生前最亲密的战友,今年已经101岁高龄。他有什么重要东西要交给我?
带着疑问,我快步走向停车场。秋风拂过,路旁的银杏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低语着那些未曾讲完的历史故事。
我知道,今天的导览工作结束了,但历史的传承从未停止。而赵爷爷的召唤,似乎预示着一段新的历史旅程即将开始。
夕阳完全沉入地平线,沈阳城的灯火次第亮起。在这片曾经饱受战火摧残的土地上,如今洋溢着和平的繁荣景象。我发动汽车,驶向医院方向,心中默念着纪念馆出口处刻着的那句话——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