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遭诬入狱:“认罪保命”巧传冤情,绝境翻盘:长寿元年(公元692年)正月,酷吏来俊臣为邀功,诬告狄仁杰、任知古、裴行本等七位宰相“谋反”,将他们逮捕入狱。按照当时酷吏的惯例,“嫌疑人若主动认罪,可免死罪;若拒不认罪,便严刑拷打”。狄仁杰深知来俊臣手段残忍,若不认罪,必遭酷刑致死,于是一入狱便主动承认:“大周革命,万物维新,我乃唐室旧臣,谋反属实,甘愿受死。”来俊臣见他认罪,便放松警惕,不再对他用刑。狄仁杰趁机暗中找机会,向狱卒借来笔墨,将自己的冤情写在一块帛布上,然后藏在棉衣的夹层里,对狱卒说:“天气渐暖,请将我的棉衣交给家人,让他们拆洗后再送来。”狱卒未起疑心,将棉衣交给了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狄光远发现帛书后,立即入宫向武则天告状。武则天派人调查,来俊臣谎称“狄仁杰认罪属实,且在狱中写了‘谢死表’”(实为来俊臣伪造)。武则天不信,亲自召见狄仁杰,问他:“你为何要谋反?”狄仁杰回答:“臣若不认罪,早已被来俊臣拷打致死,哪能见到陛下?臣从未谋反,谢死表也是伪造的。”武则天派人核对,果然发现谢死表是假的,遂免去狄仁杰死罪,但仍将他贬为彭泽县令(今江西彭泽)。此次事件,狄仁杰用“以退为进”的智慧,在酷吏横行的时代保住性命,成为当时官场中的“生存典范”。
- 复居宰辅:从魏州“退契丹”到幽州“受紫袍”: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契丹首领孙万荣率军攻占冀州(今河北冀州),威胁幽州(今北京),武周朝廷震动。武则天想起狄仁杰“安抚边疆”的能力,任命他为魏州刺史(今河北大名,契丹南下的必经之地)。前任魏州刺史为防契丹攻城,强迫百姓修筑城墙,还将城外百姓迁入城内,导致农田荒芜。狄仁杰到任后,立即下令:“契丹远道而来,粮草不足,必不敢久留。百姓可返回家中,安心耕作,若契丹来犯,有我率军抵挡!”百姓听后,纷纷返回田间,魏州境内“农事恢复,人心安定”。孙万荣得知狄仁杰任魏州刺史,又见魏州百姓镇定自若,认为“魏州有备,不可攻”,遂率军撤退。狄仁杰不战而退敌,武则天大喜,将他调任幽州都督(边疆最高军事长官),还亲自赏赐他一件紫袍(唐代三品以上官员的服饰)和一条龟带,并在紫袍上亲笔写下“敷政术,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十二个字,以示嘉奖。神功元年(公元697年),酷吏来俊臣被武则天处死,政治环境稍有缓和,狄仁杰再次被召回中央,任鸾台侍郎、凤阁鸾台平章事,第二次拜相。
四、力挽狂澜:“解梦劝立太子”,为李唐复辟埋下伏笔
武则天晚年,最大的政治难题是“立储”——她在“立侄子武三思、武承嗣”还是“立儿子李显、李旦”之间犹豫不决。狄仁杰以“君臣之谊”与“情理之辩”,多次劝说武则天,最终促使她立李显为太子,为后来“神龙政变”、李唐复辟奠定了基础,被后世称为“唐室砥柱”。
- 当面劝谏:“姑侄不如母子亲”的核心之辩: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武则天召集大臣讨论立储之事,武三思、武承嗣等人拉拢亲信,主张“立武氏子弟为太子”,称“自古天子未有立异姓为嗣者”。狄仁杰却当面反驳:“陛下若立儿子为太子,百年之后,可入太庙,受后世子孙祭拜;若立侄子为太子,陛下听说过‘侄子当了天子,会把姑姑的牌位放进太庙祭拜’的吗?”武则天听后,虽未立即表态,但内心开始动摇。狄仁杰又接着说:“陛下是李家的儿媳,当年先帝将天下托付给陛下,并非让陛下将天下传给武氏。如今陛下若立武氏为嗣,不仅违背先帝遗愿,更会失去天下百姓的心——百姓仍念李唐之恩,若陛下强行立武氏,恐引发天下大乱。”这番话直击武则天的“身后名”顾虑,让她不得不重新考虑立储之事。
- “双鹤入怀”解梦:以“天意”劝君,润物无声:不久后,武则天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只大鹦鹉,翅膀折断了,无法飞翔”,她让大臣们解梦,武三思等人称“鹦鹉代表陛下,翅膀折断是因为‘李氏余孽未除’,需严惩李氏子弟”。狄仁杰却趁机进言:“鹦鹉的‘鹉’,与‘武’同音,代表陛下;翅膀折断,是因为陛下的两个儿子(李显、李旦)被流放外地,不得重用。若陛下能将两个儿子召回,让他们辅佐陛下,‘翅膀’自然就能恢复,鹦鹉也能重新飞翔。”武则天听后,沉默良久,最终叹道:“卿之言,甚合朕意。”随后,她秘密派人将被流放至房州(今湖北房县)的庐陵王李显接回洛阳。
- 敲定储君:“陛下当为天下计”的最终说服:李显回到洛阳后,武则天仍未公开立他为太子,还在犹豫。狄仁杰再次进谏:“陛下召回庐陵王,却不立为太子,天下百姓仍会疑惑。臣请陛下公开立庐陵王为太子,以安民心。”武则天问:“立储是朕的家事,卿为何多次干预?”狄仁杰回答:“陛下是天下之主,陛下的家事,便是天下之事。臣身为宰相,岂能不管?若陛下立庐陵王为太子,天下人会称赞陛下‘公私分明、不忘根本’;若立武氏,恐天下人心离散,陛下百年之后,朝堂必乱。”最终,武则天于圣历元年三月,正式立李显为太子,李唐血脉得以延续。当时朝中大臣私下感叹:“若无狄公,李唐社稷恐怕早已改姓武了!”
五、晚年荣光与身后:“国老”之称,惠及后世
狄仁杰晚年,因功高望重,被武则天尊称为“国老”,享受诸多特殊礼遇;他去世后,武则天悲痛不已,而他的政治遗产,不仅护佑了李唐,更影响了后世的为官之道。
- “国老”殊荣:免跪拜、不退休的信任:久视元年(公元700年),狄仁杰因年事已高(70岁),多次请求退休,武则天却拒绝道:“朕与卿,非君臣之谊,更似老友。卿若退休,朕身边便少了一个能说真话的人。”还特地下令:“狄国老上朝,无需跪拜;朕若召卿议事,可直接入宫,无需通报。”当时大臣见狄仁杰能获此殊荣,无不羡慕,而狄仁杰却始终保持谦逊,从未因“国老”身份而骄纵。同年,武则天巡幸三阳宫(今河南宜阳),狄仁杰随行,途中武则天想前往观看“佛舍利入土仪式”,狄仁杰劝谏道:“佛舍利本是外国之物,陛下身为天子,应重‘苍生’而非‘鬼神’,若陛下前往观看,会让百姓认为陛下‘重佛轻民’,不如将省下的时间,用来处理朝政,关心百姓疾苦。”武则天听从了他的建议,取消了行程。
- 临终谏言:停建浮屠,节省民力:晚年的武则天,曾计划在洛阳修建一座“大浮屠佛像”(佛教高塔),需耗费数百万钱,还需征调数万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