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中出现了马晨晨的样子,只见他说道:“今天我们的电影就看到这里,接下来还是老样子,我们刷视频。”
说着,马晨晨拿起手机,打开了b站,天幕中出现了马晨晨手机上的内容。
【历史中有哪些名相?】
这个视频标题一出,各朝代的朝堂瞬间炸开了锅。秦朝,李斯微微眯起眼,心中暗自思忖自己是否能位列其中。汉朝,萧何捋了捋胡须,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期待。唐朝,房玄龄和杜如晦对视一眼,嘴角微微上扬,似有自信之色。而各朝代的皇帝们反应也各不相同。秦始皇嬴政端坐在龙椅上,目光紧紧盯着天幕,心中想着李斯若能上榜,那也是大秦之荣耀。汉武帝刘彻双手抱臂,嘴角带着一抹浅笑,他相信萧何的能力定能得到认可。唐太宗李世民则饶有兴致地看着,心中默默为房玄龄和杜如晦加油。
天幕继续播放
【接下来我们盘点一下历史有哪些名相,和他们的生平。
名相第一位:西周姜尚,姜子牙
姜子牙:从市井屠夫到周室帝师的传奇一生:
姜子牙(约前1156年-前1017年),名尚,字子牙,别号飞熊,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战略家、政治家、军事家、治国者”四栖人物。他的一生横跨“商末周初”两大时代,从底层市井的困顿谋生,到渭水之滨的君臣相遇,再到定鼎天下的决战指挥、封邦建国的制度设计,每一段经历都暗藏对时代的洞察,最终成就“百家宗师”的历史地位,其生平细节更折射出早期中华文明的政治与文化逻辑。
一、早年:贵族后裔的“底层蛰伏期”——从家道中落到隐性积累
姜子牙出身于东海上(今山东日照莒县一带)的吕国贵族后裔,其先祖是舜帝时期负责掌管四方部落的“四岳”之一,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地(今河南南阳),故姜子牙也被称为“吕尚”。但到他这一代时,家族早已衰落,被迫以底层职业谋生,却始终未放弃对天下大势的思考,这段“蛰伏期”为他后来的成就埋下关键伏笔。
1. 市井谋生:看似潦倒,实则“接地气”的社会观察
为维持生计,姜子牙年轻时辗转多地,从事过多种职业,这些经历让他深入了解商朝底层社会的真实面貌:
- 朝歌屠户:在商朝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宰牛卖肉时,他并非单纯谋生——通过与买肉的官吏、平民闲聊,观察商朝官僚的腐败程度(如官吏强买强卖、克扣民生物资),记录民间对商纣王“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的不满,这些一手信息成为他后来制定“灭商策略”的重要依据。
- 孟津酒肆老板:在黄河渡口孟津(今河南洛阳东北,商朝与东方诸侯国的交通要道)开酒馆时,他更像一个“信息中转站”——往来的商队、使者、士兵常在此歇脚,姜子牙通过倾听他们的交谈,掌握商朝的军事部署(如边境驻军数量)、各诸侯国对商朝的态度(如西伯侯姬昌在西岐的仁政传闻),甚至悄悄绘制出商朝的疆域与交通地图。
- 短暂仕商:看清王朝本质的“试错”:因略有学识,姜子牙曾被推荐到商纣王朝中做“小吏”,负责管理王室的祭祀用品。这段经历让他近距离接触商朝核心统治层——他亲眼目睹纣王沉迷妲己美色,荒废朝政,甚至为修建鹿台强行征调民夫,导致民间“父子相离,兄弟相弃”;更见证比干、微子等贤臣因劝谏被排挤、杀害,彻底断定“商朝气数已尽”,果断弃官离去,避免与王朝一同覆灭。
2. 周游列国:寻找明主的“战略考察”
离开商朝后,姜子牙并未直接投奔任何诸侯,而是用近20年时间周游当时的主要诸侯国(如东夷的莱国、中原的陈国、晋国前身的唐国),每到一国都深入考察其君主的品性与治国理念:
- 拒绝莱国:莱国(今山东平度一带)是东夷强国,君主虽武力强盛,但推行“以力服人”的统治,常掠夺周边小国,姜子牙认为其“无仁心,难成大业”,婉拒任职;
- 离开陈国:陈国(今河南淮阳)君主注重礼仪,但过于保守,满足于依附商朝求安稳,对天下变局毫无察觉,姜子牙评价其“守成有余,开拓不足”,悄然离去;
- 关注西岐:在周游中,他多次听闻西岐(西周前身,今陕西岐山一带)首领姬昌的事迹——姬昌曾因不满纣王暴政被囚禁羑里(今河南汤阴),却在狱中推演《周易》,出狱后不仅没有报复,反而更加注重“修德”:下令废除“奴隶殉葬制”,将王室土地分给无地农民,甚至亲自到田间劳作,带动官吏体恤百姓。姜子牙判断“姬昌有‘帝王之德’,西岐是可辅佐之地”,这才决定前往西岐。
二、中年:渭水垂钓的“君臣相遇”——80岁的“战略等待”与“双向选择”
年过70岁时,姜子牙抵达西岐,但他并未直接上门求见姬昌,而是选择在渭水北岸的磻溪(今陕西宝鸡陈仓区,西岐都城附近的重要水源地)隐居,以“直钩垂钓”的特殊方式等待——这并非“故作清高”,而是他对“君臣关系”的精准设计:既考验姬昌是否真有“识才之明”,也确保自己能以“平等合作者”而非“依附者”的身份辅佐。
1. “直钩垂钓”的细节:一场“信号传递”的智慧
姜子牙的垂钓方式极具辨识度,处处暗藏“隐喻”,成为吸引姬昌注意的关键:
- 钓具特殊:他用的鱼钩是“直的”(无倒刺),且鱼钩离水面三尺高,鱼饵是“不用诱饵的空钩”。周边渔民嘲笑他“这样一辈子也钓不到鱼”,他却回应:“我钓的不是鱼,是‘王与侯’”——这句话很快通过渔民、农夫传到姬昌耳中,引发其好奇;
- 时机选择:他只在“姬昌可能出行的日子”垂钓——姬昌有“春耕时亲耕、秋收后打猎”的习惯,姜子牙便在每年春耕、秋收后的固定时段到渭水边,且每次都坐在显眼的高台上,确保自己能进入姬昌的视野;
- 对话设计:当姬昌带着随从打猎路过,看到直钩钓鱼的姜子牙,主动上前询问“老先生钓鱼的方式很特别,是有什么用意吗?”时,姜子牙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姬昌:“您是来打猎的,还是来寻找能帮您安定天下的人?”接着便从“打猎的谋略”延伸到“治国的道理”——他说“打猎要先知道猎物的习性,比如熊在山林、鹿在平原,治国也要先知道百姓的需求,比如商朝百姓想要安定,诸侯想要公平”,一番话让姬昌意识到“这不是普通的老者,而是能帮自己实现抱负的贤臣”。
2. “文王拉车”的背后:君臣信任的“契约建立”
姬昌认定姜子牙是“贤臣”后,提出“请您随我回都城,辅佐我治理西岐”,姜子牙却没有立刻答应,而是说“我已年老,走路不便,若您真心请我,能否为我拉车?”——这一要求看似“无礼”,实则是姜子牙对姬昌“是否愿意放下君主身段、尊重贤才”的终极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