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高宗乾隆推崇其“忠武”,视其为“人臣典范”:“朕编纂《贰臣传》,就是要区分‘忠’与‘奸’;而韩世忠,当得起‘忠武’二字(乾隆曾评其“功在社稷,忠贯日月”)。他擒方腊、平叛乱,是‘安内之功’;拒金兵、保江南,是‘攘外之勋’;反对议和、弹劾秦桧,是‘直臣之节’;被削权后闭门索居,不怨天尤人,是‘知进退之明’。南宋‘中兴四将’中,张俊附秦桧、刘光世畏敌避战,唯有他与岳飞,称得上‘完人’。朕常对臣子说,为人臣者,当学韩世忠:有本事却不恃才傲物,敢进谏却不犯上作乱,受委屈却不失臣节。这样的人,无论在哪朝哪代,都该被尊为典范!”
天幕继续播放
【历史十大民族英雄第五位:文天祥
文天祥从文官到“宋末三杰”的忠烈之路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字履善,号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宋末三杰”,其一生以“忠君报国”为核心,从科举状元到抗元主帅,再到从容就义,始终坚守气节,成为中国历史上“忠义”的标志性人物。
一、早年:科举状元,初入仕途(1236-1273年)
1. 出身与求学
文天祥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文仪是当地名士,自幼教他研读经史、关注时政。他早年便立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志向(此句虽为晚年所作,却贯穿其一生),尤其推崇欧阳修、胡铨等北宋忠直名臣。
2. 状元及第,直言敢谏
1256年,21岁的文天祥赴临安(今杭州)参加科举殿试,在试卷中直陈时弊,主张“法天不息”(效仿天道,革新朝政),批判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其文风犀利、见解深刻,被宋理宗钦点为状元。
入仕后,文天祥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等职,始终以“直言”为己任。1259年,蒙古大军南下攻宋,宦官董宋臣建议宋理宗迁都避敌,满朝官员无人敢反对,唯有文天祥上书《己未上皇帝书》,痛斥董宋臣“误国”,请求斩杀董宋臣以安民心,虽未被采纳,却显露出其刚正不阿的品格。后因得罪权贵,多次被弹劾罢官,一度归隐故乡,但始终关注边境局势。
二、中年:临危受命,力撑危局(1273-1278年)
1. 元军南下,起兵勤王
1273年,元军攻破南宋军事重镇襄阳、樊城,沿长江东下,直逼临安。此时南宋朝廷早已腐朽,群臣或逃或降,宋恭帝(年仅5岁)的祖母谢太后无奈下旨,号召天下“勤王”(起兵救援京城),却仅有文天祥一人响应。
当时文天祥正任赣州知州,他立刻变卖家产,招募乡勇,组建了一支万余人的“勤王军”。有人劝他:“元军势如破竹,你这乌合之众不过是送死。”文天祥回应:“我知此去难胜,但国家养士三百余年,如今危难之际,若无人挺身而出,何谈‘忠’字?我愿以死唤醒天下忠义之心。”
2. 苦守孤城,屡败屡战
1276年,元军兵临临安城下,谢太后决意投降,派文天祥前往元军大营谈判。文天祥在谈判中痛斥元军“侵略”,拒绝屈辱条件,被元军主帅伯颜扣押。不久后,临安城破,宋恭帝及皇室成员被元军俘虏北上,南宋“正统”政权覆灭。
文天祥在被押解途中趁机逃脱,历经艰险,辗转至福建、广东等地,与陆秀夫、张世杰等拥立南宋宗室赵昰(宋端宗)、赵昺(宋末帝),重建抗元政权,担任“枢密使同都督诸路军马”(最高军事统帅),继续组织抗元斗争。
此后两年间,文天祥率部在江西、广东一带与元军周旋,多次发起反攻,收复部分城池,但因兵力薄弱、粮草匮乏,且得不到地方势力支持,屡遭挫败。1277年,他在江西空坑之战中遭遇元军伏击,主力溃散,妻子欧阳氏、次子文佛生等家人被元军俘虏(后被押往大都,文天祥始终未因此妥协)。
3. 兵败被俘,宁死不降
1278年冬,文天祥率残部退守广东海丰五坡岭,不幸被元军将领张弘范率部突袭,兵败被俘。元军将他押至张弘范帐前,张弘范命他下跪,文天祥昂首挺立,怒喝:“我乃南宋状元宰相,岂能向敌寇下跪!”张弘范敬重其气节,未加逼迫,将他软禁在军中。
三、晚年:囚居大都,从容就义(1279-1283年)
1. 崖山劝降,坚守气节
1279年,张弘范率元军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崖山(今广东新会),逼迫文天祥写信劝降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挥笔写下《过零丁洋》,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志,拒绝劝降。不久后,崖山海战爆发,陆秀夫背负宋末帝赵昺跳海自尽,十万南宋军民随之殉国,南宋彻底灭亡。
文天祥目睹南宋覆灭,悲痛欲绝,多次试图自杀殉国(曾绝食八日,未死),元军始终派人严密看守,防止他“殉节”。
2. 大都囚狱,拒斥利诱
崖山之战后,文天祥被押往元大都(今北京),开始了长达三年零两个月的囚狱生活。元世祖忽必烈深知文天祥的影响力,多次派人劝降,手段从“利诱”到“威逼”,层层递进:
- 高官厚禄诱惑:忽必烈派降元的南宋前宰相留梦炎劝降,文天祥痛骂其“卖国求荣”,留梦炎狼狈而退;又派被俘的宋恭帝(此时已被封为“瀛国公”)前来,文天祥见到昔日君主,跪地痛哭,却仍说:“陛下请回,臣不能苟且偷生,辱没大宋!”
- 亲情逼迫:元军将文天祥的妻子、女儿押至大都,让她们写信劝降,文天祥回信说:“汝等切勿以我为念,若能坚守气节,便是吾家之幸。”他深知“忠义”与“亲情”难以两全,始终未因家人妥协。
- 生死威胁:忽必烈亲自召见文天祥,许以“中书宰相”之职,文天祥直言:“我文天祥生为宋臣,死为宋鬼,若能赐我一死,便是陛下对我的成全!”
在囚狱中,文天祥写下《正气歌》,以“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开篇,列举历史上苏武、岳飞等忠臣义士的事迹,阐明自己“宁死不屈”的信念,成为千古名篇。
3. 从容就义,青史留名
1283年1月9日,忽必烈见文天祥始终“不可屈”,深知无法让他投降,最终下令将其处死。行刑前,文天祥从容整理衣冠,向南(南宋故都临安方向)跪拜,然后对刽子手说:“我的事办完了。”随后慷慨就义,年仅47岁。
文天祥死后,囚狱卒在他的衣带中发现一篇“绝笔书”,写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篇“衣带诏”成为他一生坚守“仁义”与“气节”的最终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