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祖禹在《唐鉴》中批其‘背主’,实为正君臣之纲,此论不虚 。但后世若仅以‘节亏’否定其功,亦非公允。他一生谏言,皆在匡正君失、守护民生,其心可嘉,其功可补过。
只是他的‘直谏’,仍未脱‘臣附于君’的局限。他虽敢批太宗之过,却始终以‘君为纲’为前提,从未思及‘君若不君,臣当如何’。先秦儒家讲‘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本是对等之道,魏征却将‘忠’推向极致,略显局促。若遇昏君,其‘直谏’不过是飞蛾扑火,难有实效。后世学者当学其‘忠’,更当明‘道’,方能真正守得住原则、做得了实事。”
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君明则谏行,臣直则治兴,互为因果也”
“读贞观史事,知魏征之幸,在于遇太宗这样能容谏的明君;太宗之明,更在于用魏征这样敢直谏的贤臣,二者互为表里,方有治世。若魏征遇隋炀帝,纵有千条谏言,也早成刀下鬼;若太宗遇奸佞之臣,纵有万丈雄心,也难脱昏君之辙。
魏征的价值,不仅在其谏言本身,更在他与太宗共同塑造的‘君臣相得’范式。他以‘直’倒逼君主自省,太宗以‘容’激励臣子尽忠,这种‘君纳谏、臣敢言’的互动,正是贞观之治的核心密码。后世多学魏征之‘直’,却忽视了太宗之‘容’——若君主刚愎自用,臣子再直也无用;若臣子曲意逢迎,君主再明也会昏聩。论魏征,当连同太宗一同观之,方能见‘治世’的真正根基。”
荀彧(东汉末·曹魏谋臣):“其‘忠’有偏,其‘择’可议”
“我一生守‘奉主匡扶汉室’之节,哪怕曹操权倾朝野,也未敢背离初心。魏徵初事李建成,本应守‘太子属官’之忠,却在建成死后转事李世民,虽称‘为天下安’,终究是‘择主而事’的投机。他若真有‘殉节’之心,大可归隐山林,而非转身为杀主之人效力。
不过,他劝李世民‘轻徭薄赋、任人唯贤’,倒与我劝曹操‘勿失民心、广纳贤才’的思路一致,都是懂‘治国先固根本’。但‘忠’当是‘从一而终’,而非‘择强而事’——我若像他那样,在曹操称魏公时转投刘备,纵有再多治世之策,也难称‘忠臣’。魏徵的‘直谏’虽可贵,却因‘易主’失了臣道根基,终究比不得‘守节而死’的忠臣。”
范仲淹(北宋名臣):“其‘忧国’之心,与我同也”
“我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求的正是‘为君分忧、为民请命’,这与魏徵的初心不谋而合。他敢在朝堂上跟李世民争‘修宫殿’‘嫁公主’,不是为自己争高低,是怕君主耽于享乐、百姓遭罪,这份‘不顾个人安危’的忧国心,比我当年戍守西北、推行庆历新政时的劲头,有过之而无不及。
要是魏徵生在我朝,定能成为庆历新政的得力帮手——他会像我一样,敢弹劾权贵、敢改旧弊,更能以‘直谏’顶住反对声音。但他也得学我‘委婉谋事’:我推行新政时,会先联合富弼、欧阳修,再逐步推进,不像他单打独斗。忠臣不仅要‘敢说’,更要‘会做’,这样才能让好政策落地,真正帮到百姓。”
方孝孺(明代儒臣):“其‘易主’之过,终难洗白”
“我秉持‘君为臣纲’,建文帝待我恩重如山,就算朱棣以灭十族相逼,也绝不改‘忠臣不事二主’的节。魏徵倒好,先事李密,再事李建成,最后事李世民,三次易主,还以‘为天下’为借口——若‘为天下’便可背弃旧主,那君臣之义、伦理纲常,岂不成了空话?
他的‘直谏’再有名,也掩盖不了‘背主’的事实。当年文天祥被俘后,宁死不事元,这才是忠臣该有的样子;魏徵却在旧主死后,转头为新主效力,就算帮李世民成就了贞观之治,也难脱‘贰臣’之名。后世若学他‘择主而事’,那天下一旦改朝换代,臣子都可弃旧主投新君,伦理崩坏,国将不国。”
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其‘谏’在‘事君’,我‘忧’在‘天下’”
“我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看重的是‘对天下百姓负责’,而非‘对某一位君主负责’。魏徵劝李世民‘轻徭薄赋’,是‘为君治天下’;我批判明朝苛政、主张‘经世致用’,是‘为天下谋太平’,看似相似,实则格局不同。
他的‘直谏’始终围着‘李世民’转——劝君主别犯错、帮君主治天下,本质是‘臣附于君’;我则认为,就算君主昏庸,臣子也该为‘天下百姓’做事,比如明末时,我虽不仕清朝,却仍着书立说,希望后人能懂‘民生为本’。魏徵是‘良臣’,却不是‘忧天下’的士人——他的眼里有君主、有朝政,却少了几分‘跳出皇权看天下’的清醒。”
李鸿章(晚清名臣):“其‘遇明主’之幸,我难及也”
“我办洋务、签条约,一辈子在‘替君受过’,最羡慕魏徵‘遇明主’的运气——李世民能容他‘犯颜直谏’,还把他当‘镜子’,可我面对的是慈禧太后,别说‘直谏’,就算委婉提建议,也常被驳回。魏徵劝李世民‘别修宫殿’,一句话就能成;我想建海军、办工厂,得四处筹钱,还得看各方脸色。
不过,他的‘直谏’也有局限:只敢管‘朝政小事’,没敢碰‘制度根本’;我办洋务,是想从根上救清朝,却比他难太多。魏徵生在贞观盛世,只需‘匡正君过’;我生在晚清乱世,得‘逆天改命’。要是我有他那样的‘明主’,或许洋务运动能成,清朝也不至于亡得那么快——可惜,时也、命也,我没他那份运气。”
天幕继续播放
【历史名相第七位:狄仁杰
狄仁杰:从法曹参军到“唐室砥柱”的传奇一生
狄仁杰(公元630年-公元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是武周时期乃至整个唐代最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他一生跨越唐高宗、武则天两朝,既以“断案如神”的司法智慧闻名,又以“力挽狂澜”的政治魄力护佑李唐血脉,更以“清正爱民”的为官底色赢得百姓拥戴。从地方小吏到当朝宰相,他在酷吏横行的武周乱世中,用“刚柔并济”的智慧,既保全自身,又践行理想,成为后世“贤臣”与“智者”的双重典范。
一、早年历练:明经入仕,以“法”立身的初露锋芒
狄仁杰的仕途起点并不显赫,却从基层司法岗位上,展现出“刚正不阿”与“体恤民情”的双重特质,为其后来的政治生涯奠定了“以法为基、以民为本”的底色。
- 明经及第,初涉官场遇“伯乐”:唐代科举分“进士科”与“明经科”,前者重文采,后者重经义。狄仁杰年轻时以明经科及第,最初被授予汴州参军(地方军事辅助官员),却因性情刚直,得罪了当地权贵,遭人诬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