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大学那象征着知识与理性的钟声,再一次在菩提树下大街的上空略显滞涩地回荡,随后便陷入了长久的沉寂。
面对城内日益升级的武装冲突、遍布街垒的交通以及自由军团与赤卫队之间愈演愈烈的游击战,四月末,校方最终无奈地宣布无限期停课。
这座德意志精神的象牙塔,也不得不暂时向残酷的现实关闭了大门。
然而,对于林和他的同志们而言,这停课的钟声并非学习的终止,而是将课堂转移到更广阔、更严峻的现实战场上的号角。
大学的停课,使得像恩斯特、瓦尔特这样原本需要兼顾学业的学生干部,以及林本人,得以将全部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这场决定德国命运的斗争中。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柏林东区的大型机械制造厂外已是人声鼎沸。
工人们拖着疲惫而警惕的步伐走向厂门,空气中弥漫着煤烟、机油和一种无形的紧张。
就在这灰暗的基调中,两抹身影格外引人注目。
林依旧穿着他那件略显陈旧的深色外套,身形挺拔,眼神锐利地扫视着周围。
他的手中拿着一叠崭新的传单,纸张边缘还带着油墨未完全干透的痕迹。
而站在他身旁,脸色微微泛红,眼神却异常坚定的,正是格特鲁德·诺依曼。
柏林大学的停课,也让她得以从书斋中彻底走出。
经历了被捕与营救的洗礼,那个曾经在图书馆角落里低声细语、容易羞涩的女孩仿佛蜕变了。
她依然戴着那副修补过的眼镜,但镜片后的目光却不再躲闪,而是充满了将真理传播出去的使命感。
她手中同样捧着一叠传单,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既是因为紧张,也是因为决心。
“工友们!看一看,想一想!”
林的声音不高,却极具穿透力,清晰地传入每一个经过的工人耳中。
他没有声嘶力竭地呐喊,而是用一种冷静而充满说服力的语调,将传单上的内容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
“《凡尔赛条约》要我们赔偿上千亿金马克!这些钱从哪里来?”
他目光灼灼地看着那些面带忧虑和麻木的工人,“艾伯特政府和那些容克老爷、工厂主们,绝不会从他们鼓鼓囊囊的钱包里掏出一个子儿!”
“他们只会增加税收,克扣你们的工资,用更残酷的剥削来榨干我们工人和普通百姓的血汗!”
他的话像锤子一样敲打在人们心上。
许多工人放慢了脚步,眉头紧锁。这些天的物价飞涨和工头隐约的威胁,似乎都在印证着这个年轻东方人的话。
格特鲁德见状,鼓起勇气,上前一步,将传单塞到一位犹豫着是否要接的女工手里。
她的声音不如林那般沉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却充满了真诚:
“大姐,看看吧。”
“条约里还说要把我们的工厂设备拆走抵债,到时候,我们连工作都会失去!”
“那些煽动我们仇恨法国人、英国人的老爷们,他们自己却和协约国的资本家做着生意!”
“他们是在利用我们,让我们工人去打工人,好保住他们自己的特权和财富!”
她的话语朴素而直接,更容易引起底层女工和普通劳动者的共鸣。
那位女工看了看传单上那由瓦尔特领导的编辑小组所创作的简单明了的图画和文子,又看了看格特鲁德那双清澈而恳切的眼睛,默默地将传单折好,塞进了口袋。
宣传工作并非一帆风顺。
也有工人冷漠地推开递来的传单,甚至低声咒骂他们是“带来混乱的叛国者”。
每当这时,林总是用眼神制止想要争辩的格特鲁德,平静地转向下一个潜在的支持者。
思想的转变需要时间和事实的反复教育,强求不来。
他们穿梭在工厂门口、工人聚居区狭窄的巷道里,甚至利用工间休息的时间,在厂区内相对隐蔽的角落进行更小范围的宣讲。
林负责剖析大局,阐述阶级观点;
格特鲁德则更侧重于联系工人们的实际生活,用她们女性特有的细腻和同情心,去触动人们内心最朴素的公平正义感。
大学的停课,使得知识的光芒并未熄灭,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如同涓涓细流,渗入到柏林工人阶级干涸而愤怒的心田。
当一天的宣传暂告段落,格特鲁德虽然疲惫,但脸上却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的红晕。
她看着身旁依旧冷静,但眉宇间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的林,轻声问道:“林同学,我们做的这些……真的有用吗?”
林望向那些拿着传单、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低声讨论的工人背影,目光深邃。
“思想的斗争,比刀剑的碰撞更持久,也更根本。”
他缓缓说道,“大学的停课,不是结束。”
“这里,这片工人阶级的土地,才是我们真正的,也是最重要的课堂。每一张传单,每一次交谈,都是在为未来的胜利奠基。”
格特鲁德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但林话语中的坚定,让她心中的信念也更加稳固。
在这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上,她找到了比在图书馆里皓首穷经更有意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