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技术爆炸的预感,如同蓄势待发的火山,在天工苑内每一位研究者的心中激荡。陈烁深夜入宫面圣带来的皇帝谕令与无限期许,更是给这座与世隔绝的科技圣地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与使命感。灯火彻夜不熄,敲打声、争论声、实验的爆鸣与成功的欢呼,交织成一首激昂而隐秘的交响曲。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蒸汽动力、微观光学和电学应用这三个最具颠覆性潜力的方向上,等待着那石破天惊的关键突破,等待着量变最终引发质变的那一刻。
这决定性的时刻,并非在万众瞩目下到来,而是首先降临在蒸汽动力项目组那间充满金属与煤烟气息的巨型工棚内。时间已近黎明,连续奋战了三天三夜的工匠们眼窝深陷,但精神却处于一种奇异的亢奋状态。项目首席鲁大锤正死死盯着眼前这台被命名为“盘龙四号”的庞然大物——它比之前的原型机更加紧凑,结构也更为复杂,核心是一个巨大的卧式气缸和与之相连的飞轮、连杆系统。
“加压!”鲁大锤的声音嘶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一名年轻工匠奋力扳动阀门,锅炉房传来沉闷的轰鸣,高压蒸汽通过粗大的铁管涌入气缸。
“注意活塞!注意密封!”鲁大锤的拳头攥紧,目光如同焊在了气缸的往复运动上。
起初,机器发出吃力的嘎吱声,活塞运动缓慢而不稳定,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但随着温度升高和润滑到位,那沉重的活塞运动逐渐变得流畅起来,带动着连杆,推动飞轮开始旋转,并且速度越来越快!
“输出轴连接测试负载!”鲁大锤再次下令。
工匠们将一根传动皮带连接上飞轮轴,另一端连着一台模拟抽水机的重型绞盘。令人窒息的一刻——飞轮带着巨大的惯性,通过皮带,轻而易举地带动了沉重的绞盘,绳索被飞速卷起!
“成功了!它……它真的能持续输出动力了!”一个年轻工匠激动地大喊,几乎要跳起来。
但鲁大锤依旧紧绷着脸,他指着旁边一个简陋的、标有刻度的阻力器:“上负荷!加到……加到五十马力标度!”
这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之前的原型机最多只能勉强达到三十马力,且极不稳定。工匠们屏住呼吸,缓缓增加负载。飞轮的转速开始下降,发出沉重的轰鸣,整个机体都在颤抖,似乎随时可能散架。
“稳住!检查压力!检查连杆螺栓!”鲁大锤的额头渗出冷汗,但他没有下令减轻负载。
突然,“嘭”的一声异响,一股蒸汽从气缸一处接缝泄漏出来!所有人的心猛地一沉。
“完了……”有人绝望地低语。
“闭嘴!”鲁大锤怒吼,他一个箭步冲上前,不顾灼热,用特制的石墨泥快速封堵漏点,同时对锅炉房吼道:“保持压力!相信我新改的密封能扛住!”
漏点被暂时堵住,机器的颤抖似乎减轻了一些。它像一个倔强的巨人,在重压下发出沉闷而有力的咆哮,转速稳定在了一个虽然不高、却持续不断的水平上!刻度指针,颤巍巍地指在了五十二马力的位置上,并且维持了超过一炷香的时间!
“成功了!五十马力!持续输出!”工棚内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工匠们相拥而泣。这不仅仅是功率的提升,更意味着稳定性和实用性取得了质的飞跃!
鲁大锤这才长长吐出一口浊气,布满老茧的手抚摸着依旧滚烫的气缸,眼中闪烁着泪光,喃喃道:“老伙计……你终于……成了!”他立刻对副手说:“快!记录所有数据!压力、温度、转速、耗煤量!一点都不能漏!我这就去禀报陈大人!”他知道,这台“盘龙四号”,已经具备了驱动大型机械、甚至作为船舶动力的现实可能性!
几乎就在蒸汽机组欢庆胜利的同时,光学项目组的静室内,一场静默的革命也在上演。负责人苏晓和她的团队,正围着一台更加精密、镜片组合复杂了数倍的第二代复合显微镜。他们观察的对象,不再是水滴,而是药石司华棠大人特批送来的一些病变的人体组织切片(取自自愿捐献的遗体)。
苏晓小心翼翼地调整着微调旋钮,她的眼睛紧紧贴着目镜。视野中,原本模糊的组织结构逐渐清晰,然后,她看到了——在坏死的细胞间隙,大量聚集着一种之前在水滴中未曾见过的、形态更加诡异的微小生物(细菌)!它们有的成双成对,有的链状排列,与相对健康的组织区域形成了鲜明对比!
“老师……您看这里!”苏晓的声音因激动而颤抖,她让开位置,请陈烁特意邀请来的药石司资深医官华苓(华棠的侄女)观看。
华苓将信将疑地凑近目镜,当她看清那些在病变组织中“张牙舞爪”的微生物时,整个人如遭雷击,猛地后退一步,脸色煞白:“这……这些就是导致痈疽、伤寒的‘邪祟’?!它们……它们真的存在!就在我们的身体里?!” 一直以来,医家对病因多归于“风寒暑湿”或“阴阳失调”,此刻,一个全新的、微观的病原世界赤裸裸地展现在眼前,其冲击力无以复加。
“快!记录!绘制形态!对比不同病症的切片!”苏晓强压激动,指挥团队投入紧张的工作。这一发现,意味着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可能从此走向基于实证的、针对病原体的全新道路!这是医学理念的根本性颠覆!
而就在光学组沉浸在微观世界的震撼中时,远处电学项目组独立的石砌小楼内,一场更加“惊天动地”的演示正在准备。负责人玄机子一改往日邋遢,换上了一件相对整洁的道袍,神情肃穆。他面前的长桌上,摆放着十几个他改进后的“蓄电瓶”(莱顿瓶),用粗铜线串联起来,铜线的两端,延伸至房间两端,分别连接着两个巨大的金属铃铛,铃铛旁各有一个由电磁铁驱动的击锤。两处铃铛相距超过五十步!
玄机子对受邀前来观摩的陈烁、鲁大锤等人(苏晓派了助手来)深深一揖:“诸位大人,贫道今日,欲行‘千里传讯’之戏法,虽只五十步,然其理相通!”
他让一名助手站在房间另一端的铃铛旁,然后自己在这边,将一个电键(开关)轻轻按下。
“咔嚓!”一声轻微的开关声。
几乎在同时——真的是几乎毫无延迟——房间另一端那个铃铛,在电磁铁的吸引下,击锤猛地敲击铃铛,发出了“叮”一声清脆的鸣响!
“啊!”那名助手吓得跳了起来,难以置信地看着自己身旁兀自微微震颤的铃铛。
玄机子再次按下电键,断开电路。铃声停止。他又以快慢不同的节奏按动电键,另一端的铃铛便以完全相同的节奏鸣响!
“妙哉!此物……此物竟能瞬息传讯!若铜线够长,岂非可通百里、千里?”鲁大锤虽不懂电学,但作为工匠,瞬间明白了这装置在传递消息上的革命性意义,这比烽火、信鸽快了何止千百倍!
陈烁的内心更是掀起了滔天巨浪。蒸汽动力代表能量的远距离输送和转化,显微镜代表对微观世界的认知和控制,而这电铃,则代表着信息的瞬时传递!这三者结合……
他立刻将三大项目组的核心成员召集到天工苑的议事厅。鲁大锤汇报了“盘龙四号”稳定输出五十马力动力并驱动负载的成功;苏晓展示了在病变组织中发现特异性微生物的惊人发现;玄机子则现场演示了“电铃传讯”。
议事厅内一片寂静,所有人都被这接二连三的重大突破震撼得说不出话来。这些突破,单独任何一项,都足以彪炳史册;而它们几乎同时发生,其带来的连锁反应,将是无与伦比的。
陈烁站在众人面前,目光缓缓扫过一张张因激动而涨红的脸庞,声音因极力克制而微微发颤:
“诸位同僚!今日,我等共同见证的,并非仅仅是几项技艺的改进!我等见证的,是力量的解放(蒸汽机),是生命的揭秘(显微镜),是时空的跨越(电报雏形)!”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寒川的舰船,将不再依赖风帆,可无惧风浪,纵横四海!意味着我寒川的医者,将能直捣病魔巢穴,药到病除,活人无数!意味着我寒川的政令军情,可朝发夕至,运筹于万里之外!”
“陛下所期盼的‘第二次技术爆炸’,其引信,已被我等亲手点燃!寒川的未来,乃至整个天下的未来,将从今日起,彻底改变!”
“然,”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无比严肃,“此等利器,亦关乎国运安危!所有数据、图纸、样本,必须严格保密!在陛下明确旨意前,任何人不得对外泄露分毫!”
众人凛然应诺。
陈烁当即写下密折,将三大关键领域的突破性进展详细禀报,并附上核心数据图表和初步的应用展望。这封由重兵护送、以最高加密等级发出的奏折,其分量,重逾千斤。
当林牧之在御书房内,展开这封凝聚着寒川最顶尖智慧的密折时,纵然是他这位见惯了大风大浪的帝王,也忍不住双手微微颤抖。他反复阅读着那些描述性的文字和数据,仿佛能透过纸背,看到那咆哮的蒸汽巨兽、那微观世界的生死搏杀、那转瞬即至的电光讯号。
他放下奏折,久久凝视着窗外初升的朝阳,金光洒满殿宇。他低声自语,又像是在对无形的历史宣告:
“力量之缰,生命之钥,时空之桥……寒川,终于握住了通往新时代的门环。这扇门后,将是怎样的天地?”
他知道,一个由寒川主导的、前所未有的科技时代,真的要到来了。而如何开启并驾驭这个新时代,将是他和这个帝国接下来面临的最宏大课题。关键领域的突破,已如利剑出鞘,寒芒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