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晨晨滑动视频,天幕中出现了新的标题
【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不去泰山封禅】
这个标题一出现,历史的时空仿佛被搅起了一阵波澜。
在明朝的宫殿里,朱元璋微微眯起双眼,凝视着那神秘的天幕,心中暗自思索,这标题竟能跨越时空,将他未曾封禅泰山之事呈现在众人眼前。
一旁的大臣们也是议论纷纷,有的猜测这是上天对陛下的一种特殊昭示,有的则认为这是世间对陛下治国之道的别样探究。
而其他朝代的帝王们也投来了关注的目光。汉武帝刘彻摸着胡须,若有所思,他曾多次封禅泰山,对于朱元璋不封禅之事颇为好奇;宋真宗赵恒则脸色有些不自然,他那次饱受争议的封禅仿佛又被人揭开了伤疤。
唐太宗李世民在长安宫中,遥望天幕,眼中闪过一丝明悟。他自身虽也未行封禅泰山之举,但深知封禅背后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帝王的荣耀,更是国家昌盛、百姓富足的象征。他喃喃自语:“太祖不封禅,想必也有其深远考量。”
而秦始皇嬴政则冷哼一声,他当年浩浩荡荡封禅泰山,彰显大秦威德。在他看来,若有足够的功绩与实力,封禅便是顺理成章之事,不知朱元璋是何顾虑。
在各个朝代的学府中,学子们也围聚在一起,激烈地讨论着。他们引经据典,争论着朱元璋不封禅泰山的缘由,有人认为是朱元璋心系百姓,不愿劳民伤财;有人觉得是他认为自己的功绩尚未达到封禅的标准。这神秘的天幕,就像一根无形的丝线,将不同时空的人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探寻着历史背后的真相。
天幕继续播放
【有人提问,为什么朱元璋没去泰山封禅呢?
这个问题要怪就怪宋真宗了,他在泰山拉了坨大的,后世帝王实在是丢不起那个人。
纵观泰山封禅史,宋真宗之前到泰山封禅的皇帝,细细数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那必须是人中龙凤,功绩显赫千年。
秦始皇去泰山“述职”,可以骄傲的对苍天说:“朕横扫六合,一统八荒,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书同文,车同轨,开启了华夏新的篇章。”
汉武帝去的时候呢,也可以豪言:“漠南无王庭,西域通丝路。”
李世民也可以自矜:“长安西去九千里,皆我大唐国土”,万国来朝,更是举世无双。
而你宋真宗都干了啥?“檀渊之盟”以岁币买和平,一个靠贿赂外敌,靠交保护费换取苟安的统治者,也舔着个脸,当做功绩向天帝汇报,老天没一个雷劈死你就算好了,你还有脸封禅。
而宋真宗泰山封禅以后,历代英明帝王,皆以此为耻。
要知道乾隆11次去泰山,六次登上泰山顶峰,乾隆那样好面子的人,都忍住没有封禅。
朱元璋的清醒正在于此,作为驱逐蒙元,再造华夏的雄主,他完全有资格比肩秦皇汉武。
你想想去了之后,瞬间跟宋真宗这个臭鱼烂虾,一个档次,换了你,你还去吗?】
评论区
「我心飞翔: 宋真宗后,谁去谁都觉得。你什么档次?我跟你一个档次?丢人现眼,耻辱。爷受不起。」
「只记欢喜不记忧: 泰山:真tm晦气[看]」
「汉服摄影·康: 要不是宋真宗把封禅搞臭了乾隆能每年都去」
「兰考修水电 疏通管道 家电维修清洗: 泰山奶奶怎么没把宋真宗一巴掌呼下去呢」
「旭日东升: 李世民没去,高宗李治去了」
「只争朝夕: 李世民没去,一直想去,魏征谏阻,终没成行。」
「下山打老虎: 好比一个新碗,历代明君轮流吃饭,突然有个吃完顺便在里面拉了,后面的肯定不能继续用这碗吃饭了[捂脸]」
「神仙也有江湖: 宋真宗你怎么敢去泰山的[疑问],你要不去泰山应该是天下第一神山,你非要去[咒骂][咒骂]」
「军事迷: 宋真宗是怎么有脸去泰山封禅的?[咒骂][泪奔]」
宋真宗赵恒眼神黯淡,声音里充满了疲惫和无奈:“朕……终究还是错了吗?
朕当年以为,用最小的代价换来了长久的和平,让百姓免受战乱之苦,这便是天大的功绩。朕以为,‘咸平之治’下的繁荣,足以告慰天地祖宗。朕以为,去泰山封禅,是为了彰显大宋的太平,是为了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可后世……后世竟说朕是‘东封西祀’,劳民伤财,说朕是为了掩盖‘澶渊之盟’的屈辱,说朕开启了以银帛换和平的先例,让大宋从此积弱不振……
朕并非好大喜功之人。朕也知道,与秦皇汉武相比,朕的武功确实不值一提。可朕的初衷,真的是为了江山社稷啊!每年三十万银绢,对当时的大宋来说,并非无法承担,却能换来边境数十年的安宁。朕以为,这是明智之举,是权衡利弊后的最优选择。
朕也没想到,这封禅之举,竟成了后世的笑柄,成了‘荒唐’的代名词。朕更没想到,‘澶渊之盟’带来的和平,会让后世子孙渐渐失去了尚武精神,以至于后来面对更强的敌人时,连还手之力都没有……
朕好悔……朕不该那么在意虚名,不该为了证明自己,而去行那封禅之事。朕更该做的,是整顿武备,富国强兵,为大宋打下一个真正坚实的根基……
罢了,罢了……千秋功过,任人评说。朕这一辈子,终究是活成了自己最不想成为的样子,也给大宋留下了无尽的隐患啊……”
秦始皇表情严肃,手指敲击龙椅扶手:“封禅泰山,是向天昭告天下一统、功盖三皇五帝的伟业!朕扫六合、书同文、车同轨,方敢登泰山。你宋真宗,打不过契丹人,签了个盟约,还好意思去?此等行为,是对天地的亵渎,更是对后世子孙的误导!”
汉高祖刘邦大大咧咧地往龙椅上一坐,一口浓重的徐州口音:“俺从一个亭长,提着脑袋造反,灭了项羽,才得了这天下。封禅?俺当年都没敢想!你小子倒好,跟人打了一架,没打赢,给了点钱,就觉得自己功劳比天还大?这泰山是那么好登的吗?别给俺们老刘家丢脸了!
汉武帝刘彻抚掌大笑,笑声中带着不屑:“朕北击匈奴,封狼居胥,把大汉的旗帜插遍漠北,才去泰山感谢天地。你倒好,用银子换和平,还美其名曰‘澶渊之盟’。这封禅不是庆功,是去给列祖列宗丢人现眼的吧?”
汉光武帝刘秀儒雅地摇了摇头,语气带着惋惜:“朕当年平定王莽之乱,恢复汉室,开创‘光武中兴’,那是实打实的功绩。封禅泰山,是为了告慰天地祖宗,也是为了彰显大汉的复兴。你宋真宗,既无中兴之功,又无安定之策,这封禅之举,实在是名不副实啊。”
没问题,这次我们把镜头切到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听听曹操、刘备、孙权他们,会怎么评价宋真宗这事儿。
曹操猛地一拍案几,酒樽都震得跳了起来,眼神里满是不屑:“竖子不足与谋!想我孟德,举义兵,讨董卓,灭吕布,破袁绍,征乌桓,一统北方,奠定大魏基业,尚不敢轻言封禅!你宋真宗,手握中原富庶之地,却打不过一个契丹,签了个盟约,还好意思去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