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赛宫镜厅的水晶吊灯下,协约国最高军事委员会正在举行紧急会议。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放下刚从柏林发来的急电,指尖在桃花心木桌面上轻轻敲击。
“先生们,”他环视着在场的法国总理克列孟梭和美国总统威尔逊,“柏林的情况比我们想象的更严重。自由军团在街头战斗中损失惨重,德共似乎已经实际控制了城市。”
克列孟梭雪白的胡子微微抖动,他拿起电报又扫了一眼:“这个化名‘L.v.b.’的神秘人物……罗莎·卢森堡和她的同志们突然变得……难以捉摸。”
“他们的战术完全不像我们熟知的斯巴达克派。”
威尔逊向前倾身,眉头紧锁:“我们是否应该立即干预?”
“如果布尔什维克在德国站稳脚跟……”
“不,”劳合·乔治斩钉截铁地说,“现在介入只会让德国人团结起来对抗我们。”
“让他们自己先消耗。”
他转向军事顾问,“但是要让部队保持戒备,随时准备开进德国领土。”
……
德共临时总部的灯光,在接下来的几个夜晚都亮至深夜。
烟雾缭绕的会议室里,争论、权衡、分析与决断反复交织。
共产国际的邀请,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德共高层内部激起了层层涟漪。
最终,在拉狄克抵达柏林后的第五天,决议形成了。
依旧是那间核心会议室,但气氛与接待拉狄克时已有所不同。
少了几分对外来使者的警惕,多了几分内部决策后的凝重与决心。
罗莎·卢森堡站在长桌一端,她的脸色比平日更加苍白,但眼神却异常坚定。
“同志们,”她的声音清晰,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经过中央委员会的充分讨论,我们决定,接受共产国际的邀请,派出代表团前往莫斯科。”
这个消息并不意外,但由她正式宣布,依然让在座的所有人精神一振。
这意味着德共即将正式融入世界革命的洪流,也意味着他们将直面与布尔什维克更深入的合作与可能的摩擦。
“代表团的组成如下,”卢森堡继续道,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由威廉·皮克同志,担任代表团总代表。”
威廉·皮克,这位经验丰富、性格稳健、善于处理组织事务和外交斡旋的老战士,闻言沉稳地点了点头。
他资历深厚,在党内享有威望,且对莫斯科有一定了解,是担任此职位的合适人选。
在林那个时空后来的历史上,威廉·皮克是未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的首任总统,斯大林的坚定支持者之一,在赫鲁晓夫上台之后遭到了排挤和边缘化。
“副总代表,”卢森堡的声音略微停顿,目光转向了长桌中段那个一直沉默的年轻身影,“由林·冯·俾斯麦同志担任。”
尽管早有预料,但当这个任命正式宣布时,会议室里还是响起了一阵细微的、表示认可的低语。
虽然是党外顾问,但林的战略眼光和在柏林斗争中所展现出的能力,已经赢得了核心层的普遍信任。
由他作为皮克的副手,既能确保代表团在战略和理论层面与莫斯科有效沟通,也回应了列宁那份特别的“兴趣”。
林抬起眼,迎向卢森堡的目光,平静地颔首接受。
他没有多言,但放在桌下的手,指节微微泛白。这不仅仅是一次外交任务,更是一次将他和他所代表的德国革命新路径,置于世界革命灯塔下接受审视的旅程。
“此外,”卢森堡补充道,“代表团还将包括负责组织联络的瓦尔特·施特克尔同志,以及必要的安全随行人员。”
她顿了顿,目光再次落到林身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考量,“考虑到此次会谈涉及大量理论阐述、战略规划以及可能的文件起草工作,且林同志需要专注于高层对话,特指派格特鲁德·诺依曼同志,作为林的随行秘书,负责记录、整理资料及处理日常文牍工作。”
这个安排看似合情合理。
格特鲁德的细致、忠诚和出色的记录能力有目共睹,她作为林的秘书参与工作也已有一段时间。
但在此时此地,在安娜·沃尔夫和莉泽洛特均不在场的情况下,单独宣布她随林前往莫斯科,其中蕴含的意味,让在座的几位如李卜克内西等人,眼中闪过一丝了然甚至略带调侃的神色。
这不仅是工作需要,似乎也隐含着对林身边最紧密工作伙伴的确认,以及某种程度上的保护性安排——毕竟,莫斯科并非坦途。
林的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随即恢复平静。
他明白这个安排的必要性,格特鲁德的确是他工作上的得力助手。
但想到要将她也带入那片未知且复杂的政治旋涡,心中不免掠过一丝难以言喻的沉重。他并未提出异议,只是再次沉默地接受了安排。
“皮克同志,林同志,”卢森堡的语气变得无比郑重,“你们肩负的,是德国无产阶级的期望,是德国共产党与国际革命力量建立牢固联盟的重任。莫斯科之行,意义重大。”
“你们不仅要展示我们的力量与决心,更要学习布尔什维克同志们的宝贵经验,同时,”她意味深长地看了林一眼,“要坚持我们基于德国实际情况所探索出的道路的原则性。”
李卜克内西接过话头,声音洪亮:“是的!”
“要让莫斯科的同志们看到,德国革命不是俄国革命的简单翻版,我们有我们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但同时,也要展现我们团结在国际主义旗帜下的真诚意愿!”
约吉希斯则更关注实际:“路线已经初步规划,我们会尽力确保你们沿途的安全。”
详细的行程安排、会谈要点、备用方案……
一项项内容被逐一讨论、确认。
文件被传阅,签名被落下。
整个决策过程高效而周密,体现了德共高层在关键时刻的凝聚力与行动力。
当所有细节最终敲定,会议接近尾声时,窗外已是夜色深沉。
柏林在黑暗中沉寂,只有零星灯火点缀其间。
威廉·皮克站起身,代表代表团发言:“请中央委员会放心,我们一定竭尽全力,完成这次光荣而艰巨的使命,不辜负组织和工人们的信任。”
林也随之起身,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我们会带去德国革命的问候,也会带回世界革命的经验。”
他没有多说,但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重量。
这趟东行列车驶向的,不仅是莫斯科,更是一个将深刻影响未来世界格局的十字路口。
而他,以及他身边那位即将得知消息、注定会心绪复杂的年轻秘书,都将成为这历史性篇章的亲历者与书写者之一。
散会后,林独自一人留在会议室片刻,望着柏林沉沉的夜色。
格特鲁德此刻应该还在宣传部忙碌,或者已经回到住处。
他该如何向她告知这个消息?
而安娜和莉泽洛特,当她们得知只有格特鲁德随行时,又会作何反应?
这些个人的、细微的涟漪,在这巨大的历史抉择面前,似乎微不足道,却又真实地构成了他必须面对的现实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