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明太祖
朱元璋敲击着案上的《大明律》,沉声道:“推恩令是‘软刀子杀人’,比朕直接除藩更隐蔽!朕封诸子为藩王,本为护守边疆,却也怕他们日后势大;若用推恩令,让藩王子弟分其封地,便不会有祸患。”
刘基轻声劝谏:“陛下所言极是。推恩令的妙处,在于借‘宗法’之名,行‘集权’之实。藩王若拒推恩,便是违背‘嫡庶共享’之礼,会失人心;若从,便会日渐衰弱。比直接削藩,更易服众,也可避免牵连过多,让朝堂安稳。”
清朝·康熙帝
康熙帝看着蒙古王公的朝贡名册,沉吟道:“推恩令不仅可治诸侯,还可安外藩!汉武帝用它削同姓诸侯,朕若用它对待蒙古王公,让其子弟分领部众,蒙古便不会再出林丹汗般的强敌,比年年征战更有效。”
张廷玉躬身道:“皇上圣明!推恩令的核心,是‘分化而治’。西汉诸侯、蒙古王公,皆因‘势大’而难制,推恩令却能借‘恩赏’拆其势,既保了他们的体面,又断了他们的根基。治国当用此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巧策,方能让天下长治久安。”
天幕继续播放
【3. 围魏救赵
- 背景:战国时期,魏国国力强盛,发兵攻打赵国,赵国都城邯郸被围,危在旦夕。赵国向盟友齐国求救,齐国应允救援,但齐国兵力不及魏国,正面交锋胜算不大。
- 阳谋设计:齐国军师孙膑采用了“围魏救赵”的策略。
他没有直接派兵前往赵国救援,而是率领齐军直捣魏国都城大梁。
大梁是魏国的政治中心,一旦被攻,魏军必然回援。
孙膑提前在魏军回师的必经之路桂陵设下埋伏。
- 无解性:魏军面临两难抉择,若继续攻打赵国,都城大梁将沦陷,国家根基动摇;若回师救援,必定会进入齐军的埋伏圈。无论如何选择,都要付出惨重代价。
- 结果:魏军得知大梁被攻后,急忙回援,在桂陵遭遇齐军伏击,大败而归。
赵国之围得解,齐军也因此战威名远扬,孙膑的军事才能更是声名大噪,改变了当时的战国格局。】
评论区
「夕枫: 让韩国救魏,新郑和大梁距离很近,韩国实力还是可以的,但是韩国四战之地害怕自己被楚国秦国偷家,一直是个战略极度保守的国家,自己也害怕被魏国打」
「宁可儿: 整体看来除了魏国损失点兵力外,大家都赢了。都不亏。这也是庞涓拼了命也往回赶的原因。庞涓的撤兵是权衡之下的最优解。看似失败实则是智慧。魏王对他的信任依旧,自然让他领兵打仗。这场围魏救赵一逆向思维,从事物的根本解决问题,完全是牵制对方走,而且没有半点差池。千古(阳谋)」
「动感底裤: 两面牌,,不救,我就拿下你老巢。。救,赵就有路可走[捂脸]。。进退两难。」
战国
- 齐威王:听闻后世将“围魏救赵”奉为经典,抚案大笑:“当年魏围邯郸,诸臣皆劝朕直接驰援,唯孙膑言‘攻魏必救赵’。朕信其谋,果败魏军于桂陵!此计不仅解赵之困,更让齐国威服诸侯,孙膑真乃当世奇才,此功当载史册!”
- 孙膑拄着拐杖,目光沉毅:“兵法之道,在‘避实击虚’。魏军主力在外,大梁空虚,攻其必救之地,敌军自乱。此计非我独创,实乃循‘致人而不致于人’之理,后世能识其精妙,足见兵法之传承不灭。”
西汉·汉武帝
- 汉武帝听罢“围魏救赵”典故,摩挲着《孙子兵法》竹简,颔首道:“孙膑以攻魏救赵,如朕用‘推恩令’削藩——不直接与诸侯硬抗,转而从其内部瓦解,皆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昔年七国之乱,若早用此等迂回之策,或可少耗国力!”
- 主父偃躬身补充:“此计之妙,在‘攻敌所必守’。诸侯以封地为根基,推恩令分其地,如孙膑攻大梁;敌军不得不应,却又无力回天。陛下用此思路治诸侯,与孙膑救赵,异曲同工。”
三国·曹操
- 曹操听完故事捻着胡须,笑道:“昔年吕布攻刘备,朕欲驰援,郭嘉劝朕先取吕布老巢下邳——此亦‘围魏救赵’之理!攻其根本,敌军自退。孙膑之谋,放到今日仍可用:若袁绍攻许都,朕不与他正面交锋,转而袭其粮仓乌巢,必能破之!”
- 郭嘉应声附议:“兵法贵在灵活。孙膑知魏军必救大梁,如臣知吕布必回救下邳。敌军虽强,必有软肋;抓住要害,一击即中,比正面硬拼更省力。此计不分古今,皆为破敌良策。”
唐朝·唐太宗
- 唐太宗谈及“围魏救赵”,端着青瓷茶杯,回忆起平定窦建德之事:“当年窦建德援王世充,朕不救洛阳,反在虎牢关设伏——此与‘围魏救赵’反其道而行之,却同守‘截敌必救之路’之理。孙膑攻魏救赵,朕截敌援洛,皆因知敌军‘必救’之命门!”
- 李靖(唐朝名将,着有《李卫公兵法》)肃容道:“孙膑之策,是‘间接救援’的典范。战场之上,若直接救援必遭敌军伏击,不如转攻敌后方,迫敌回防。此计教会后世将领:勿拘于‘救’,而要谋‘破敌’,这才是兵法的核心。”
北宋·宋太祖
- 宋太祖听完“围魏救赵”,敲击着龙椅扶手,沉吟道:“五代以来,武将拥兵自重,朕用‘杯酒释兵权’,不直接夺其兵,转而赐其富贵、解其权柄——如孙膑不直接救赵,转而攻魏。皆因硬取易生乱,迂回则能稳!孙膑救赵保齐国,朕释兵权保大宋,皆是为‘稳’字谋。”
- 赵普补充:“此计之无解,在‘敌不得不从’。魏军若不回救大梁,国本必失;武将若不从陛下之命,必担谋逆之名。孙膑与陛下,皆抓住了对方‘不能不做’的要害,故能成功。”
明朝·明太祖
- 明太祖看完“围魏救赵”典故,想起与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沉声道:“当年陈友谅围洪都,朕不直接去救,反而率军直捣陈友谅老巢武昌——虽未成功,却也分散了他的兵力!孙膑攻大梁救赵,是看清了‘大梁丢则魏国危’;朕攻武昌,是想让陈友谅‘武昌丢则军心散’,可惜他未上钩!”
- 刘伯温躬身分析:“孙膑之胜,在‘算准敌军反应’。他知庞涓必回救大梁,如臣知陈友谅重洪都而轻武昌——若陛下当年能算准陈友谅的心思,或许能如孙膑般一战定局。此计之妙,全在‘知己知彼’四字。”
清朝·康熙帝
- 康熙帝听罢“围魏救赵”,想起平定三藩之乱时的策略,道:“当年吴三桂在湖南作乱,朕不与他在湖南死拼,反而派兵攻其后方云南——这便是学孙膑‘攻魏救赵’!吴三桂虽强,云南是他的根基,他不得不分兵回救,湖南的压力便小了。孙膑之谋,过了千年仍能用,真乃奇策!”
- 姚启圣拱手赞道:“陛下此策,与孙膑一脉相承。敌军再强,也有‘必救之地’;攻其必救,既能解当前之困,又能断敌军根基。孙膑救赵,是救盟友;陛下攻云南,是灭乱根,虽目的不同,却都用对了‘避实击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