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舰队登陆东瀛倭国半年,东瀛超过七成以上地区沦陷,地区大名三成以上投降。
一年时间过去,东瀛彻底收复。
这个自秦以来的海外飞地终于回归了神州大地的怀抱。
作为将足利家和那敢自称天皇之人满门夷灭的大功臣,张云带领着自己所辖制的舰队返回大明。
在这一年时间里,张云参与了多场大大小小的战役,虽然倭人小矮子在大明军队面前不堪一击,可大明对整个倭国的攻略倒也不完全是一帆风顺,也出现过成建制落入陷阱而被小规模团灭的情况。
但大体上这种情况也很少出现,全都是因为那些贪功冒进的宗亲自己找死平白制造了无数的牺牲。
随着大明将士的推进,东瀛的土地也大多都变成了大明的土地,也包括那鼎鼎大名的石见银山。
如今的石见银山还并未被正式的发现,也就没有大规模的开始开采,直至大明的军队出现。
正常的历史中,石见银山在1526年被发现后就持续开采约400年,其中的白银储藏量可想而知,如今也全都变成了大明的东西。
在这场对倭国的攻略中,张云还亲手斩杀了一个大概是穿越者的人,一个不知道是什么玩意的家伙,叽叽喳喳的像个神经病一样,还准备扶持一个女人成为新天皇并且从幕府将军那里夺回权力的白痴。
干脆利落的就被张云用绣春刀砍下了脑袋,而且还发现了一批性能不怎么样,质量也不怎么样对的鸟枪。
至于那个叫做什么悠阳的少女,也很快变成了千疮百孔的模样倒在了距离那个白痴大约五米左右的地方。
而接下来对于东瀛的统治和殖民的过程张云并没有参与太多,都是周喻远程的在操作一切并加以稳固。
不得不说大航海时代西方的殖民制度很好用,历史中妖清占领神州大地后搞出来的那一套东西也很有用。
殖民重要的便是文化的推广,然后就是武力的压制,屠杀什么的就只是一种威慑的手段,真正要达成殖民然后将其变成大明一部分的目的需要的还是方式。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情况,采取的方式也需要进行不同的调整,以封地总督制度为内核周喻在参照殖民地制度,加了一些其他的东西开始在整个倭国大地上推广。
在有着绝对压制力的情况下,这种殖民和同化手段推行得也是非常顺利。
首先封地的主人是宗亲,这些人对维持皇族的利益是最优先的,对于皇帝也是最忠心的,对于大明的认可也是最高的。
所以当他们成为了海外封地的主人之后,为了维持自己的利益他们就会千方百计的维持住大明的利益,然后下一步就是推广大明的儒家文化,这一点在东瀛这里进行得也是非常顺利的。
拉拢旧贵族扶持新贵族,再把多重双轨制给搞起来,从留发不留头开始进行全面改造,不管男女只能使用指定的发型,再进一步就是连衣服都只能穿大明样式的衣服,视说倭国话为下贱等等。
从贵族开始摒弃以前的一切,全面拥抱和接受大明想要他们接受的文化,在殖民地推广佛教、儒学、八股等内容,甚至还在东瀛兴办科举,不管贫贱只要通过科举就能在当地做官,拥有自己的姓氏和土地。
而那些投稿过来的大名贵族们也被重新的赦封,在大明的统治下还想要像是以前那样肯定是不行的了,只有主动的而融入殖民体系中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懂的都懂,反正这么一套组合拳下来效果倒也不错,虽然现在还有些小小的麻烦,但大体上东瀛也还是在按照着大明所需要的方向在发展。
情况稳定下来后的东瀛也被分割成了五个封地赦封给了大明的有功之臣和宗室,其中还有一个相当特别贵族,来自于蒙古的部落族长,带领整个部族老少来到东瀛开始享受安稳的定居生活。
而五块封地之中又夹杂着六个朝廷管理的郡县,郡县和分封并立,这也是周喻定下来的策略。
张云回到大明后再次得到了封赏,因为军功成为了伯爵,带着老婆孩子返回了工业区开始着书授学,同时也负责起了工业区生产制造方面的事务。
在消化东瀛的同时,有了经验的宗室也带着合作伙伴们一起开始出海前往更远的地方,从两边沿着海岸线对世界开始了探索。
有了东瀛的封地做例子,宗室们开始热衷于对外侵略和开拓,他们带着各自的合作伙伴和士兵,指挥或者亲自参与各种航海活动,从大明海岸线的南北两端浩浩荡荡出发驶向更远的地方。
以贸易开道,以武力作为保证,大明的航海行动在整个东南亚地区简直是往来于无人之境。
就那种没有风帆的铁甲船冒着滚滚黑烟出现在各国面前的时候,可以想像那些还用着木制小船的各国会有多么的崩溃,在看见船上代表着大明的旗帜时会有多么的绝望。
越崩溃越绝望对大明的尊敬也就越多,自然也就越发的老实,反正这些异国藩国之人的有些感情那是大明人永远无法理解的。
他们以为大明还会像是以前那样,只要他们老老实实的发臣表,上供奉就会不受打扰。
但他们不知道现在的大明已经不是以前的大明,大明想要的不止是这样,大明的开拓联合体想要的也不只是这些。
出海后沿途那些富庶的香料群岛、资源丰厚的土地都是大明的目标,都是开拓联合体想要占领的地方。
以宗亲勋贵为主,地方士绅为辅的开拓联合体就相当于是那恶名昭着的东印度公司,甚至比起那东印度公司还要可怕,如同解除了封印的大魔王,在有着绝对武力压制力的情况下根本就无人能敌。
好在大明还要脸,朝廷也还要脸,没敢对大明周边的那些藩属国下手太狠,但也还是通过各种办法先搞出了一个个被大明承认的海外宣慰司作为踏板。
但是更远一些的地方,并不被承认为大明藩属的那些国家,他们要承受的可就没那么简单了。
(本章完)