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逝两江,“中兴名臣”的落幕:同治十年(1871年),曾国藩因“天津教案”的压力,请求辞去直隶总督职务,回到南京担任两江总督。此时的他已身患严重的眼疾和皮肤病,视力模糊,全身瘙痒难忍,但仍坚持处理政务,每天批阅奏折到深夜。同治十一年(1872年)三月十二日,曾国藩在南京两江总督衙门的书房中,突然感到头晕目眩,伏案而逝,享年61岁。消息传到北京,慈禧太后下旨追赠他为“太傅”,谥号“文正”(清代文臣的最高谥号),并派专人护送他的灵柩回湖南湘乡安葬。出殡那天,南京百姓自发沿街送行,哭声震天,虽然他因“天津教案”背负骂名,但百姓仍记得他“平定战乱、保境安民”的功绩。
四、历史功过:争议中的“半个圣人”
曾国藩的一生,是晚清乱世的缩影:他以“拙诚”逆袭,从耕读子弟成长为“中兴名臣”,平定太平天国让清朝延长了半个世纪的寿命,推动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曾国藩家书》成为后世的精神财富;但他也因“屠城”“天津教案”留下骂名,被指责为“封建卫道士”“卖国贼”。
- “立功”之辩:他平定太平天国,是“维护封建统治”还是“保境安民”?支持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太平军军纪涣散,到处烧杀抢掠,曾国藩的湘军虽然也有“屠城”之举,但总体上遏制了战乱的蔓延,保护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反对者则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具有进步意义,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逆历史潮流而动”。
- “立德”之辩:他一生修身自律,却为何在天津教案中“委曲求全”?支持者认为,曾国藩的“委曲求全”是“审时度势”,在清朝国力虚弱的情况下,避免了一场更大的战争,是“以大局为重”;反对者则认为,他的“委曲求全”是“妥协投降”,牺牲了百姓的利益,违背了“民族大义”。
- “立言”之辩:《曾国藩家书》是“家庭教育的典范”还是“封建礼教的糟粕”?支持者认为,《曾国藩家书》中的“勤奋、节俭、和睦”等理念,具有永恒的价值,适合现代家庭教育;反对者则认为,家书中的“忠君、孝悌”等思想,是封建礼教的体现,不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
无论争议如何,曾国藩的一生都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启示:他证明了“天资平庸者,靠坚持与自律也能成就大事”;他的洋务实践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必须与时俱进”;他的“天津教案”遭遇也警示我们“在弱国无外交的时代,个人的道德与能力往往难以对抗时代的无奈”。正如近代历史学家蒋廷黻所说:“曾国藩是中国旧文化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近代化的先行者,他的一生,是中国从古代走向近代的过渡缩影。”】
评论区
「用户: 原来,半个圣人,原先也是一凡人,不断修心,修身,一直完善自已,经历漫长岁月,不修成的。[赞][赞][赞][赞]」
「逍哥: 曾国藩的成功离不开胡林翼,胡林翼出世更是曾国藩的扶持,他们相辅相成,可惜胡死太早了」
「书话历史: 曾公风骨,千年不朽。他的家书与家训,至今仍是修身齐家的智慧明灯。」
「活成自己希望的样子: 唯一一套让我代入感100%的书,每天都会读到半夜,上个月去天津专门去了望海楼教堂打卡了曾大人处理棘手的天津教案地,默默地远远看着……」
「用户: 事情越做越大的主要原因是不是你的能力有多强,而是更多的人把他们的利益寄托在了你身上实现!曾国藩」
「帅气的52hz的Alice: 曾国藩完美的诠释了开局怎么样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要的自己是什么样[赞][赞][赞]」
「小狸: 湖南从曾国藩开始,各种人才井喷似的冒出来了」
「ww先生: 那个时代太平天国军灭了满清或许并不是坏事,曾国藩为了仕途屠城,伤及成千上万的普通百姓罪过还是很大的。」
「报朴守拙: 这几天正在读曾国藩传,昨天晚上不小心看到了夜里三点半,感触至深[感谢][感谢]个人认为曾国藩的一生是由人到神的历程,给我内心带来的影响至深至远……。随着时间我会慢慢悟出更深刻的东西[感谢][感谢]」
「用户: 曾国藩于湖南居功至伟,于儒家文脉于华夏文化可堪圣贤。」
「未因: 左文襄给曾文正公的挽联如下: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愧平生
左公谋疆,天下督抚皆推托响银,唯两江曾文正一文不缺,源源不断。成左之功者,曾也。」
「七月。: 说实话,我们这些平庸之辈,让我们真真正正的进入当时的那个时代,还说人家怎么样,怎么样,我们可能就只是路上的要饭的。」
「落*格瓦拉: 诸葛亮都救不了汉,曾国潘也救不了清,个人能力再强,也抵不过实势[微笑]」
「oK: 曾国藩他无论做出什么贡献,也改变不了身为汉人屠杀汉人的事实。」
「zc: 文正公一生可谓波澜壮阔!进士文人出身,以在籍侍郎办团练创湘军陆水两师,扫平太平天国,创金陵书局刊印船山全书、一手锦绣文章一生经世致用光大湖湘文化,晚年推动洋务。虽剿捻无功教案受骂。半个圣人当之无愧!」
「曹长卿: 看曾国藩如何以一种笨拙的精神,诠释一个持续奋斗者的升级之道。」
秦始皇:“其‘平乱强能’可用,其‘分权之险’当除”
“此臣能自练湘军平乱(太平天国)、自筹粮饷办事,跟朕手下的蒙恬、王翦一样,是‘能扛事、不空谈’的硬茬——若他在秦朝,让他领兵镇百越、守长城,定能帮朕压服叛乱、稳固边疆,比那些‘只会引经据典’的儒生强百倍。
但他‘兵为将有’的毛病,比吕不韦专权还危险!湘军只认他曾国藩,不认朝廷,这跟‘诸侯拥兵’有何区别?朕废分封、设郡县,就是要把兵权攥在中央手里。真用他,必先夺其军权,把湘军拆编归郡县管辖,再派御史监其言行,若敢有半分‘分权’苗头,直接按秦律灭族,绝不给‘私兵祸国’的机会。
至于他搞的‘洋务’,仿造轮船枪炮倒有几分用,可让他管咸阳兵器工坊,按秦律定标准、督生产,别让他掺和朝政——朕要的是‘听话的能臣’,不是‘掌权的权臣’。”
汉高祖刘邦:“其‘练兵平乱’之能可用,其‘不反’之忠当信”
“这曾国藩,跟我手下的萧何、韩信有点像——能自己拉队伍(湘军)、打硬仗(平太平天国),还能给朝廷搞钱(筹饷),比那些‘只会空谈’的儒生强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